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外治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肿瘤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痈疽》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外治鼻祖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证善用敷、熨、熏、擦等各种外治方法,治疗多种疑难病证,尤其癥瘕、痈疽等类似现代肿瘤的病证,并将其特点总结为便、简、效、廉。近年来,中医外治法以其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疗效明确、患者易接受等优势,越来越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在控制肿瘤并发症,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改善症状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疗效,近年来成为肿瘤专科特色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癌性疼痛、恶性胸腹水、口腔溃疡、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等方面,具有很好疗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肿瘤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有敷贴、涂擦、浸泡、熏洗等,也引入了雾化吸入、离子导入等新技术。

一、贴敷疗法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敷贴疗法给药途径直接,药源广泛,药物取材多较简单,不用耗费过多金钱。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用复杂的机器和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都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易于推广。

此外,贴敷疗法是药物直接敷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贴敷疗法常用制剂类型有散剂、糊剂、膏剂及丸剂等。

1.直接敷贴法

直接贴敷法是应用新鲜生药,捣成泥状,外敷于肌表等病变部位。

适用范围:适用于体表肿瘤、癌性疼痛、肿瘤的一些并发症及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的刺激。如应用芦荟和马铃薯,以适当比例捣成泥状,直接外敷患处,可治疗化疗引起的静脉炎。

2.膏药外敷法

膏药是中医外治的一大特色剂型,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其使用方便,吸收面积固定,持续时间长,可减少用药次数。

(1)薄贴法:硬膏古称薄贴,是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清代《医学源流论·膏药论》中云:“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硬膏剂是用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并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因其富有黏性,敷贴后能固定患处,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创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或感染。由于硬膏的制备较复杂,临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2)软膏外敷法:软膏包括油膏和水煎膏。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基质,如猪脂、麻油、白矾及凡士林等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其优点是柔软、润滑,无板硬黏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的凹陷褶缝之处,或大面积溃疡。水煎膏是将药物水煎后加入赋形剂而成,例如中日友好医院院内制剂抗癌消水膏,水煎制剂中加入薏苡仁煎成糊状,外敷于体表,治疗恶性胸腹水,具有药量大,药效强等特点。

适用范围:该药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体表肿瘤、癌性疼痛、恶性胸腹水等并发症,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皆可配合使用。

3.散剂外敷法

散剂也称粉剂,系药物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加水、酒、醋、蜂蜜、猪胆汁、麻油等调和,直接敷于皮肤局部,是传统固体剂型。散剂药物粉碎程度大,易铺散,覆盖面积广,制备工艺简单,储存、携带比较方便。但其易吸潮变质,刺激性、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及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散剂。

适用范围:例如,止汗散(五倍子等组成)敷在神阙穴,对多汗症具有很好疗效。

二、浸洗法

浸洗法包括洗、沐、浴、浸、渍、浇、喷、噀等外治方法,与现代理疗学中的水疗法相似,所不同者,水疗法只是利用水的冷热温凉等物理性能来治病,而浸洗法兼有发表、祛寒、行气、活血、退热、解毒等作用,扩大了治病范围。

洗法、沐法、浴法:这三种外治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将药物煎成药液,对患者的局部或全身进行洗浴,如洗头、洗手、洗足、洗澡等。

浸法、渍法:这两种方法基本一致,但所需要的药液较多,时间较长。所不同的是,渍法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

浇法、喷法、噀法:这三种方法基本相似,做法也相当方便。其特点是时间短,所用药液少。用这三种方法对患者不同部位疾患施药时可灵活运用互为补充。

适应证: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手术并发症,如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等。

三、涂搽法

涂搽法主要用于酊剂,所谓酊剂即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酊剂制备简单,易于保存,一般盛于避光容器中,放于阴凉处保存即可。因酊剂有刺激性,凡破溃后或皮肤有糜烂者均禁用。

适用范围:例如,止痛酊(中日友好医院制)直接涂搽于肌表,具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行气散滞之功,尤其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等。

四、箍围消散法

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使肿块消散。即使肿瘤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也可使用。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甲状腺癌、乳腺癌,以及其他肿瘤转移至体表引起体表肿块者。

五、熨法

将药物炒热后装入布袋内,或将棉絮布纱等物投入药物或药酒中煮过后绞干敷于体表,借助于热力的物理作用,有时加酒、醋等挥发性液体,更常配以芳香性药物而起窜透作用。这样,比单纯热疗作用更显著。

适用范围:例如,健脾理气的药物经加温后外敷腹部治疗胃瘫等。

六、熏洗法

熏洗法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已载有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狐惑病蚀于下部者,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此法借助药力和热力的综合作用,可疏通腠理,流通气血,祛腐生肌,改善局部血供,适用于肛周病变、妇科肿瘤并发症等。

七、药捻法

将腐蚀药加赋型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创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使其创口愈合的方法。常用于肿瘤术后并发瘘管或窦道者。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古代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

八、腐蚀法

应用药性峻猛、能祛腐拔毒的药物敷于肿瘤表面,以腐蚀瘤体,从而达到使癌毒外泄、瘤体消散或脱落的目的。对于瘤体已溃破,腐肉糜烂,亦可用此法以祛除腐肉,生肌敛疮。例如,应用红花、紫草、姜黄等药物制成水煎剂,外敷治疗肿瘤溃烂等并发症,具有消瘤祛腐生肌之效。

九、灌肠法

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其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作用。

适用范围:治疗放射性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

十、雾化吸入法

雾化吸入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此种方法简便,吸入时黏膜用药均匀,吸收面积较大,药物易于进入黏膜表皮细胞,起效快,但是由于其给药途径的特殊性,应用范围不是很广,临床常用于肺部及鼻咽部的肿瘤。

十一、含漱法

是将配方药物煎成药汁后,让患者漱涤口腔,治疗口腔、咽喉肿瘤及并发症的方法。本法药汁可与黏膜直接接触,局部起效快,有清热解毒、祛腐除脓、清洁口腔等作用。

十二、塞法

将药物制成相应的栓剂,塞于阴道、肛门等处,以起到治疗作用。常用于阴道癌、宫颈癌、直肠癌等有局部病灶者。

十三、中药现代外治法

如中药离子透入法、超声药物透入法、中药介入法、腔内注入药物法等,对于多种肿瘤可起到直接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十四、针灸

包括针法与灸法,即用毫针、艾条等工具,加上一定的操作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蓄毒、调和气血等作用,从而治疗全身疾病,临床应用方便,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针刺法多用于癌性疼痛、癌性肠梗阻,以及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性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