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L: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 徐平
- 3822字
- 2020-08-28 17:07:05
前 言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将在今后三年到三四十年活跃在中医临床科研第一线,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就与未来的医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步入21世纪,我们对知识的建构性、复杂性、社会性、情境性、默会性,以及中医在认知及传承方面的特殊性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来教育更注重唤醒智慧,培养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于人的教育,注重于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修养;更注重关注医学的对象,关注帮助和促进病人生命的修复和健康,而PBL以“问题”为核心、以意义建构为目标,是很高水平的学习。通过学生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形成。我们需要用一种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同时,用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位教师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地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PBL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索、协作解决世界真实问题的主旨精神、理念和方法,可以认为是人类教育和认知活动的最高境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教学改革途径。如何结合中医科学学习认知特点研究应用发展中医PBL教学,是高等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3年起,我校教务处组织临床课程教师赴香港大学观摩学习,2005—2007年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上海医学教育领域组织的PBL学习交流活动,2006—2008年连续开展多期PBL教师培训和Tutor培训,2008—2013年已组织十余批教师赴台湾中国中医药大学参加PBL教师培训。此外,校内经常组织各层次的PBL交流讨论和PBL教学成果评比,对PBL教学获得优秀的课程在校内开设公开课,这些系列活动在整体水平上提高了我校PBL教学水平。2006—2013年,我校成功主办了7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医PBL教师培训班”,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获得很好的反响。
2003年陆续开展PBL教学以来,我校已相对成熟的PBL课程主要有15门,如中医内科学、针灸经典原著选读、内经理论与实践、护理心理学等。这些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成为我校开展PBL教学的引领者和火种。为进一步提升这些教师的PBL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学校PBL教学的引领者、实践者和传播者,2008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托已有一定基础的15门PBL课程,组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PBL教师团队。在中医院校进行PBL教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PBL教学是否适合所有课程?在哪些课程的哪些教学环节开展PBL更为有利?中医PBL应该有什么特点,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几年来,我们经历了PBL教学设计、PBL教案编写和集体评审、PBL Tutor培训、PBL的教学实施和总结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创造,每个环节都是那么值得回味和激动人心。PBL充满积极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时时给我们以震荡和冲击,我们从学生参与PBL学习后的成长中感悟了教学的意义,感受到作为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团队中每个成员可喜的进步和成长。
PBL团队中有一个5~6人组成的核心小组,这个核心小组是在数年的PBL工作实践中自发地慢慢形成的,几位自始至终热心投入PBL研究和实践的老师,其中既有教务处领导,也有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数年不间断的学习研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学校PBL的学术中坚。在核心小组最活跃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周一次小组聚会,每次就1~2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我真心喜欢和怀念那时的情景,在全情投入中,我们读了大量的书,不断地研究、读书、学习、思考、分享、碰撞,每一个过程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升华的喜悦。那是一种纯粹思想的、平等自由的、没有利益之争的精神享受。在教务部门的领导下,在那样的过程里,我们完成了几乎全部PBL要素的设计活动,例如各项PBL活动的策划和设计,对PBL教学目标的设定,各课程选取PBL内容的建议、PBL教案的模板设计、PBL的讨论流程和环节把握、Tutor队伍的培训等,为学校PBL的组织和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作基础。PBL核心小组还配合教务处针对PBL教案和Tutor水平两大核心环节进行了评审和质量把关,并建议组织了PBL教案和Tutor评奖活动,激励了整个团队的成长。
