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1.作用

(1)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诸痛,尤以中焦虚寒、肝寒上逆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者为宜。也用于寒疝腹痛。

(2)疏肝下气:用于肝郁、肝胃不和之胁痛、口苦、呕吐者。

(3)燥湿止呕:用于胃寒呕吐、湿浊内阻之呕吐。为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4)助阳止泻:用于脾肾阳虚,虚寒泄泻,五更泄泻。因又能燥湿,对于湿浊泄泻也可选用。

2.认知

(1)关于治疗口疮:吴茱萸虽属于温热之药,但将其外用,可以治疗口舌生疮。《本草纲目》云:“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李时珍认为以吴茱萸治疗口疮能达到“移夜便愈”的良好作用。使用的方法是将吴茱萸研细粉以后,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求证于临床,的确如此。吴茱萸乃是温热之品,何以又能引热下行?这是指虚火上浮,以至于人体上热而下寒,用吴茱萸研末后,以醋调敷于涌泉穴或神阙穴,达到助阳作用,由于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将上热引下,则下寒祛,上热亦轻,古云“上病下治”,“引火下行”。

(2)关于作用部位:吴茱萸温里,主要作用部位在于脾肾,故可用治脾肾阳虚病证,但吴茱萸同时也能治疗肝寒病证,由于中医理论不说肝阳虚,所以不说吴茱萸用于肝肾亏虚病证。

(3)关于药名:陈藏器云:“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按茱当从朱,言果实色红也;萸,言木形瘦小。吴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故有此名。古代用其辟秽。后渐次演变为九月九登高饮菊花酒,戴吴茱萸,成为习俗(见本书菊花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