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通接轨上海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一)接轨上海的民间自发阶段

南通在张謇时代的发展,得益于上海的密切联系,但这是企业家行为,恐难称之为地方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南通亦保持着与上海的紧密经贸关系,但是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格局下,是难以提出类似今日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的。改革开放后,南通不断密切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就因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成为上海居民禽蛋供给地而闻名于世,“百万雄鸡下江南”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上海百米以上高层建筑百分之十五由南通承建,世博会8个馆由南通承建;改革开放初期,数千名上海籍专业技术人员从外地到南通落户,助推南通电子产业大发展,南通三元电视机曾是中国电视机著名品牌,南通宝石花收音机曾唱响大江南北。上海的“星期六工程师”的到来,促进了南通乡镇企业大发展,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密切的业务关系。这是南通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一阶段,南通尚未将接轨上海作为地方发展战略正式提出,或者说接轨上海这时处于民间自发阶段。

(二)接轨上海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2002年国家确认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2003年南通市委市政府以敢于创新之精神与胆魄,破除行政区划的藩篱,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小金三角”战略,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了接轨上海步伐。自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将此作为南通中心发展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市十一次党代会对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战略作了更完善的表达:南通加快现代化步伐,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最终形成沪甬通“一体两翼”、沪苏通“小金三角”和“北上海”的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加快建设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城市,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加快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这是对南通发展的科学定位,南通发展迎来又一个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这一战略内容和目标增添了时代新要求,提出:以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上海都市圈宜居宜业副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经济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早日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尽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第一方阵。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髙的新南通。

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取得显著成效:GDP总量由2002年的86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6760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1位,“十二五”的五年中,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创造了持续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

(三)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定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0)。以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去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关乎南通新发展的根本。2016年11月19日上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来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南通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党代会报告时指出,南通是江苏发展“潜力股”,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为全省发展大局多做贡献。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对于推动南通实现更髙质量的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战略定力去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需要设计正确的目标与路径。南通市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贯彻李强书记的指示,认真分析和把握南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设定了建设“生态屏障、开放通道、产业腹地、文化名城”为建设上海“北大门”的目标与路径,为南通新发展“怎么干”和“怎样才能干好”设计了正确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突显了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最大优势,并把这个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百姓致富的优势,向全市人民描绘了建成“交通体系功能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的上海“北大门”的美好蓝图,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支持。2017年5月16日,江苏省政府批复了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