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穿刺技术

在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治疗以及起搏器植入术中,血管穿刺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做好血管穿刺可使各项检查和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如果血管穿刺掌握不好,不但检查和治疗不能正常完成,还会出现血管损伤、血肿等多种并发症。以下将讨论各种血管穿刺技术、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医生首先使用了血管穿刺技术。基本方法为先将一个小号针头穿刺预定的血管中,从针尾插入一条柔软可弯曲的导丝。然后在保持导丝固定于血管内的条件下,拔出穿刺针,并将导丝留置于血管内,再将动脉或静脉鞘管沿导丝插入血管。最后在保证鞘管固定的条件下,拔出导丝。这一以Seldinger名字命名的技术简单、快捷,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穿刺的基本技术。
(一)股静脉穿刺技术
股静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技术,它可以用于植入临时起搏器、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1.解剖关系
股静脉在大腿根部,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上为腹股沟韧带,外侧为缝匠肌,内侧为耻骨肌和内收肌。股三角内由外向内依次走行着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管。掌握这些结构的相互关系,对成功穿刺静脉非常必要。股动脉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1/2到内1/3之间。而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0.5~1.0cm处与之平行走行。
2.操作步骤
一般为了操作便利,多选择右侧股静脉。有时需要放置多根静脉导管或右侧穿刺遇到困难,也可选择左侧股静脉穿刺。
(1)在腹股沟韧带水平触诊股动脉搏动,穿刺点位于股动脉内侧0.5~1.0cm、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或皮肤皱褶下1.5~2.0cm。
(2)穿刺针针芯斜面向上,针尖指向肚脐,与皮肤成30°~45°刺入皮肤,偏瘦者角度偏小,偏胖者角度稍大。
(3)缓慢前送穿刺针,直到针尖触及髂骨膜。
(4)在注射器维持一定负压下,缓慢回撤穿刺针,直至针头退入股静脉内,此时注射器内可见静脉回血。
(5)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撤走注射器,将导引钢丝柔软端插入穿刺针,沿股静脉前送约10cm。
(6)左手压住穿刺点以上的部位以固定血管内的导丝,撤走穿刺针,用湿纱布清洁导引钢丝。
(7)沿导丝送入静脉或动脉鞘管(包括外鞘管和扩张管),注意使导丝露出套管尾端5~10cm。
(8)在鞘管全部送入血管后,从鞘管中将扩张管和导引钢丝一起拔出。抽吸并冲洗鞘管侧壁,关闭侧壁三通。
3.注意事项
(1)误穿股动脉:
如果误穿股动脉,则拔出穿刺针,在穿刺点处压迫几分钟;如果此次电生理检查已准备股动脉插管,则可沿穿刺针送入指引导丝再穿刺股静脉。注意,不要经静脉穿入动脉。
(2)股静脉定位:
有时股静脉走行距股动脉很近甚至位于股动脉下方,可根据情况调整穿刺点或穿刺方向。
(二)股动脉穿刺术
股动脉穿刺常被用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检查。在左侧旁路和左心室室速的消融中也常被使用。
1.解剖关系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至腹股沟韧带以下的部分。股三角中,自外而内分别排列着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淋巴管。操作者可在股三角腹股沟韧带中点,或中内1/3交点之间或其下方触到股动脉的搏动。因其位于筋膜下较深,对较胖的患者需稍加压才可触到。
2.操作步骤
(1)以左手示指、中指和环指在腹股沟韧带上或稍下方触诊并定位股动脉走向。
(2)左手持续触诊股动脉搏动,右手持血管穿刺针,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或皮肤皱褶下1.5~2.0cm处向股动脉进针,穿刺针角度为与皮面成45°,与正中线成10°~20°。
(3)当针头靠近股动脉时,可感到轻微搏动感,向下刺入股动脉,可见血液沿穿刺针尾部搏动性喷出。如果血液喷射不好,可将穿刺针向前或向后调整。
