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间关系如何可能:杭州市复合型社会组织趋向的观察
- 卢成仁
- 7331字
- 2020-06-28 07:49:46
第一节 复合型社会组织资源获得的途径
一、物质资源
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得上共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为例,城市品牌促进会在物质资源获得上共有四种途径。一是政府每年购买服务的项目,项目以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大体上每年会有两个,如市民体验日的活动组织和运作,经费约为15万元。二是复合型社会组织为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如城市品牌促进会为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干部培训提供现场教学服务,由于城市品牌促进会历年来在市民体验活动组织和运作中所积累的现场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具有较强互补性,因而这部分收入成为城市品牌促进会可预期的收入。三是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赞助,如市民体验日的品牌效应形成后,企业也愿意为这类活动提供相应赞助,从而获得自身品牌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四是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城市品牌促进会在品牌推广和策划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使得一些与城市公用事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将自身品牌研究和推广工作,交给城市品牌促进会来做,如杭州燃气集团就将自身品牌的研究和推广策划工作委托给城市品牌促进会;再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将在国际旅游体验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活动项目委托给城市品牌促进会。由以上四种途径看,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在物质资源获得上也存在着三种类型:一是较为固定的项目经费来源,如政府购买服务;二是半固定的经费来源,如市民体验日的活动赞助;三是具流动性的经费来源,如与品牌事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得上的第二种类型,以杭州市杭商研究会为代表。除了每年两个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为企业提供培训获得的收入,杭商研究会在物质资源获得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员会费的收入。会员会费分为四个层次:杭商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每年2000元;副会长单位每年10000元;会长单位每年20000元;轮值会长单位(五年轮值一次)当年度100000元。
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得上的第三种类型,以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代表。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杭州市第一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除了点对点的辖区企事业单位认领公益服务项目,对服务所依托的社会组织进行捐赠支持,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每年约100多万元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街道办事处和江干区财政拨款。
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得上的第四种类型,以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为代表。2015年之前,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每年获得对社会组织的专项补助约30000~50000元,2015年之后这些补助不再发放。因而,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的经费获得主要来自会员会费,会费分五个层次:会长单位每年30000元;副会长单位每年18000元;常务理事单位每年6000元;理事单位每年2500元;会员单位每年800元。除此之外,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在举办活动时,也会鼓励会员单位进行定向赞助(主要是实物赞助,来自会员单位生产的产品)。
检视复合型社会组织物质资源获得,可以看到主要有以下六种途径:一是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社会服务收入;三是活动赞助(包括实物赞助);四是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五是会员会费;六是财政直接拨款。事实上,可以把六种物质资源获得途径分为被动型的政府支持、主动型的自我造血、被动型与主动型相间的委托项目三类(见表2.1),除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外,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来自于政府支持的部分是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取上的关键,而来自于自我造血部分是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物质资源获取上的核心,事实上也是复合型社会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复合型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强?自我造血功能强的复合型社会组织有什么样的特征?而这也涉及下面的人力资源、精神资源、象征资源的问题。
表2.1 复合型社会组织物质资源获取表
二、人力资源
