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此为辛温轻剂而设,小有名气。
(2)组成:
两方均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组成相同,即桂枝汤加麻黄、杏仁,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用量更小。
(3)功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4)主治: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第23条经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指出本方为辛温轻剂而设,小发其汗之治法。
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第25条经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指出本方风寒郁表,不得峻剂发汗宣泄,应该微发其汗。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23条具体辨证论治情况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身必痒”为主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太阳病性症、病程、病理、以方测证。
因为“身必痒”为当汗失汗,邪郁于表,阳郁不解,即阳郁轻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面色反有热色者”,为当汗失汗,邪郁不解,阳郁不宣,即属表郁轻证;“未欲解也”表证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所致;“以其不得小汗出”桂麻两方合用,并小制其服,使其小汗出;“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方测证,当知表郁不解轻证。所以综上,性症、病程、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身必痒”为表郁轻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经文第25条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大汗出”为主症;“服桂枝汤,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为发汗不当、性症、体征、预后,以方测证。
因为“大汗出”势必丢失水分,损伤津液,大汗后正虚邪微,导致表郁轻证。“脉洪大者”为汗出时,卫阳浮盛于外,鼓动血脉有力所为,貌似阳明,但无大热烦渴,仍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为邪在表;“与桂枝汤,如前法”以方测证为太阳中风证,用法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状如疟疾,伴面红身痒,说明大汗后正虚邪微,属表郁轻证;“汗出必解”因为表郁轻证,故有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方测证,当为表郁轻证。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大汗出”为表郁轻证,微发其汗。
病证一明,论治有据。“辛温轻剂,小发其汗”必然成为治则,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微发其汗,选方桂枝二麻黄一汤。
4.临证笔录
汗多中风证
宗某,女,28岁,产妇。
病史:
产后,室内温度过高,穿衣盖被太多,因此出汗过多,时而汗透衣被,导致体虚益甚,经常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汗出不止,蒸腾如笼,纳谷甚少,体虚难克,不耐一点风寒,自觉脊背透风刺骨。当大夫开方时,患者反复提出:“要止汗,止汗,再出汗就没命了。”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脉沉而弱,难以触及。此乃汗多中风证。选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拟方:麻黄6g、桂枝6g、白芍6g、干姜3g、细辛3g、大枣3枚、姜半夏6g、炙甘草10g。三剂,水煎服。药尽病愈。
心语:
本证为汗多体虚感冒,辛温发散药剂量不可大,要小。更不可辛温峻汗,只能应用辛温轻剂,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二方临证无本质区别。
伤寒发热证
于某,男,21岁。
病史:
感冒,恶寒发热迁延十天,每到傍晚恶寒发热,高达38.5℃,过后,汗出热退,如此反复发作已达十日。无奈之中,到医院检查,验血、拍片、B超皆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输液打针亦无效。经护士推荐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咽口不红肿,切脉浮而无力。病发日久,当属太阳伤寒轻证。选方:桂枝汤、麻黄汤,调和营卫,辛温峻汗宣泄都不适宜,以免伤阳耗阴,只能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为发其汗,针对风寒郁表之证。拟方:桂枝10g、白芍10g、杏仁6g、甘草6g、生姜10g、麻黄5g、大枣5枚。水煎服,一剂,分早中晚温服。药尽,汗出微微,发热退净。
心语:
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没有本质区别,可以在剂量上加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