完美有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曾說:「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會打開;但我們總是懊悔地注視那扇關閉了的門,以致於無法看到那扇已為我們打開的門。」(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opens.But we often look so regretfully upon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n't see the one that has opened for us.)

生命充滿不同階段和關口,當一個階段過去後,新的階段來臨,但在等待新階段來臨時,人總容易跌進無奈和迷失的幽谷中。過去十年,陳太度過三個人生適應期,新婚適應、提早退休過渡及病患經歷。

陳太生於傳統家庭,父母不懂表達對她的關懷,加上家有五兄弟姊妹,排行「老三」的她,自小被父母忽視,亦缺乏肯定和認同。她憶述說:「記得有一次獲學校獎勵,滿心歡喜。但回家後,歡喜心情消散,而且害怕告訴父母,覺得即使他們知道我的成就,亦不會讚賞。但只要讀書成績優異,就會獲得別人認同,老師亦愛錫,可以成為學校的焦點和同學的好榜樣。」

陳太自言性格開朗,但對事物黑白分明,而且較自我中心和屬完美主義,故對自己和身邊人要求甚高,加上缺乏安全感,故希望事事可在自己掌握之內。

十多年前陳太與當時相識多年的丈夫結婚,但婚後生活令她感到失望。「拍拖階段,感受飄飄然,自己被愛、被重視,自我價值漸漸提高,相處得愉快,以為彼此認識深入便計劃結婚。不少人認為,婚姻是童話故事美麗的結局,從此王子和公主快快樂樂地生活。不過,婚後生活,發現相處困難,雙方為大小事爭執,每次受到丈夫批評後,我總落淚,感到非常失望。自我價值由『top of the world』變至『down to the earth』(由天跌到地),亦發現自己不認識枕邊人,整個人不知所措。」

適應新婚生活,加上當時任職政府,翻譯工作壓力大,陳太開始經常失眠、眩暈、疲倦,情緒易波動,坐立不安,做事不能集中。當時陳太到公務員診所看病,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她一心想快點痊癒,中、西藥物「雙管齊下」,但病情未見好轉,仍然飽受失眠困擾,因此四年後決定提早退休。她認為退休生活不難適應,一直參與各類活動,注意飲食、作息定時,只是較過往更害怕與人交往溝通,連與家人相處時也感覺很緊張。

六年前,家庭醫生對陳太進行全身檢查,當時醫生懷疑她有情緒病,便進行了詳細的問診,發現她同時有抑鬱和焦慮的徵狀,而且比重相若,診斷是「混合焦慮抑鬱症」(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當她知道自己真的患上情緒病時,感到很疑惑、徬徨,但自言個性像「大長今」,凡事不輕易放棄,有病就要面對,於是開始服藥,同時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她漸漸瞭解到負面的思想模式怎樣影響她的心情和生活,學習修正想法,改善情緒和行為。一年多後,持續十多年的病狀痊癒了。

經歷三個重要關口,陳太重新認識了自己,對生命和愛情有另一種體會,她笑言:「過去面對每件事,都以『應該』或『不應該』的心態處理,覺得是責任和義務,沒有選擇權利,但現在以『可以』或『不可以』態度輕鬆面對,心靈更得到釋放。過去對自己和身邊人要求甚高,希望事事完美,但現在接受自己的不足,接納世事無完美,接納每事未必控制在自己手裡。以往只希望做好工作,多賺金錢。現在會從不同角度看待生活,明白人生有不同階段,不只是擁有金錢和社會地位才算成功,工作只是人生一部分,盡力做好本份已足夠。生活需平衡,生命仍有不少東西值得珍惜。」

談及婚姻,陳太認為這關係是一份承諾,夫妻關係有如夥伴共同面對順逆境,感情亦如細水長流。愛,需要用一生時間學習,少埋怨,多關心、坦誠分享、體諒對方感受,愛會漸漸滋長。

陳太認為「快樂之道」在於凡事感恩。每晚回想當天值得感恩的事,放慢生活腳步,享受當中喜與樂,心情亦變得輕鬆。她尋找快樂的方式不用花費大量金錢,逛街也不會多消費,而是多做運動、栽種植物等,簡單生活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