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脾胃气虚,痞利俱重证的名方,亦是五个泻心汤之一,后世多有发展应用。
(2)组成:
由甘草、大枣、干姜、半夏、黄连、黄芩而成。
(3)功用:
健脾和胃,消痞止利。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58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为主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为伤寒误下性症、病理、以方测证。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由于误下导致胃肠虚弱,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为之,在下则下迫胃肠,其人下利日数十行。“伤寒中风”,病皆在表,治当汗解;“医反下之”,导致外邪乘虚内陷,脾胃气虚,形成痞利证;“干呕,心烦不得安”,由于邪陷阴凝,气机升降失常,在上则见干呕,扰乱心神,则心烦不得安;“谷不化,腹中雷鸣”,由于邪陷入里而阴凝,在上水谷不化,在下迫肠,腹中雷鸣;“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误认水热互结,故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复下之,致使脾胃更虚,中焦升降失职,痞满更严重而为之;“甘草泻心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脾胃气虚,痞利俱甚之证。
所以综上所述,伤寒中风误治、性症、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为脾胃气虚之痞。
既然确定为脾胃气虚之痞,治则当然为健脾和胃,消痞止利。方选甘草泻心汤。
4.临证笔录
中焦气虚痞证
荣某,男,50岁。
病史:
患者慢性胃炎十年,加重三年,此发三天,上腹部痞硬不舒,饮食减少,稍食寒凉食品,即恶心,下利,日数十行,粪质稀薄,时而带少量血液,嗅之不臭。病发源于患者习惯不良导致,脾气特大,吃饭特快,零食特多,睡眠特少,自称“四特”。这种特殊习惯,特别有害脾胃消化吸收,最容易得胃病。此发由于痛饮啤酒,猛吃海鲜,通夜不眠而暴发,上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如喷,泄物带血。朋友将他送医院,最终诊断为慢性胃肠炎,患者选择中医调养脾胃。
中医检查:
舌苔腻黄,舌质红,切脉沉细数,上腹扪之胀而绷紧,浊气喷人。患者素来脾胃气虚,饮食无度,痞证益重,选方:甘草泻心汤加味。拟方:甘草12g、党参15g、干姜6g、大枣5枚、黄芩12g、黄连6g、灶心土40g。服药一剂,诸症皆愈。为防复发,再予七剂,并打电话告之,注意养生,否则要患大病!
心语:
本证以上腹痞硬、下利为主要辨证要点,属于中焦气虚痞证,治以甘草泻心汤。甘草多为佐使药,而在此作为君药,旨意为补益中气,以消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