一个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大约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专家资源、实务运作人才、事务承担人才、志愿者资源。因为复合型社会组织本身在运作过程中,相对较少直接使用义工等志愿者,同时大部分复合型社会组织的专家具有不领薪的志愿性质,因而此处将对志愿者资源的论述与专家资源相互结合讨论。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市杭商研究会(以下简称“三会”),都属于“城市品牌网群”(对于“网群”下文将有专章论述,此处从略),在人力资源部分可以合在一起来看。实际上,“三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汇聚和联结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文学及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资源来推动目标领域的研究、论证目标项目的可能性、策划目标方向的活动及提供最新发展方向的资讯,从而使本组织的行动、项目及成果产出在开始之前就有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些专家并不受薪,具有志愿性质,但在志愿性质之上有着一个“专兼职”的组织框架让专家可以制度性地参与复合型社会组织的运作,即专家平时从事本职工作,同时以副会长、理事等身份兼职“三会”中某一会的职务,并以定期的评议会和不定期的项目策划、论证会议的方式参与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工作。
实务运作人才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在社会组织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向已定的情况下,需要靠实务运作人才的探索、判断与协调、整合来推动组织价值理念和工作目标的实现。在复合型社会组织实务运作人才方面,因为杭州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我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选派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去社会组织尤其是复合型社会组织挂职锻炼,视同下基层锻炼,作为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干部的人脉、资源、学历背景及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一般要远高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三会”因属城市品牌网群的背景,有着相当的便利,因而“三会”的实务运作人才不仅优秀,而且还相对充足。“三会”的实务运作人才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既能以挂职的身份参与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实际运作,也能以副秘书长、理事的兼职身份,深度参与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工作推进;二是“三会”自身培养的骨干工作人员,经过诸多事务历练之后,已经能承担起组织内部大部分协调、管理及开拓型的工作,成为组织中重要的事务运作人才。实务运作人才不仅协调、推进组织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联结不同的资源为组织所用。一位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实务协调人就曾说道:“像有些项目可能有些人会直接找我,有项目也可能直接去找LJ,你看现在民政局的一个项目,刚开始也在找我的,我给他策划好之后,就移交给LJ他们去运作……。去年的那个趋势发布会上(做)报告的人,全部都是我找的。阿里、腾讯……是我亲自到北京把他们拉过来的……”。实务运作人才对于复合型社会组织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事务承担人才是社会组织发展和运作的基础,事务承担人才的能力和表现直接与组织的效率和任务实现相关。在复合型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方面,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共有10位专职工作人员、杭商研究会共有8位专职工作人员、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有4位专职工作人员、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有3位专职工作人员、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有3位专职工作人员。包括“三会”在内的大部分复合型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都有大学教育背景,个人综合素质也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但薪资大多在4000~5000元,应该说低于杭州市与他们同年龄、同教育水平人才的平均薪资。这里也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愿意在工资并不高、职业发展与职称升等并不明晰的情况下,留在复合型社会组织工作?一位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副秘书长对此做了一个分析:“一个是(杭州)本地人可能相对稳定一点。第二个,可能她对收入不够敏感,就不需要很敏感,而且以女性为多,女孩子为多,为什么呢?因为(可能对她们来讲)她们只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工作而已”。杭州富庶的地方社会背景,使家庭能为复合型社会组织中的事务承担人才提供基本的生存资源;同时,复合型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稳定的工作环境,也是人们愿意长期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三会”之外的其他复合型社会组织,可以发现人力资源上专家资源的欠缺,是一个主要的差异来源。如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会层面副理事长和理事都由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基本没有来自高校、学术界的专家。同时,人力资源方面,包括“三会”在内的复合型社会组织,无论是实务运作人才,还是组织创办人(如凯旋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和萧山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会长等,作为组织的创办人之一完整参与了组织创立及后续实际运作的一系列过程),都无法成为具备“克里斯玛”气质的领袖,他们只是组织实务运作人才中的一分子,这是复合型社会组织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复合型社会组织因其多组织、多主体复合的性质,在组织体系层面内在地区隔了“克里斯玛”型领袖的产生。事实上,社会组织在我国属于新兴发展领域,没有经验和传统可循,因而在社会组织的形成过程中,介乎“克里斯玛”型领袖的“能人”“精英”,就成为很多社会组织形成的关键中介,“能人”“精英”甚至是组织形成的核心基础。而在复合型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运作层面上,也与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能人”现象形成了差异,这一差异原因与复合型的组织结构有着内在的关联。
