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 崔章信
- 1127字
- 2020-08-28 10:08:06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少阴病,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兼表证的名方,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本方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即方名之药物。
(3)功用:
温经解表。
(4)主治:
少阴阳衰兼风寒表证。《伤寒论》经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01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反发热”为主症,“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为病位、病性、病程、体征、以方测证。
“反发热”,由于少阴病,是里虚寒证,一般不发热,今始得之,即有发热,故曰反发热。“少阴病”,病性是里虚寒证,病位在心肾;“始得之”,即有发热,与太阳伤寒证相似,需加以辨别;“脉沉者”是少阴里虚寒证的确据,而太阳病必脉浮;“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少阴病兼表证。
所以综上所述,病位、病性、病程、体征、以方测证,可以确定“反发热”为少阴病兼表证。辨证已明,论治当议。温经发表,应运而生。方选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4.临证笔录
低血压头晕证
张某,女,20岁。初诊:2008年12月1日。
病史:
患者头晕3年,加重半年。每逢期末考试,或感冒时,自感头晕,猛起两目冒金星,但无天旋地转之感,休息头晕减轻,纳谷衰少,有时恶心,神疲乏力。手足冰凉,病情时轻时重。前几日,险些晕倒,故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慢性病容,面色萎黄,舌苔薄,舌质淡,脉沉细。血压:90/50mmHg。头晕为主症,性症、体征一派里虚寒证,头晕可以确定为心肾阳虚,不得温养头目所致,治予温补心肾,根本消晕。选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拟方:麻黄9g、熟附子10g、细辛3g、炙黄芪40g、当归15g。疗程:水煎七剂,头晕大减,余诸症亦缓解,上方继服半个月,测血压100/60mmHg,头晕已瘥,余症亦愈。为防复发,予补中益气丸。
心语: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前者重补阳,后者重补气血。阳气升提气血,脑髓得养,头晕自消。
少阴兼表证
霍某,男,70岁。初诊:1998年2月3日。
病史:
患者身体素虚,患肺心肾病多年,稍受风寒,就要感冒。现发病两天,头身疼痛,但寒无热,鼻流清涕,咳少稀痰,大便秘结,登厕良久,但服寒凉之药,而又腹泻如水。多处求医,很少有效。
中医检查:
慢性病容,机体消瘦。舌苔薄,舌质淡白,脉沉而弱,但寒无热为主症,余诸为性症、体征。性症体征可以确定主症为少阴病阳虚兼表证。治以温阳解表,选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拟方:麻黄9g、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细辛4g、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服完,微微出汗,身上舒服,继服两剂,头身疼痛已愈。三剂,诸症皆愈。
心语:
有些病症,看来复杂,但是只要辨证对路,病愈也快。麻黄、附子、细辛温经解表,用桂枝之意,在于辛温通阳助之一臂之力,又用白芍恐防麻附细药性过热过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