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以美青德,文化青人
一校之长的文化引领
真正的学校文化是什么?这几乎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通常来说,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对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理解与实践。对这样一种界定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学校对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表述,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精神;二是在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引导下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实践,集中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上,体现在日常教育的师生行为上;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所形成的弥散性和扩展性的总体风貌(如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形象设计、教学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活动、教师队伍等)。
可以说,学校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正因为此,学校的文化的生成与传达离不开校长的文化领导。一所学校的核心思想与精神是通过校长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达来实现的。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人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把握者、代言人。
然而,校长究竟如何进行学校文化的传递与塑造呢?从文化生成的内在机制来看,他必须要做到这样几方面。
首先,校长必须对学校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就是回答“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表述。学校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部分,这种传递必须基于孩子的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尽管在规模经济时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这些目标无法全部实现,但面对教育的滞后性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校长必须有所作为,最重要的就是着眼未来,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
其次,校长必须对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细致的梳理。在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任何一所学校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如何把这些文化传统的要素梳理出来,并在创新发展的趋势当前发扬光大,这是学校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如北大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它是在北大文化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的思想与行为深处有着光芒四射的批判精神、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以及奔涌不已的创造活力。根据这样的传统,我们明确提出北大附小的景观文化以“人文积淀”为名,精神文化以“民主开放”为名,制度文化以“快乐和谐”为名。
再次,校长必须掌握塑造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要让历史的、潜在的、零散的学校文化变为当下的、实时的、系统的学校文化,校长必须掌握一定的策略,将学校文化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例如,可以通过完善学校设施,设计象征标志来塑造物质文化;通过仪式、日常角色规范来塑造行为文化;通过民主讨论、开放的活动塑造合理的制度文化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
最后,校长要锤炼自身的品性,有深厚扎实的文化修养。校长个人的习惯和品行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专家所说:校长宽厚,则校风淳朴;校长严格,则校规完善;校长倡导人文关怀,则学校师生融洽。不仅如此,校长自身还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思想者,有着崇高的教育理想与激情,能准确地找出理想状态的教育价值取向,由此来定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通过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他用准确的行动力和影响力,把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贯彻到每个决策当中,全面把握学校经营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开发和继承方面有所建树。
以美育德,文化育人
德育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代表。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正因为此,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质与审美是息息相通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把“以美育德”当作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方式。然而,“以美育德”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具体地实施“以美育德”?这同样是个难解的问题。
关于审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德国著名思想家、戏剧作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说:“审美,是达至人性和谐的唯一路径。”为什么审美会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呢?因为它是以情感塑造为中介的。人们经常把审美当做第一哲学,是因为审美既是人性能力的最初萌芽,却又是可以不断发展成长的最高成果,它是人性中最为连贯而又最为开放的部分。