三、精神资源
复合型社会组织的复合性,除了功能复合(如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最初是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类社会组织而成立,复合的对象也多为青年类社会组织),事实上也存在着精神复合的因缘和纽带,而这也与复合型社会组织所拥有的精神资源直接相关。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笔者在杭州发展研究会、城市品牌促进会和杭商研究会的调研中,组织中的负责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提到了杭州地域文化认同对组织形成的影响。“所以他们聚在一起,不是为了专家劳务费这些。他们觉得杭州这个城市,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也愿意来做这样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共同信念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研究杭州发展,他们就感觉到杭州,(历史)你没办法跟西安去比,南京也没办法去比;经济也没办法跟上海、深圳去比,国际化程度更加没办法跟上海去比,对吧。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它又没有港口资源,又没有矿产资源,又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那么杭州到底该怎么发展?那么当时就是形成了这么一个群体,有几个牵头人,包括罗卫东校长,包括我们刚才讲的秘书长,他们牵头搞了这么多研究,就是研究杭州发展,走杭州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整合了各方面的人……”。事实上,组织在成立之时就结合了杭州地域文化认同,这一认同不仅使各方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自愿参与杭州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品牌凝练并推动杭州社会建设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杭州地域文化也让复合型社会组织在整合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资源时,有着相当的便利,因而这也是复合型社会组织重要的精神资源。
以杭州发展研究会为例,其宗旨在“立足杭州文化与经济社会运行的特点,开展具有杭州特色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积极致力于有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围绕杭州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民意征集、专家咨询及相关研究工作;总结、推荐、展示与提升有关研讨交流及创作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及行业、媒体等界面的合作,发展一批复合主体类型的研究咨询机构,以此为基础形成平台共建、人员交流和研究互动”等方面。因而,以杭州发展研究会核心人物为中心,以同窗、校友、朋友等为纽带,形成了一批志愿参与杭州发展研究与活动策划的学者、行业专家。这些学者、专家之所以愿意参与杭州发展研究会的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杭州发展研究会核心人物及其所做之事的认同,虽然这属于个人之间的情感认同,但换个角度看,也是复合型社会组织拥有的精神资源之一。
另外,杭州发展研究会、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商研究会所属的城市品牌网群,一直在提炼和倡导的“我们”价值观,也是“三会”内在的精神资源。所谓“我们”价值观:“‘我们’相对于你们、他(她)们,在不同的群体、阶层之间形成有共识的合作;‘我们’作为整体,又相对于每一个组成我们的个体,‘我们’因为每一个独具特色的我而存在和精彩,我因为‘我们’而获得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的价值观,从个体层面上说,是在“你、我、他”之间形成合作和共同体;在群体、机构和组织层面上说,是在不同主体、组织间形成基于共识的复合主体。因此,“我们”、共同体的意识与多组织、多主体复合的自觉认知,也是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市杭商研究会的精神资源之一。
四、象征资源
当代社会已经从纯粹的物质消费阶段迈入到符号、象征消费阶段,符号与象征本身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资源,这一资源在社会组织体系里也同样存在。在公益慈善事业领域,谁能够生产、利用与整合符号、象征资源,谁就具有更强大的议题设置、行动倡导的能力,相应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及组织发展的资源。复合型社会组织在象征资源的获得上亦莫能外,个别复合型社会组织也具有极强的象征资源获取能力。
