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 阎小萍 张烜 翁习生
- 5365字
- 2020-08-28 10:44:24
第七节 药物治疗
一、中草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历代医家本着“有是证、则是方、用是药”的原则,对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阎小萍教授提出了“两期六型”辨证方法,以及进一步精炼优化的“寒热为纲”辨证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一)“两期六型”辨证方法
1.活动期
(1)肾虚督寒证
临床特点:腰、臀、胯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兼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治法:补肾祛寒、强督除湿、散风活瘀、强壮筋骨。
方药:补肾强督祛寒汤加减。熟地,淫羊藿,金毛狗脊,制附片,鹿角胶(或片或霜),杜仲,骨碎补,补骨脂,羌独活,桂枝,川断,赤白芍,知母,地鳖虫,防风,川怀牛膝。
加减:寒甚病重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干姜、七厘散助阳散寒止痛;关节沉痛僵重,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加片姜黄、炒白芥子、生薏米;大便溏稀者可去或减少川牛膝用量,加白术,并以焦、炒为宜;项背寒痛者可加重羌活用量,并加炙麻黄;久病关节僵直不能行走,或腰脊坚硬如石者,可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及泽兰,甚者可再加急性子。
(2)邪郁化热证
临床特点:腰、骶、臀、胯僵痛,困重,甚则牵及脊项,无明显畏寒喜暖,反喜凉爽,伴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发热或午后低热,甚者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纳呆倦怠、大便干、小便黄,舌偏红,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少津,脉多沉弦细数,尺脉弱小。
治法:补肾清热、强督通络。
方药:补肾强督清热汤加减。狗脊,生地,知母,鹿角霜,骨碎补,龟板,秦艽,羌活,独活,桂枝,白芍,黄柏,地鳖虫,杜仲,寄生,炙山甲。
加减:若午后潮热明显者加青蒿、炙鳖甲、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若咽干、咽痛,加元参、知母、板蓝根;若关节红肿疼痛、僵硬、屈伸不利者,加忍冬藤、桑枝、寒水石、片姜黄、生薏米、白僵蚕;若疼痛游走不定者加威灵仙、青风藤、防风;若腰脊、项背僵痛不舒、活动受限者,加葛根、白僵蚕、伸筋草、防风。
(3)湿热伤肾证
临床证候特点:腰、臀、胯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等。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益肾强督。
方药:补肾强督清化汤加减。狗脊,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忍冬藤,桑枝,络石藤,白蔻仁,藿香,防风,防己,萆薢,泽泻,寄生,炙山甲。
加减:若关节红肿热痛兼有积液,活动受限甚者可加茯苓、猪苓、泽兰、白术、寒水石;若脘闷纳呆甚者可加佩兰、砂仁、川朴;若低热无汗或微汗出而热不解、五心烦热可加青蒿、炙鳖甲、败龟板、知母,并加重炙山甲用量;若腰背项僵痛、俯仰受限可加白僵蚕、伸筋草、葛根、羌活;若兼见畏寒喜暖恶风者加桂枝、赤白芍、知母;若口黏、胸闷、咽中黏痰频频者加苏藿梗、杏仁、茯苓、化橘红;若腹中不适、便意频频、大便黏滞不爽者加焦榔片、炒枳壳、木香、乌药。
(4)邪痹肢节证
临床证候特点:病变初起表现为髋、膝、踝、足跟、足趾及上肢肩、肘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僵硬,渐见腰脊颈僵痛不舒、活动不能;或除腰背胯尻疼痛外,并可累及以下肢为主的大关节,畏寒、疼痛、肿胀,伴见倦怠乏力、纳谷欠馨等。病处多见畏寒喜暖(亦有无明显畏寒、反喜凉爽、发热者)舌淡红暗、苔白,脉沉弦或沉细弦。
治法:益肾强督、疏风散寒、祛湿利节。
方药:补肾强督利节汤加减。狗脊,骨碎补,鹿角片,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桂枝,白芍,制附片,知母,秦艽,独活,威灵仙,续断,桑寄生,炙山甲。
加减:若见口干欲饮、溲黄便于等化热征象者,可减或去桂枝、制附片,加大知母用量并加用炒黄柏、生地;若关节红肿热痛或不恶寒、反恶热喜凉者可加忍冬藤、桑枝、寒水石,减或去桂枝、制附片;若上肢关节疼痛,晨僵畏寒者可加羌活、片姜黄、制川乌或草乌;若恶风畏寒,腰尻凉痛喜覆衣被,四末不温者,可加仙灵脾、干姜、炒杜仲;若下肢关节沉重肿胀,伴见倦怠、食欲差者可加千年健、苍术、白术;若关节屈伸不利、僵硬不舒甚者可加伸筋草、白僵蚕。
(5)邪及肝肺证
临床证候特点:腰、脊、背部疼痛、僵硬、屈伸受限,心烦易怒;胸锁关节、胸肋关节、脊肋关节疼痛、肿胀感,或伴有压痛;或伴有胸闷、气短、咳嗽、多痰等;或伴有腹股沟处、臀部深处疼痛及坐骨结节疼痛,或伴有双目干涩疼痛且可牵及头部、双目白睛红赤或红丝缕缕,发痒多眦,大便或干或稀,脉象多为沉弦,舌苔薄白或微黄。
治法:燮理肝肺、益肾强督、通络利节。
方药:补肾强督燮理汤加减。狗脊,骨碎补,鹿角,延胡索,香附,苏梗,姜黄,枳壳,桂枝,白芍,续断,杜仲,羌活,独活,防风,炙山甲。
