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奋进 擘画上海“北大门”建设蓝图
- 蒋建
- 3573字
- 2020-06-25 06:34:57
四、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机遇
2016年11月19日上午,李强同志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南通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党代会报告时指出,南通是江苏发展“潜力股”,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为全省发展大局多做贡献。李强指出,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南通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大文章,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他说:从优势来看,首先你们的交通优势正在强化。最近10年,我们省发展最快地区就应该是南通。接下来沪通长江大桥通了以后,那情况又有更大变化。下一步我认为南通区位条件将大大改善,恐怕是我们省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方之一。其次,你们的空间优势实在太大了。在上海经济圈一小时都市圈里,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我看只有南通。第三个优势,现在南通处在一个较大的“风口”上。现在你们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和省战略多重叠加机遇,我们确实希望南通正成为上海的北大门。在整个苏中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发展中南通成为领头雁(11)。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现在面临诸多机遇,以下几项影响力更为突出。
(一)上海建设全球资源配置城市机遇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是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下对上海提出的战略要求,其实质就是通过建设“四个中心”,增强中国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与控制力,增加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上海在未来10~30年内将建设全球城市,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上海城市的网络节点功能,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做大上海的经济总量,更好地发挥上海城市对全球资源的控制、管理和服务功能。上海要跨江跨区域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在现有的辖区范围内,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而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单靠上海一个城市发展,不能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在长三角这个大都市圈层级结构中,上海是“都市核”,其他周边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南通为“都市层”。上海要继续提升自身能级,需要进一步依托都市圈,发展都市群。纽约、伦敦、东京三大都会区规模可供参考。
美国纽约都会区内主要的中小城市有54个,其中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5个,20万~50万的8个,10万~20万人规模的11个,2万~10万人的30个;英国伦敦的区域都市群由伦敦中心城市,附近的33个城镇,伦敦—伯明翰大都市带构成;东京都总面积为2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12)。
上海在积极打造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城市,南通与苏州、无锡、嘉兴、宁波列入上海同城化发展战略之中。南通应抓住有利机遇,尽快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过程中,加快与上海形成有效产业链的耦合,使南通的优质资源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内在发展潜力和优势不断放大。
(二)上海实现转型发展的机遇
上海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市,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发展空间的制约
从4个直辖市的土地面积来说,上海现有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而北京的土地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天津的为11760平方公里,重庆的为82402平方公里,在4个直辖市中上海的土地面积是最小的。同时,上海17个区当中,除了浦东新区有1210平方公里,崇明区有1185平方公里,面积较大外,其余几个区面积都较小,比如静安区只有7.62平方公里,黄浦区有20.46平方公里,虹口区有23.48平方公里。从4个直辖市的人口密度来说,上海的人口密度平均为3810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北京的人口平均密度1323人/平方公里、天津的1300人/平方公里和重庆的366人/平方公里(13)。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居世界之最。土地面积少、人口多,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无论是在发展潜力,还是发展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2. 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上海对土地、能源等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大。上海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上海的未来发展。市区土地已经严重超过负载能力,达到饱和状态。上海虽然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由于过度利用和污染,使得上海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的一次能源为零,但是却是全国能耗最高的城市,上海每年的能耗为日本的4倍、美国的4.7倍、印度的2倍。
3. 人力资源和人口结构的约束
人才聚集是上海众多优势中的一个突出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房价、出行成本高昂成为制约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少人逐步放弃了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愿望,使得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外来的青年人延缓了上海的老龄化进程,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阻挡。预计到2030年前后,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约占户籍人口的40%,这使得上海一方面面临人才吸引力下降,人才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对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形成很大的阻碍。(14)
这些制约因素逼迫上海要转型发展,疏散非大都市功能,这对处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同时又有产业基础、土地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南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南通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后,南通加快了对接上海的交通建设,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和2011年崇启长江大桥的通车,使南通进入了上海一小时交通圈。由铁道部、上海市、江苏省共同投资建设的沪通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沪通铁路2019年建成后将开行动车组,届时上海至南通有望1小时内互达。崇海长江大桥和沪宁江北铁路列入“十三五”规划,南通将成为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中的重要城市。沪通长江大桥,按铁路四线、公路六车道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功能最齐全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并超越苏通大桥成为世界第一跨的斜拉桥,其对南通经济跨越发展的影响力必将大大超过苏通大桥。新建的南通火车西站是长江北翼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南通西部新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南通城市的标志性形象门户。由沪宁高铁、南沿江城际为基础构建的江苏沿江8市城际轨道,将使南通与江苏沿江7市城际快速通达。南通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工程完成后,预计会设有11个登机廊桥,24个国内、6个国际值机柜台,贵宾区设11个独立休息室,2300平方米观光平台,1400平方米绿化内庭。届时南通机场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3座航站楼的民用机场。
南通市政府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南通行动计划(2017—2018年)》提出将南通建设为长三角北翼铁路枢纽。加快推进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盐通铁路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通苏嘉城际铁路,加快京沪二通道、北沿江高铁、上海—南通跨江通道、洋吕铁路及通州湾疏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启动轨道2号线,完成建设规划线网调整,启动运营研究。开展南通至如东、南通至通州湾城际铁路等项目的方案研究和规划。积极推动上海轨道交通延伸至南通。南通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工期为5年。远景形成城市轨道交通“放射型”线网,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约324公里。地铁建成后,不仅市区道路网络将更加完善,而且地铁的西部出入口与沪通铁路相联,“铁铁换乘”的交通方式,将使南通地轶与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有机衔接,南通的交通方式和格局将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南通全面接轨融入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南通城市格局演变与产业发展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南通主城区由沿江布局向通州区延伸至通州湾,《南通市“十三五”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将兴仁、先锋、平潮纳入南通中心城区规划,这为南通主城区建设拓展了空间,通过城市布局调整,主城区达300万人口规模,各县(市)中心城区亦向中等城市发展,重要城镇向小城市发展。
“十二五”期间,南通市重点产业实施沿海、沿江、沿上海、沿交通、沿城市“五沿”布局,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沿江形成天生港区、南通港区、任港港区、狼山港区、富民港区、江海港区、通海港区七大港区,沿海形成通州湾港区、洋口港区、吕四港区。依托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及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功能布局,建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以“工业4.0”引导“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南通智造”转型,在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化工、轻工食品、医药、电力能源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推进港口管理投资运营和集疏运体系一体化,打造江海组合强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突出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总部型企业。
城市格局演变与产业发展,为南通全面接轨融入上海,建设上海“北大门”,提供了载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