(4)确定针尖完全位于血管腔内,将导引钢丝柔软端通过穿刺针插入血管内15~20cm。
(5)左手压住导引钢丝持不动,右手从血管内撤出穿刺针,左手继续压迫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6)用湿纱布清洁导引钢丝。
(7)通过导引钢丝插入动脉鞘管,在插入鞘管的过程中应保证导引钢丝露出鞘管尾端约10cm。
(8)鞘管全部进入血管后,从鞘管中同时拔出扩张管(芯部)和导引钢丝。
(9)用注射器抽吸鞘管,丢弃抽吸物,再以盐水冲洗鞘管侧壁。
(10)经动脉鞘管或静脉输液管给予肝素3000U或根据需要加减肝素量。
3.拔出股动脉导管
(1)穿刺点上方的髂骨水平摸清股动脉搏动点。
(2)将左手的中指和示指放在股动脉搏动点上,右手握紧鞘管。
(3)左手加压,右手迅速从股动脉拔出鞘管,左手或左、右手一起压迫15~20分钟。
(4)加压期间应注意足背动脉脉搏和下肢皮肤颜色,如果脉搏很弱或消失、皮肤暗紫,应适当减轻压迫力量,但不要减少压迫时间。
(5)如压迫15~20分钟后,穿刺部位出血仍很明显,应不间断地压迫直至出血停止。
(6)完全止血后,加盖无菌敷料,用纱布卷或弹力绷带包扎。
(7)在穿刺点上方放置1~2kg沙袋。患者绝对卧床6~12小时,期间应定时经常检查穿刺点,如此后再发生出血,则应进行较长时间压迫。
(8)期间应经常检查肢体远端的循环情况。嘱患者不要抬头、咳嗽或大笑,以防增加腹压引起出血。注意控制患者血压,并保持排便通畅。
4.注意事项
(1)阻力:
向血管内送导引钢丝时应注意手下的感觉,如果遇到阻力可小心撤出导引钢丝,观察穿刺针尾部血液是否喷出,以便确定穿刺针是否在血管内。如血流消失或呈“点滴状”,提示穿刺针斜面不完全在血管腔内,需调整针尖位置,直到有血液喷出。如调整后穿刺针尾血流很好,导引钢丝仍不能顺利进入,可在X线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或经穿刺针向动脉内注射少量造影剂,以观察血管情况。注意,不能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继续送入导引钢丝或导管。
(2)穿刺位置:
穿刺位置不可太低,如果过低,可能穿刺到表浅股动脉,而不是股总动脉,使导丝的送入发生困难,术后还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较高(如在髂骨水平以上),也不易压迫止血,可发生腹膜后血肿。
(三)颈内静脉穿刺技术
1966年,Hemosura首先报道了成人颈内静脉穿刺技术。此后,由于颈内静脉提供了进入右心的便捷通道,其解剖标志明确且固定,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而被广泛使用。
1.解剖关系
颈内静脉起源于颅骨基底部,下行与颈动脉和迷走神经共同行走于颈动脉鞘。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于颈动脉后外侧,但到其终末部分与锁骨下静脉交汇点上方一段时,颈内静脉便行走至颈动脉外侧稍前。颈内静脉下段位于锁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和胸骨头(内侧)形成的三角内,颈内静脉最好的穿刺部位是在此三角的顶部。在接近锁骨的胸骨后面,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
2.操作步骤
一般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嘱患者将头转向左侧,保持头向左侧的同时让患者将头抬离床面,可清楚显示锁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和胸骨头构成的三角。三角的底部在下,顶部在上,穿刺点选在三角的顶部稍偏外侧。
(1)左手在三角顶部触诊颈动脉搏动。
(2)针头连接一个含1%利多卡因3~5ml的注射器,在皮下进行局麻。
(3)带注射器的穿刺针与胸锁乳头肌锁骨头外缘平行,针尖朝向左乳头或左脚侧,在颈内静脉正上方与皮肤成30°。
(4)穿刺皮肤,在保持注射器呈负压下进针,至看到血液通畅流入注射器。
(5)如果第一次未能进入颈内静脉,应在保持注射器负压下回撤穿刺针,在皮下将针尖指向外侧5°~10°后再进针;如仍未能进入颈内静脉,可将穿刺针的角度再向内调整,但不要使穿刺针指向正中线,以免误穿颈动脉。
(6)当静脉血顺利流入注射器后,嘱患者屏气并迅速撤走注射器,立即用手指堵住针头尾端,再通过穿刺针插入导引钢丝的柔软端。嘱患者恢复自由呼吸,撤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擦净导引钢丝。
(7)透视下前送导引钢丝,确定导引钢丝位于右心房内或下腔静脉。
(8)通过导丝送入6F动脉鞘管,保持导丝露出鞘管尾端10cm,将鞘管送过皮肤和皮下组织进入静脉。
(9)从鞘管中一起拔出扩张管和导丝。
(10)注射器连接鞘管侧壁,抽吸鞘管内气体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3.注意事项