以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为例,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联合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杭州市旅游形象推广中心、杭州市邮票公司等单位共同推出了杭州“夜十景”的征集评选活动。征集方式有两种:一是微信投稿,即在城市品牌促进会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杭州城市体验”上,点击“夜十景”菜单栏进入专门的投稿页面;二是以电子邮箱(yeshijing2016@126.com)直发的方式投稿。活动期间共收到市民及摄影家的投稿作品10072份,在评选方式上:杭州“夜十景”的10幅大奖由专家评选产生,20幅入围奖则从候选作品中,通过微信公众号“杭州城市体验”投票(40%)加专家评审(60%)的方式评选产生。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以自身的专家资源为依托,组织城市规划、城市美学、品牌传播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在会议评审和夜景候选地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基础上,评选出最终的杭州“夜十景”:长桥塔影、湖滨水乐、河坊霓光、钱塘追月、日月同辉、山阁览辉、湘湖夏梦、西溪渔火、运河流影、最忆杭州。杭州“夜十景”的征集评选在官方、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杭州“夜十景”是循着极具地方特色与鲜明辨识度的“西湖十景”传统而来的,透过杭州“夜十景”征集评选,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将自身嵌入了杭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并在这一主动的嵌入中获得了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相关的象征资源。
若以最近十年对杭州城市发展和品牌拓展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来说,一般杭州人大概都会说到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G20峰会极大扩展了杭州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峰会之后杭州国内一线城市的定位和地位,也开始被更多地讨论和认知。G20峰会期间,需要一本对杭州城市生活、文化、社会情况综合介绍的官方指南,这个指南最后以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历年来积累的生活品质体验点为主体进行编排。“我们那个市民体验日,每年都是征集产生,因此形成了一批年度的最具品质体验点。这些体验点的结合,就为我们编纂峰会上杭州城市的官方指南——《韵味杭州》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就是说,要向国际、国内来宾介绍杭州。那么要怎么介绍呢?虽然G20在杭州开,但他们(外宾)绝大部分是没到过杭州的。那人家要通过什么来了解杭州呢?那么需要有一本册子,这个册子到底要怎么编,才能在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里面,让人家看了以后对杭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开始,任何部门都觉得做不了这个事情,那我们后来就是以城市品牌促进会这些年最具品质的体验点为基础,在这个大的框架基础上,梳理出120来个点,通过对这些点的介绍,形成十大板块;然后让我们的国际代表、会议代表……,对杭州的历史文化、创新活力、自然风光,还有社会治理,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本书很受欢迎……”。2017年7月,城市品牌促进会参与人员在与笔者的访谈中,提到为G20峰会准备的《韵味杭州》和杭州“夜十景”评选时,自豪之情依然溢于言表。透过对杭州这座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延续与复兴的参与,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不仅服务了政府的中心工作,更是将自身与城市发展关联起来,使之转化为组织的象征资源。
另外,杭州发展研究会在其研究工作的推进中,相继提出很多城市发展构想和实施步骤,如1999年提出了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参与“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城市人文精神研究(2002年被杭州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成为指导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2004年提出在杭州发展创意产业;参与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研究(2005年杭州市委在九届九次全会上正式提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等。杭州发展研究会最为人所知的是,提出并论证“生活品质”的概念,并在其后策划和组织相关“生活品质”点评活动,如举行了第一届“杭州生活品质点评交流发布会”等。2006年,杭州发展研究会整合各界专家资源,明确提出了“杭州可以打‘生活品质’这张牌”的主张。2007年1月,杭州市委第十次全会确立“生活品质之城”为杭州的城市品牌,号召全市人民把“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有中国特色、杭州特点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奋斗目标。由此,“生活品质”不仅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特色,更是杭州市民耳熟能详、能快速理解的一个概念和词语。透过对“生活品质”这一城市发展理念的探索、提炼及与“生活品质”相关的系列展示、体验活动的深度推进,杭州发展研究会也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与城市发展相互关联,进而将之转化为组织的象征资源。
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精神资源与象征资源上,整体而言大多数复合型社会组织相对较为容易获得来自行政体系的物质资源支持,行政体系物质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与复合型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架构直接相关,这是复合型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复合型组织架构的存在,人力资源方面复合型社会组织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是,基本上区隔了组织内“克里斯玛”型领袖的产生(但实务运作和优秀事务承担人才的持续性也存在不足)。而复合型社会组织在精神资源、象征资源的获取上,并不存在必然性,因组织不同而有相应的差异,即并非所有复合型社会组织都具有精神资源和象征资源(关于这一点,下文会有详述,此处从略),但复合型的组织架构则让组织在精神资源和象征资源获取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