加减:若腰脊背痛僵明显可加桑寄生、菟丝子;如同时兼畏寒及颈项僵痛者可再加干姜、炙麻黄、葛根;若胸锁、胸肋、脊肋关节疼痛甚且伴有心烦易怒者可酌加青皮、川楝子;若胸闷、气短明显者加檀香、杏仁、槟榔;若胸脘胀满、纳谷欠馨,可去方中枳壳,酌加厚朴、枳实、陈皮;若微咳者可酌加炒苏子、炒莱菔子、杷叶,紫菀;若伴低热者可减少桂枝用量酌加炒黄柏、知母、败龟板,并可加大炙山甲的用量;若白睛红赤双目干涩、发痒多眦明显者可酌加白菊花、枸杞、知母、炒黄柏、炒黄芩,减少或去掉桂枝、骨碎补、鹿角的用量;若大便秘结可加生地、决明子;若大便溏稀日数次者可酌加补骨脂、建莲肉、炒薏苡仁。
2.缓解期
缓解稳定证
经治疗后,腰、脊、背、胸、颈及关节等部位疼痛、僵硬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无发热,血沉、C反应蛋白等化验结果基本在正常范围。
鉴于病情明显减轻且较稳定。则可将取效明显的最后一诊方药4~5剂共研细末,每服6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
(二)“寒热为纲”辨证方法
1.肾虚督寒证
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
方药:补肾强督祛寒汤加减。狗脊,熟地,制附片,鹿角霜,骨碎补,杜仲,桂枝,白芍,知母,独活,羌活,续断,防风,威灵仙,川牛膝,炙山甲等。
2.肾虚湿热证
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
方药:补肾强督清化汤加减。狗脊,苍术,炒黄柏,牛膝,薏苡仁,忍冬藤,桑枝,络石藤,白蔻仁,藿香,防风,防己,萆薢,泽泻,桑寄生,炙山甲等。
以上两种证候可以根据临证进行加减。如外周关节型可以按照邪闭肢节证分寒热辨证加减;胸胁、臀部深处等疼痛可以按照邪及肝肺证进行加减。
二、西医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该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被环氧化酶氧化成前列腺素,从而起到了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因其对正常表达在胃黏膜、血小板及肾脏的COX-1抑制较轻而不良反应较少,而且抗炎、镇痛作用与其他NSAIDs无明显差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AS患者长期服药的安全性。
2.改善病情药物(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
(1)柳氮磺吡啶:
该药可改善AS的关节疼痛、肿胀和发僵,并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活动性指标,适用于改善AS患者的外周关节炎,并对本病并发的前葡萄膜炎有预防复发和减轻病变的作用。但该药对AS的中轴关节病变的治疗作用缺乏证据。通常推荐用量为每日2.0g,分2~3次口服。剂量增至3.0g/d,疗效虽可增加,但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本品起效较慢,通常在用药后4~6周。为了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一般以0.25g每日3次开始,以后每周递增0.25g,直至1.0g,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或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调整剂量和疗程,维持1~3年。为了弥补柳氮磺吡啶起效较慢及抗炎作用欠强的缺点,通常选用一种起效快的抗炎药与其并用。本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疹、血细胞减少、头痛、头晕以及男性精子减少及形态异常(停药可恢复)。磺胺过敏者禁用。
(2)沙利度胺:
该药有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能选择性地抑制正常单核细胞产生TNF-α,也能协同刺激人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应答,还能抑制血管形成和黏附因子活性。
(3)其他改善病情药物:
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雷公藤片等对外周关节病变为主的AS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中轴脊柱关节为主的AS目前研究尚未发现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有确切疗效。
3.糖皮质激素
AS患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可选择局部使用,合并外周关节炎可关节腔内注射,不推荐全身用药。
4.生物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用于治疗活动性或对抗炎药治疗无效的AS,治疗后患者的外周关节炎、肌腱末端炎及脊柱症状,以及C反应蛋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但其长期疗效及对中轴关节X线病变的影响如何,尚待继续研究。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包括轻度至中度红斑、瘙痒、疼痛和肿胀等,注射部位反应通常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内,在随后的治疗中发生频率降低。注射部位反应平均持续3~5天。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眩晕、皮疹、失眠、咳嗽、腹痛、上呼吸道感染、血压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多、鼻炎、发热、关节酸痛、肌肉酸痛、困倦、面部肿胀、转氨酶升高等,大部分不需要处理。此外严重不良反应有感染、严重过敏反应及狼疮样病变、诱发肿瘤等。