(1)防止空气进入静脉系统:
从穿刺针上取下注射器时应先让患者屏气,再移走注射器并立即用手指压住针尾,同时快速插入导引钢丝。
(2)误穿颈动脉:
如误穿颈动脉,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并在穿刺点加压3~5分,确认不再出血后,可在同侧再次试行穿刺。如仍不顺利,考虑改穿锁骨下静脉,而不要穿刺对侧颈内静脉,以免对侧也发生误穿,两侧血肿相连压迫患者呼吸道。
(3)对老年人应尽量避免穿刺颈内静脉: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即使轻度压迫颈动脉也可刺激颈动脉斑块或导致神经损伤,故应首先考虑穿刺其他部位。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由Wilson于1962年最先开展使用,当时用于中央静脉的插管。现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已成为测量中心静脉压、置入起搏器导线和电生理检查的常用途径。
1.解剖关系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始于第一肋外侧缘,终止于前斜角肌内侧缘,在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无名静脉。前斜角肌厚10~15mm,其将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动脉分开。锁骨下静脉从外下向内上行走,与第一肋骨交叉后转至走行于锁骨下动脉前下方(锁骨中三分之一的后面)。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后方约5mm为肺尖,锁骨下静脉内径为15~20mm以上。
2.操作步骤
锁骨下静脉穿刺可以采用上行和下行两种方法,其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极为相近。锁骨上穿刺途径有几个优点:静脉距皮肤近(0.5~4.0cm)、在进入上腔静脉时路径较直等。但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经锁骨下径路穿刺。穿刺时,左、右锁骨下静脉都可采用,但左锁骨下静脉更利于放置导管,不但因为进入无名静脉时弯曲度较小,而且导管顺势容易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
(1)选择锁骨中内三分之一交点的外下1~2cm处进针。
(2)将左手拇指按在穿刺点内侧,示指或中指放在锁骨上窝上方。
(3)在穿刺点局部麻醉后,针尖指向锁骨上窝与环状软骨之间并与皮肤呈20°~30°(针尖斜面向下,便于导丝通过进入无名静脉)。
(4)穿刺针穿破皮肤,在保持注射器负压下缓慢进针。
(5)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可嘱患者屏气,迅速从穿刺针上撤出注射器,同时插入导引钢丝柔软端10~15cm,嘱患者自主呼吸。
(6)透视下前送导引钢丝,直至导引钢丝进入下腔静脉。
(7)拔出穿刺针,轻轻压迫穿刺部位。延导引钢丝插入6F或7F动脉鞘或静脉鞘管。
(8)从鞘管中同时拔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
(9)抽吸并冲洗鞘管侧壁,关闭三通。
(10)插入所选择的电极导管。如果导管未向下进入右心房而下向上进入颈内静脉,可令患者将头部偏向穿刺侧,以增加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间的角度,防止导丝进入颈内静脉。
3.注意事项
(1)防止空气进入静脉系统:
穿刺锁骨下静脉时与颈内静脉插管术一样,注意防止空气吸入。
(2)减少气胸危险性:
如果进针太外或进针太深,则增加发生气胸的危险。应尽量避免多次穿刺,通常如果穿刺三次不成功,应选择另一侧穿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由于桶状胸及双肺过度膨胀,穿刺针稍深就容易发生气胸。这种情况最好避免穿刺锁骨下静脉,或者穿刺不顺利时尽早改用其他途径。如多次穿刺不成功,在准备换用对侧穿刺前应透视检查,注意除外气胸。
(3)老年人穿刺点的确定:
老年患者的锁骨下静脉位置较低,穿刺时针尖平行指向锁骨上窝或稍下的位置。老年患者在锁骨下面内侧部分可有一骨性突起,造成穿刺通过困难。
(4)防止穿刺锁骨下动脉:
如穿刺点靠锁骨外侧或针尖太向后成角,可导致误穿锁骨下动脉。一旦发生误穿,应拔出穿刺针并重压穿刺点10分钟。如已放入鞘管,应在做好外科手术的准备下,可先行保守处理。如拔出鞘管重压穿刺部位;或在穿刺部位作横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手指尽可能靠近鞘管进入锁骨下动脉的部位,拔出鞘管并进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