在PBL学习中,还有两位导师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我们聘请的PBL顾问,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关超然教授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李孟智教授。关超然教授是中国医药大学医学院首任教师培育暨发展中心主任,PBL推动小组召集人。他又是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荣誉教授,早年McMaster大学PBL的设计人之一,也是后来亚太地区众多医学院校开展PBL的推动人之一。在整个华人高等医学教育的PBL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关教授的影子。第一次见到关教授,是2004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组织的PBL活动会场,他对PBL充满着类似宗教布道般的激情,我常赞叹并诧异于他永不磨灭的热情和感召力,他的精神和他的实践,近二十余年来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李孟智教授,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教学卓越推动中心计划主持人,PBL小组召集人。他与关教授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但是他们在PBL上的热情和智慧,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启发。自2008年起,学校陆续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赴台湾参加中国医药大学和中山医学大学组织的PBL训练营活动,成就了许多教师对PBL的基本理论和认识。两位教授参与了我们学校的PBL教案评审、教学观摩以及国家继续教育培训班的讲授活动,是我校PBL发展不可或缺的导师。
最后,还想说说我们的校领导,他们无疑是无比敏锐和睿智的,对中医教育敏锐的洞察、独特的眼光,改革的魄力和智慧的决策,以及尊重学术、与教授做朋友的良好心态,得以让PBL这支队伍获得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让15 门PBL课程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成就,让课程老师在PBL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让学校取得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人总是在反思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记录这些过程,反思和提升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和教学实施中的创造、思考和思想的冲撞,记录下我们曾经的徘徊、迷茫、失误和反思,不仅为每个创造性的思想和每个成员的成长留下印记,对于总结和提炼我们的成果是有益的,而且更对其他的PBL研究者以及后来的实践者或许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是我们编写这部书稿的初衷。
书名冠以《PBL(问题导向学习)——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这些教师都不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大量学习和应用,以及在应用实践中,特别是结合中医教学的特点、中医认知的特殊性所进行的创造性应用,不能不说是充满创造和智慧的,毕竟在中医教育史上没有先例可以参照,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PBL精神和要点融入和渗透在各个环节,怎样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头脑激荡,实际上都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的思考,也许是PBL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写出我们的结果,却更多地是在写我们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和思考。
书稿的编写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对PBL的认识和讨论,由PBL核心小组成员编写。我们采用了讨论的方式,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PBL是理念还是方法(闫晓天负责)、PBL的教学准备和案例编写(徐平负责)、PBL的实施过程(余小萍负责)、PBL中的教师和学生(周国琪负责)、评价学习结果及反馈(李丽萍负责)。
第二部分,我们以各门PBL课程为纲展开,以真实反映个人设计中的思考和PBL实践中的具体把握为宗旨,紧紧围绕PBL理论,体现个人对本门课程实施PBL的理解、创造性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撰写真实的过程,而不是PBL理论的大摘抄。
每门PBL课程的编写具体按下列步骤展现:
第一,呈递完整的教学案例。
第二,设计思路。由教案设计人全面讲述教案设计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具体包括教案设计人对这门课程和本教学环节的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室的条件及最低要求;选择这个案例的目的和意义,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重点是想要突破或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在课程学习内容方面又是如何把握的,以及教学情境的设计,导学环节的要求;案例各幕的衔接关系及其引导学生的意义;关键词的设计、来源及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参考资料的范围,提供的目的;时间安排,是否解案,为什么;对反思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立,目的和意义,存在的问题,实施的结果。
第三,Tutor实践。由Tutor全面讲述对本PBL教案的实施,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可以由本案例实施中的2个Tutor分别撰写,尽量注意不重复雷同。具体编写包括Tutor从个人角度对本教案设计的理解;Tutor对实施讨论各环节的把握,如头脑风暴、白板的应用、观察学生等;讨论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对策;讨论过程中如何观察、记录和启发学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教学反思。由教案设计人员和TUTOR撰写,通过本教案设计和PBL实践,最想表达的内心感受或启发。
第五,观察与思考。由2~3位观察员(包括校内、外资深教授)从不同角度开展讨论。点评者各有观点,有些也比较尖锐。本想作一些删节,但转而又想,包容才能兼容不同观点,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里只有针对学术的争鸣,绝对没有针对个人的褒贬,大家一定会接受这一想法。
书稿至此,也许有些问题一时不能成为定论,但整部书稿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目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现状,这在中医PBL教学史上应该是被记录的。同时,这本书是开放的,期待我们后续的研究会有更多的提高。
教授,博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PBL团队负责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PBL研究室
徐平
2014年5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