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组织与服务(第二版)
- 刘慧霞
- 1917字
- 2020-07-09 16:30:08
第一节 会议的概念和类型
一、会议的概念
会议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社会现象。在已经记载的每一个组织和每一种人类文化中,人们按照有规律的、频繁的时间间隔,以各种形式不断地聚在一起。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会议。会议的大小规模不同、讨论的问题各异,表现出来的形态也差别巨大,甚至参与者的内心体验都永远不一样。因此,厘清对会议的认识是正确把握会议、使其发挥应有作用的起点。
对于会议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汉代蔡邕认为:“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汉语“会”“议”二字自身含义也支持了蔡邕的这种看法,会议就是聚众、讨论。后来的很多研究者虽然给出的定义表达有所不同,但也都没有超越这种认识框架。但是聚在一起讨论,并不能保证会议的效率和效果。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高度复杂化,都强调会议要有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会议”就是几个关键人物聚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角色,讨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最终取得某些决定,而这些决定都是会议预期要达到的。
在这个会议概念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针对性
每个决定召开的会议都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也就是必须在开会之前确定会议的目标。它决定了会议的所有其他环节,也是保证会议成功的首要前提。
2. 规定性
会议的参与者是由会议主题决定的,而且他们在会议进程中分别担当讨论中的不同角色,以期共同推动会议的有序进展。
3. 程序性
会议是一项组织有序的集体活动。会议在开始之前有明确的预期,有设定的进程。所有与会者的努力都是为了保证会议沿着预定程序进行,并最终实现目标。
二、会议的类型
按照划分角度的不同,会议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
1. 按照会议规模划分
(1)小型会议。一百人以下。日常工作中处理的会议基本都属于此类,尤其几个人到十几个人的小型会议是最容易达成良好沟通、取得会议决策的会议规模。
(2)中型会议。百人以上,千人以下。这种会议规模已经不能保证双向沟通,与会者主要履行的是倾听的职责。
(3)大型会议。千人以上,万人以下。
(4)特大型会议。万人以上。
2. 按照会议性质划分
(1)法定性会议。根据有关法律与法规规定必须举行的会议,以及特定组织为履行法定职责而举行的会议。前者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企业的董事会议和股东大会、听证会等,后者如各种法定组织的领导人办公会议等。
(2)非法定性会议。如各种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研讨会、洽谈会等。
3. 按照会议活动特征划分
(1)政治性会议。国际政治组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某一政治议题召开的各种会议。
(2)商务型会议。公司、企业因其业务和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召开的商务会议。
(3)专业学术会议。这是某一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专家学者参加的会议类型。各种专题研究会、专家评审会等都属于此类会议。
4. 按照会议的形式划分
(1)现场会议。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召开会议,这样有助于强化主题。
(2)电话会议。利用电话系统连接各分会场而举行的会议。即几个人同时使用一条电话线路进行通话,一个或多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对分散在各地的一个人或几个人讲话。它是一种同步会议,可以支持双向的口头交流。
(3)电视会议。使用电视作为会议的媒介,借助闭路系统和公共卫星实现更大的传播覆盖面。视觉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实现。电视会议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向传播电视会议,分会场的与会者收听或收看;另一种是双向传播电视会议,实现图像和声音双向传递和多向传递。
(4)网络会议。这是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新型会议形式,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作为技术手段。这种会议可采用多种具体方式。可以利用局域网设置,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聊天工具等。它的优势是方便那些身处不同时区的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在网上进行交流。
5. 按照与会者的区域划分
(1)国际性会议。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涉及的国家较多。
(2)全国性会议。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或各条战线。
(3)区域性会议。与会者来自同一个区域或代表同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单位。
(4)单位性会议。组织内部人员参加的会议。
6. 按照时间划分
(1)定期会议。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或者组织章程每隔若干时间必须召开的会议,如各种代表大会、年会、行会、董事会等。
(2)不定期会议。因具体事件或者突发事件而引起召开的会议。尤其是后者,常常因为准备不足而造成会议效果不理想。
(3)多次性会议。根据会议主题的需要,连续召开多次会议。如内容复杂的谈判、大型的代表会议等。
7. 按照会议阶段划分
(1)预备会议。为正式进行决策的会议进行辅助讨论的会议,它的有序进行有助于正式会议取得预期效果。大型的、会期较长的会议一般都会有预备会议。
(2)正式会议。最终完成会议预定目标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