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
首选抗凝治疗,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监测APTT、INR)。
(2)溶栓:
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局部溶栓治疗,可选择尿激酶或rt-PA。
2.介入治疗
可对经过选择的患者行导管机械取栓术和静脉窦内支架术。
3.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选择相应治疗。
4.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头颅MRI和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头CT增强、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或华法林。
2.溶栓药物
局部溶栓可选用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
3.降颅压药物
颅内压增高患者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
4.对症治疗药物
(1)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3.颅内压难以控制并有引起脑疝可能者需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

二、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患者姓名: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门诊号: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
住院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出院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标准住院日:14~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