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治疗寒饮病咳喘证的著名方剂,后世临床应用颇多。《张氏医通》载:“冬月嗽而发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医学六要》曰:“脚气上气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龙加槟榔。”对小青龙汤的使用皆有发展。
(2)组成: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去杏仁,易干姜,加入半夏、细辛、五味子、炙甘草。
(3)功用: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40、41条有记载。第40条经文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40条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干呕,发热而咳”为主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为伤寒表证,病理,或然症,以方测证。因为“干呕,发热而咳”为水饮干犯肺胃,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致呕致咳,表邪外束,正邪相争剧烈而发热。“伤寒表不解”指太阳伤寒证,如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心下有水气”是本证里停水饮;或然症,皆为水饮所致,如水饮内停,不能化津液则或渴,水饮下迫大肠则或利等;“小青龙汤主之”以方测证,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主症干呕,发热而咳”为风寒表实兼水饮内停(咳喘)证。
病证已明,论治由生。治则辛温解表,温化痰饮,选方小青龙汤主之。
4.临证笔录
表寒停饮证
例一:
邱某,男,45岁。
病史:
夏令暑天,南方人士,习俗洗浴,不慎着凉而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流清鼻涕,咳嗽气喘,晨起傍晚咳吐稀痰,色白量多。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水湿,脉濡。此为小青龙汤证:新寒外束,水饮内停。治则辛温解表,兼温化痰饮。选方:小青龙汤。拟方三剂:麻黄6g、桂枝6g、干姜3g、五味子3g、姜半夏6g、细辛3g、炙甘草3g、杏仁6g。三剂服后,汗出,咳痰气喘等症皆愈。
心语:
江南名医国医大师裘沛然喜用小青龙汤加减化裁,常教导学生,遇有咳喘病人,不要忘记小青龙汤。辨证要点:外有新感,内有水饮,咳吐稀白痰,用之必效。学生屡用屡效。
例二:
云某,男,55岁,江南人。
病史:
患者虽然来北方生活十余年,但是仍然不适应北方气候。每逢寒流到来,多半感冒,咳吐稀痰,气喘不息。此发因出差疲劳,风寒乘虚而入侵犯肺脏,头身疼痛,咳吐稀痰,气喘渐重,难以忍受。习惯服用中药,故来门诊。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水湿,舌质淡,切脉濡软。证乃外寒束表,内饮为患。患者述赴医院拍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选方:小青龙汤。拟方:麻黄6g、桂枝6g、干姜4g、五味子3g、姜半夏6g、细辛3g、甘草6g。三剂服完,微汗,咳喘平息,患者高兴。
心语:
小青龙汤擅治“外有风寒,内有痰饮”证,不同于大青龙汤治疗“寒包火”证,疗效显著。
例三:
王某,女,65岁,工人。
病史:
年轻时候,在纱厂上班,厂里阴森寒冷,空气污浊,患者不慎着凉而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吐白色稀痰,严重时喘息,肩背酸痛,咳甚则遗尿。经人介绍赴我处就诊。
中医检查:
观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脉浮而无力。证乃小青龙汤证也。选方:小青龙汤加味。拟方:麻黄6g、白芍6g、桂枝10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姜半夏9g、五味子10g、羌活10g、杏仁10g。水煎服,三剂,药尽证瘥。
心语:
小青龙汤,其药性基本上属于辛温解表,温化痰饮。而大青龙汤除辛温解表外,还有石膏甘寒清热,以免麻黄过于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