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悬饮证的名方,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四味药而成。
(3)功用:
攻逐水饮。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152条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52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悬饮主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为太阳中风,治而不当、性症、病理、以方测证。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悬饮主症,由于素有悬饮,饮停胸胁,气机不利而为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由于治疗不当,引动内里之饮邪,在下渍于肠则下利,在上水饮逆于胃,胃气上逆故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由于太阳中风,复加内里饮邪,实为表里同病,宜先解表,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 汗出即微微汗出,正邪相争则发作有时;“头痛”,由于饮邪上逆,蒙蔽清窍而为之;“干呕”,由于饮溢于胃,胃气失和而上逆而为之;“气短”,因水饮迫肺,肺气不利而为之;“汗出不恶寒者”,此为太阳中风证之征;“此表解里未和也”因为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内有悬饮为里不和;“十枣汤主之”,以方测证,当为饮证(悬饮)。
所以综上太阳中风治而不当、性症、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为悬饮证。
既然病证已明,论治自然有据,治则应为攻逐水饮。方以十枣汤主之。
4.临证笔录
肝硬化腹水
徐某,男,65岁,农民。
病史:
肝硬化十年,反复腹水半年,腹水逐渐增多,至目前肿大如锅底,叩之无移动性鼓音,全为实音。腹围115cm,目黄无光,面色灰黄。舌苔淡白,舌质暗红。因腹水曾多次住院医治,暂时好转而出院。腹水越抽增长越快,渐渐危及生命,呼吸微弱,纳食甚少。
中医检查:
当前治疗的重点是要清除或减少腹水。已经不可能正常服用汤剂,只好服用丸剂。选方:十枣汤。拟方:芫花3g、大戟3g、甘遂3g、大枣3g。上药研末,4g,每日三次。服药后,腹部隐痛,但可耐受。当晚解下大量稀便,腹部变软,喝一杯小米粥,接着又解下稀便两三次。次日续服一剂,仍解下大量稀便。为防虚脱,高丽参3g研粉冲服,日两次。患者腹部逐渐变软,肚脐腹围105cm,缩小10cm,病人十分高兴。此后,每到腹水壅肺时,便自配十枣汤,自服有效,听说患者又活五年多。
心语:
十枣汤治疗各种腹水确有效,但不可久服,它能缓解病人痛苦。医者,有三大天职,一是治愈疾病,二是减少病人疾苦,三是告诉患者养生之道。
全身水肿证
钟某,男,58岁。
病史:
全身水肿3年,开始腹部胀满,纳后加重,大便秘结,小便量少,服黑白丑无效,渐成水肿,遍及全身,以腹为重。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腹水;需要住院。患者家属再三考虑,决定看老中医。
中医检查:
腹部低位叩之实音,腹部高位叩之鼓音。舌苔薄白,舌质淡水湿,切脉沉小弦,重按无力。证乃肺脾肾阳气不振,水湿不运,聚于腹腔,溢于肌表。因为湿为阴邪,宜于通阳利水。又因肿势严重,选方:十枣汤加桂枝通阳利水。拟方:芫花3g、大戟3g、甘遂3g、大枣5g、桂枝10g。一剂服完,大便连泄三四次,当晚腹软,喝小米粥一碗。为巩固疗效,前方又配一剂,服完连泄水四五次,腹水大退,纳谷增多。嘱其家属,若头晕心慌出汗量多,可口服红参3g细粉。
心语:
十枣汤不可自配应用,以免意外。更不可以自己加大剂量,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