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 崔章信
- 1096字
- 2020-08-28 10:08:05
生姜泻心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胃虚水饮食滞证的名方,五个泻心汤之一,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而成。
(3)功用:
和胃降逆,化饮消食。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157条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157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心下痞硬”为主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为伤寒解后、病理、性症、以方测证。
“心下痞硬”,自觉上腹部有紧张感,按之但不痛,不同于结胸证,乃邪气阻结,气机痞塞较甚所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因伤寒汗出表解后,脾胃受损,或其人脾胃素虚,外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于中,促使脾胃升降失常,导致胃中不和为之;“干呕食臭”是由于脾虚不运,阳虚无热,不得腐熟运化胃气上逆所为;“胁下有水气”说明胁下或肠间有水饮,是病理产物,是腹中雷鸣下利的病因;“腹中雷鸣下利”,水饮流于肠间,流动振动作响,而腹中雷鸣,水饮下迫大肠而下利。
所以综上,伤寒解后、病理、性症、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心下痞硬”为脾胃不和夹水饮之证,因而治以和胃降逆,化饮消食,以除痞证,方选生姜泻心汤。
4.临证笔录
心下痞满证
丁某,男,32岁。
病史:
心下痞满半月余,嗳气则轻,纳食则重,阴雨天气尤重。自购香砂养胃丸服后,上腹胀闷,上下不通气,病势有增无减。纳谷呆滞,口臭增益,口渴不欲饮。小腹阵阵撑胀加重,急赴厕所,解下大量稀薄粪便,暂得安定,移时又要登厕,直至解尽而好转。赴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输液打针无效,其苦难言,故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腻黄,舌质淡,切脉沉滑,支持寒热夹杂。上腹痞硬,无块,病为痞证。心下硬满,纳谷呆滞,反复下利,口臭口渴,不欲饮水等,皆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形成夹食水饮,上逆下趋所致。在上,上腹痞满,纳谷不化,在下,下迫大肠,下利不已。胃气郁遏则口臭,水饮水分同类,故口渴而不欲饮。总括,脾胃不和,夹食停饮为患,治以和胃消痞,宣散水饮。选方:生姜泻心汤加味。拟方:清半夏9g、干姜6g、生姜12g、党参15g、大枣5枚、甘草6g、黄连6g、黄芩10g、藿香6g。先服一剂,下利量少,再服三剂,上腹痞满纳谷减轻。看来用药与病理对路,再予七剂,诸症大减,上方继服七剂而告愈。
心语:
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性味辛温,开胃气,辟秽浊,散水气。生姜气薄,主宣散;干姜气厚,功兼收敛。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两者相配,相得益彰,既温补中气,又宣散水饮,以达和胃消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