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穿刺与导管放置

虽然无统一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但穿刺技术都是相同的。贵要、锁骨下、颈内外静脉和双侧股静脉均可作为穿刺点,插入导管的数量和穿刺点同样是由电生理检查的目的和操作者的习惯决定的。一般而言,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时通常插入4根导管,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右心室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通常经过左右侧股静脉插入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导管,从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冠状静脉窦导管。在对右心系统作电生理检查时是否使用肝素,各单位情况不同,但进入左心系统则必须使用肝素并需肝素化。
在血管穿刺和导管放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章先对这些问题进行概述,再对每种穿刺方法作详细讨论。
1.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
颈内静脉发生气胸的危险性低,但导管操作比较困难,由于操作时靠近头部,长时间操作保持无菌较困难。锁骨下静脉穿刺有发生气胸的风险,但大的医疗中心发生率并不高,从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较易送入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心尖部。穿刺时最好用空针筒,这样可区分动脉血或静脉血。另外动脉压高,静脉压低也是区分穿刺进入动脉或是静脉的依据之一。一旦穿刺成功,导引钢丝应保证顺畅无阻力,绝对避免使用暴力,放入6F导引钢丝后,应用X线透视确保钢丝在静脉内,以防误穿锁骨下动脉。最好证实导引钢丝已进入下腔静脉,这样可以放心地插入6F动脉鞘,再插入6F电生理导管,常常是10F冠状静脉窦导管。有一种例外的情况是,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患者存在左上腔或双上腔,其发生率约为3‰,这时导引钢丝的走行与动脉的走行相似。应在X线透视下,将导引钢丝送入右心房,证实导引钢丝在静脉系统中,方可插入动脉鞘。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时,有些操作者习惯用左前斜位,有些则用后前位。一般电生理检查,锁骨下静脉只穿1次,放置1根导管;但植入起搏器时,可能要穿刺2次或3次,置入2根或3根起搏器电极导线。当误穿锁骨下动脉时,如果仅是导引钢丝进入,拔出钢丝压迫数分钟即可,一旦插入了动脉鞘,绝不能直接拔出,因为锁骨下动脉的后壁无组织压迫,动脉压力又高,易造成血胸、低血压休克,甚至威胁生命。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在外科医师的介入下取出并缝合动脉。
2.股静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是电生理检查最常用的穿刺方法。主要用于放置右心系统导管,如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导管。当使用可控性导管时,此途径同样可用来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但下腔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不利于房室结慢径和典型房扑峡部消融时的导管操作。此穿刺方法虽然常用且相对较安全,但如果穿刺点不正确或过度穿刺,同样有损伤动脉血管,血肿、血栓形成,后腹膜出血和动静脉瘘的危险。
3.指引鞘
近年来用一些特殊的鞘来固定导管,如Swartz鞘。主要用于右侧房室旁路的消融、房间隔穿刺、左心房和肺静脉造影和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一些电生理实验室也用这些特殊的鞘来穿刺房间隔,进行左侧房室旁路的消融。这些特殊的鞘较长,其远端多在心腔内,并根据不同的操作部位设计特定的造型。
4.房间隔穿刺和左心房导管技术
房间隔穿刺技术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扩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介入电生理发展,国外主要用于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治疗。近十年来,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确定左心房是消融的靶心房,肺静脉是靶静脉,房间隔穿刺成为此种手术过程中必须采用的技术。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相对薄壁的左心房内(特别是左心房后壁)操作相对僵硬的导管,心脏穿孔引起心脏压塞的危险始终存在。国内外多数电生理实验室通常用穿刺动脉逆行的方法于二尖瓣环的心室侧消融左侧房室旁路,对于双侧股动脉严重扭曲畸形无法用逆行方法进行而又必须治疗的左侧旁路患者,房间隔穿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