(1)英利昔(infliximab):
其特点是与TNF-α结合率高,可清除循环和细胞上的TNF-α,但对TNF-β无作用。使用方法:每次3~10mg/kg静滴,每4~8周1次,也有人推荐初始剂量为3mg/kg,然后第2和6周给相同剂量,以后每8周给药1次,如疗效不理想,可增量至10mg/kg或间隔缩短到每4周1次。
(2)依那西普(etanercept):
其特点是与TNF结合率较低,作用比较温和,同时中和循环中可溶的TNF-α和TNF-β,有更好的耐受性和非免疫原性。推荐方法是25mg,每周2次,皮下注射。
三、中成药辨证治疗
1.寒证
(1)补肾舒脊颗粒
药物组成:骨碎补、狗脊、鹿角、川断、羌活等。
功效:补肾舒脊,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肾督阳虚、寒湿瘀阻。
用法:每次1袋,每日2次。
(2)尪痹胶囊(片、颗粒)
药物组成:熟地黄、续断、附子(制)、淫羊藿、威灵仙、皂刺、羊骨等。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用于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所致的尪痹,症见肌肉、关节肿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畏寒乏力、屈伸不利及类风湿关节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用法: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3)藤黄健骨片
药物组成: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烫)、淫羊藿、鸡血藤、肉苁蓉、莱菔子(炒)。
功效:补肾,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
用法: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4)独活寄生丸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熟地黄、牛膝、细辛、秦艽、茯苓等。
功效:祛风除湿。
主治:养血舒筋,祛风除湿。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5)风湿骨痛胶囊
药物组成:骨碎补总黄酮。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湿痹所致的手足四肢腰脊疼痛。
用法:每次2~4粒,每日2次。
2.热证
(1)清热舒脊浓缩丸
药物组成:狗脊、知母、生石膏、苍术、黄柏等。
功效:清热、舒脊、利节、益肾。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关节腰骶脊背疼痛,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口干、烦热等。
用法: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2)湿热痹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苍术、关黄柏、薏苡仁、连翘、川牛膝、地龙等。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消肿,通络定痛。
主治:湿热痹证,其症状为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淡。
用法: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3)四妙丸
药物组成: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
功效:清热除湿,通筋利痹。
主治:适用于热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肿痛剧烈,筋脉拘挛,日轻夜重,兼有发热、心烦,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4)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属阴虚火旺者。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
(5)帕夫林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总苷。
功效:舒筋活络。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炎。
用法:每次2粒,每日3次。
3.上述辨证如伴见关节疼痛较甚者可选用元胡止痛片;颈项僵痛明显者可选用愈风宁心片;疼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疼痛持续不减者,可用七厘散;骨质疏松者可加用壮骨关节胶囊、强骨胶囊或壮骨健肾丸。
注意:辨其不同证候,采用不同配伍。
肾虚督寒证:可选用补肾舒脊颗粒+帕夫林胶囊+风湿骨痛胶囊+七厘散。
邪郁化热证:可选用补肾舒脊颗粒+帕夫林胶囊+知柏地黄丸+血塞通。
湿热伤肾证:可选用四妙丸+帕夫林胶囊+知柏地黄丸+血塞通。
邪闭肢节证:可选用补肾舒脊颗粒+尪痹胶囊(片、颗粒)+六味地黄丸。
邪及肝肾证:可选用补肾舒脊颗粒+元胡止痛片+帕夫林胶囊+六味地黄丸。
强直性脊柱炎中成药辨证选用见表1-1。
表1-1 强直性脊柱炎中成药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