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5.理解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6.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7.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8.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核心讲义】

一、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青年期

青年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此时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认知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由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教育则要适应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场独立与场依存;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2)智力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类型差异。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故: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经典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答案】B

【解析】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边缘(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秀(130以上)。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于中上位置。

2.反映智力测验准确性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

【答案】B

【解析】信度是测验的属性之一,即可靠性,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智商是指智力商数,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3.流体智力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卡特尔

B.瑟斯顿

C.加德纳

D.吉尔福特

【答案】A

【解析】卡特尔在对各种测验题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用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用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来度量。

4.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儿童处于(  )。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5.在信息加工时依据内在参照的认知方式,这属于下列哪种风格?(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系列型

【答案】B

【解析】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场独立型风格。具有场独立型风格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6.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  )。

A.倒U型曲线

B.偏态分布形式

C.U型曲线

D.正态分布形式

【答案】D

【解析】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7.(  )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答案】C

【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更好。

8.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像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

A.感知动作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即他们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因此,这一时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9.下列关于智力测验错误的是(  )。

A.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代表了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能力

B.智力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

C.现行智力测验的结果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美满

D.智力测验的结果解释必须慎重

【答案】C

【解析】现行的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还主要是传统的智力因素理论,它偏重于个体的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和空间关系等方面,其结果一般反映的是人的分析能力,或者说只是一种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智力,与未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美满没有必然的联系。

10.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答案】B

【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11.进入中学后学生开始写议论文,他们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属于(  )。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动作阶段

【答案】A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即他们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因此,这一时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12.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  )。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答案】C

【解析】认知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其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13.某学生在回答“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处理逃学的学生”时,答出:“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此人处于(  )。

A.感知—动作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证实,由于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14.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

A.八个阶段

B.七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五个阶段

【答案】A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5.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16.如果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那么他的年龄是(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6岁

【答案】C

【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填空题

1.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  )。

【答案】类型差异

2.(  )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答案】学习准备

3.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和(  )两个维度。

【答案】纵向;横向

4.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

【答案】认知能力差异

5.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开始形成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最早心理发展阶段为(  )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

6.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答案】具体运算

7.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和(  )三个方面。

【答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  )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的概念可以作为划分智慧阶段的依据。

【答案】逻辑思维

9.(  )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答案】自我同一性

10.心理自我是在(  )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答案】青春期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这是维果斯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个性差异

答:个性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正是由于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同时,也才形成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无限多样性。

3.性格

答: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和个性倾向性联系最密切,它也是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因此,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个性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分为以下几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简答题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等方面。

(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用单一的智商分数,是不足以表明智力的特点的。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也有人很擅长音乐,却在数字计算方面表现得无能。人们之间的智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

(3)在智力发展形态上也存在差异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大多数人的智力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但有些人的智力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有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但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2.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儿童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3.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时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占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五、论述题

1.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答:一般认为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人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朋友同学)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1)家庭环境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系,父母待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

父母的榜样的作用。父母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

(2)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儿童性格形成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进入学校参加集体活动,接受系统教育,不仅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学习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寓做人之理于科学之理之中。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训练学生养成有明确目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学习作风,使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培养坚毅、顽强的品质。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生活主要组织形式。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以及集体活动的状况,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具体的影响。良好的集体规范和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有组织性、纪律性、自治性、责任感、坚强和勇敢等性格特征。

(3)社会实践的作用

义务劳动、家务活、科技活动、勤工俭学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等都对铸造优良的性格有重要的意义,易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勤劳朴实、追求真理、助人为乐、有同情心等良好性格特征。

(4)自我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环境的要求、影响都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才能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优良品质可以对之后遇到的不良影响起抵制作用。

2.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并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儿童期(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学龄初期(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成年晚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与绝望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对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

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还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