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肝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

肝脏是机体合成脂肪的主要场所,脂肪在肝脏合成后被肝细胞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形式分泌到血液中。当肝脏对脂肪合成能力增加和(或)转化入血的能力下降时,脂类物质(主要为甘油三酯,TG)在肝细胞内堆积过多,可导致肝脂肪变性。
引起肝脏脂肪动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有:①肝脏摄入的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而使脂肪合成增加。长期大量的高脂饮食,在小肠生成和吸收的FFA和甘油增多,进入血液的脂肪乳糜微粒也增加,导致肝脏摄取大量的FFA。肝脏是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当肝细胞线粒体损伤或功能障碍时,进入线粒体中的FFA不能被正常氧化,从而引起肝脏FFA堆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能激活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引起脂肪组织动员增加,促进机体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FFA进入血液,使肝脏摄取过多的FFA;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与分泌减少,使肝脏TG转运入血的能下降。脂肪在肝脏内质网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等结合生成VLDL,然后由肝细胞分泌进入血液。载脂蛋白B100是参与形成VLDL的主要载体蛋白,载脂蛋白B100的合成不足会导致VLDL合成与分泌障碍,使肝脏合成的脂肪不能及时排出而蓄积形成脂肪肝。
NAFLD作为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通常原发于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IR可使外周组织中脂解作用加强,引起高脂血症并促进FFA的合成并进入肝脏,增加肝细胞对FFA的摄取与代谢。2型糖尿病和(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肝细胞线粒体内的脂肪酸β氧化代谢减弱,TG在肝细胞内转化为VLDL能力降低,进一步增加肝内TG蓄积。虽然目前NAFLD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IR与NAFLD密切相关,参与了NAFLD的发生与发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代谢产物,如瘦素、脂联素、TNF-α以及抵抗素等。这些代谢产物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或糖代谢的异常,并与NAFLD的发生有关。
瘦素是人类肥胖基因编码的一个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成熟脂肪细胞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NAFLD的发病中呈双向作用。瘦素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瘦素受体,能通过减少摄食及提高能量消耗加强脂肪氧化,减少TG存储起抗脂肪毒性作用。瘦素在脂肪细胞和胰岛素之间起负反馈信号传递作用,瘦素抑制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刺激瘦素产生,脂肪-胰岛素轴破坏时,将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引起脂肪肝等的产生。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在肝脏脂肪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肝内葡萄糖增高是其正调控因子之一,瘦素可使外周组织摄取及利用葡萄糖增加,减少葡萄糖进入肝脏从而抑制肝脏脂肪变。先天性瘦素缺乏小鼠及先天性全身脂质萎缩(存在瘦素缺乏)的患者,补充瘦素后,高胰岛素血症、IR及肝脂肪变性均减轻或消失,提示瘦素缺乏是脂质代谢紊乱患者发生NAFLD的原因之一。而在NAFLD患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但由于瘦素受体缺陷等引起的瘦素抵抗,使其无法发挥抗脂肪毒性作用,导致血TG水平升高、促进IR以及肝脏内脂肪堆积从而引发NAFLD。尽管瘦素具有抗脂毒性作用,但在NAFLD的进展过程中还有其消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瘦素可促进前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诱发肝组织炎症和坏死;同时还可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脏沉积,促进肝脏纤维性病变。
脂联素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敏血浆蛋白质。脂联素通过活化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刺激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脂肪酸的氧化。脂联素可以增加AMPK的磷酸化,使其活性提高,从而引起下游一系列分子的改变,如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使其失活,导致丙二酰辅酶A减少,脂肪酸氧化增加。脂联素还可增加肌肉组织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 mRNA水平,这有助于清除血浆FFA。另外,脂联素能增加脂质转运分子如CD36等及解耦联蛋白-2(UCP-2)的表达,提高乙酰辅酶A氧化酶的含量,进而减少TG的含量。另外,脂联素水平增加可抑制脂肪组织分泌TNF-α,从而减少IRS-1丝氨酸磷酸化的产生,使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增高并减轻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可抑制肝细胞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并使脂质产生下降;激活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CPT1),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从而脂肪氧化作用增强;能够使肝脏TNF-α分泌下降,减少TNF-α等炎症介质的作用,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TNF-α在IR中起核心作用,被认为是单纯脂肪肝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主要细胞因子。TNF-α可以通过下几个途径介导胰岛素抵抗(IR)的形成:①TNF-α可促进神经鞘磷脂水解为酰基桥氨醇与胆碱,酰基鞘氨醇可以激活丝/苏氨酸激酶,使胰岛素受体底物的丝/苏氨酸磷酸化,从而阻断胰岛素信号传导;还可激活磷酸蛋白磷脂酶(PP-2A),从而导致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激酶(MEK)去磷酸化,导致MAPK磷酸化活性下降,随之发生受体后IR;②TNF-α可下调葡萄糖转运因子4(GLUT-4),抑制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③TNF-α可促进脂肪细胞的分解及FFA的释放,并影响瘦素的表达引发IR;④TNF-α可以抑制脂联素的活性,降低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形成IR。分泌型TNF-α可以活化神经鞘磷脂酸,抑制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使线粒体活性氧(ROS)升高,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肝细胞膜破坏和炎症反应。ROS又可促使TNF-α合成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构成“第二次打击”而导致NASH的形成。
抵抗素主要由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脂肪组织分泌,可影响与胰岛素作用相关的葡萄糖代谢以及脂代谢,具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抵抗素可使胰岛素刺激条件下的葡萄糖摄取降低50%,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胰岛素受体底物(IRS) -1、Akt、Aktl的表达产物减少,从而推测抵抗素可通过IRS-1/ Aktl途径与胰岛素建立联系,通过降低GLUT4的转运功能,影响糖的摄取。Pagano等研究发现,NAFLD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和脂肪组织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和单纯肥胖者,而且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肝脏的组织病理学程度呈正相关。
作为脂肪酸的感受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在脂肪酸代谢紊乱与IR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人类表达的PPARs有PPARα、PPARβ和PPARγ三种亚型,三种亚型均可被脂肪酸和其代谢物活化,其中PPARα主要表达于肝脏、PPARγ主要表达于脂肪和一些巨噬细胞。PPARα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脂肪酸代谢,进而改善IR:①增加乙酰辅酶A合成酶活性的表达,刺激脂肪酸向脂酰辅酶A的转化;②诱导肝脏特异性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的表达,调控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③调节线粒体内脂肪酸转运酶及催化酶的表达,促进肝脏中脂肪酸β氧化;④增加微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过程的限速酶的转录而刺激脂肪酸水解。此外,PPARα还能减少脂肪组织TNF-α的分泌,并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TNF-α激活的吞噬细胞凋亡,有利于IR的改善及控制NAFLD的发生发展。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可避免非脂肪组织过多的脂质沉积,保护正常的器官功能、并使脂肪组织分泌适量的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瘦素,进而调节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