当我们从德育实践过程来分析,以美育德有这样三种内涵:第一是以美立德,第二是以美养德,第三是以美施德。以美立德是让学生认识美,让孩子分清是非、认识美丑、明辨善恶。以美养德是在美的标准和尺度下体验美,养成美的品性和习惯。以美施德是通过自身美的信仰、习惯实践美,通过美来启发真知,储备善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就拿北大附小来说,北大文化是一部浩瀚的大书,可以供附小的学子不断咀嚼、学习。正因为丰厚的精神营养就在身边,所以我们提出了“以美育德”的口号。在实践中贯彻“以美育德”的理念,需要我们革新理念,改进方法,让学生在文化园地中慢慢地游、慢慢地品、慢慢地悟,由此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性。正因为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北大文化,我们还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了“走进北大”队会活动、“以北大精神为荣”的演讲活动等。
除了博大精深的北大文化,还有涵养性情的景观文化,它们都是“以美育德”的重要内容。北大附小的校园历史悠久,校园里许多古槐、栾树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我们觉得这是自然赐予的,是历史赐予的,在建校过程中要保留下来。如何“以美育德”,我们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再塑造、创新学校文化。据此,我们提出了延续北大风格,新校舍依树而建的思路。我们沿用了北大建筑的特点,以青灰色为主色调,彰显古朴、深厚、凝重、典雅的人文气息。我们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校园十三景”——奇石萌发、南极标赞、生态学堂、励志箴言、古松情深、红廊花架、百草嬉戏、五色沃土、水墨柽柳、翦老故居、王家花园、放飞理想、书山有路,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校园之中,与北大的“一塔湖图”遥相呼应。
“以美育德”是一种文化建设思想,从理念到实践,它需要特色文化活动来丰富和具体化。对此,我们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为响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的“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号召,我们组建了富有活力的领导机构和辅导员队伍,制订了科学的诵读计划,把古诗文诵读融入到民族艺术教育活动中,融入到班级特色活动中,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美育德”是德育实践过程的一种方式,它以情感濡化为目的,替代了知性德育,改变了当前德育无效的困境。“以美育德”的实质其实是文化育人。这种浸润式培养,将学生的认知、心智交汇于情感领域,通过情感上的认同来进行道德认知以及行为转化的培养。这种思路,可以说是把德育重点从认知领域转移至情感领域的思路,而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作为则是尽可能多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场景来让学生消除认知与情感分歧,达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这也许挑战了那句“美育不可教”的古话,不是美育不可教,而是美育必须用合适的方式。
小细节,大教育[10]
儿童礼仪由来甚早。关于礼仪的认识、教学,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端之初就已开始。而在中国,礼仪文化伴随脍炙人口的经史子集一道,在笔墨记载、典籍流播的进程中,已成为中华文明最为闪亮的一部分。近代,关于儿童礼仪的教学正式进入课本。民国初年,老课本中的语文篇目至今豁人耳目:“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事。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车轮忽折,路人来救。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关于忠诚、整洁、友爱的文字寥寥数语,淡淡白描,均从牙牙学语开始,成为信义,成为常识,叫人难忘。
光阴流转,今天的新课本中再也见不着这样的文字了。关于仁、义、礼、智的古老箴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陌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变得日益敏感,柔脆无骨。以前的知识与常识常常合二为一,简洁得让人心剔透,很容易成为影响人一生、甚至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然而,时至今天,我们对待孩子无法再像从前那样简单、直率,知识的教育与德性教养相互割裂,孩子的文明礼仪被束之高阁,致使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恃宠而娇,积习难改,学而无效,学而无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对此,远在大洋彼岸的蒋佩蓉女士提笔著作了《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一书。今年9月,约定修订再版。通话当天,我即委托朋友索来新稿,认真拜读。真的让人雀跃不已!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我守在北大附小已经27年了,这27年,手把手教过、认认真真研究过的孩子,可谓无数。经过时间的洗礼,教育发展已经把过时的理念和方法都淘汰了,但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什么?我认为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品行。知识多寡已是明日黄花,孩子越是长大,越是微不足道。智商可以遗传,然而好的习惯、好的品行,却是永远无法遗传的!它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部分,需要我们用真爱、用耐心、用技巧去一点一点地呵护。
蒋佩蓉女士是位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也是位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她所著的《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一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用最直观的方式,提出不同年龄层次儿童需要的文明礼仪,从内心的认知到言行举止的遵守,逐条罗列,逐次解析。没有口号,没有训诫,简洁的故事和明白的表述,直接指导孩子的行为——“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
在这部书中,作者就儿童礼仪从概念着手,分别提出了“智慧地使用语言”“聊天的艺术”“春节礼仪”“家庭用餐礼仪”等20余项礼仪。有趣的是,在具体使用的每一部分,作者都列出了“你要做的”和“你不要做的”内容、每一天的“完成情况”、每个年段的“技能清单”等。这样的结构更像礼仪常识的完全攻略,家长和教师们看了,一定会跃跃欲试,爱不释手。
然而,本书的要旨却不仅仅满足于一些操作性的条文。关于文明礼仪,作者常常语出惊人,很多观点,看似平常,细细思考,却又最属真理。她提出礼仪的金科玉律就是“待人如己”,又指出礼仪的黄金三角是“尊重、体谅和诚恳”。她还常常对儿子说:“你们现在最激烈的竞争,是娶一个好妻子,所以要尽早准备成为一个好丈夫。有幸娶到一个优秀的终身伴侣永远比任何世界名校的文凭要宝贵得多!”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蒋佩蓉女士旅居美国,本书是原著的修订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加了许多校园生活的礼仪,并辅以解析,教给老师和孩子如何操作。全书娓娓道来,以身说法,不啻为“小细节,大德育”,是一部可供大家学以致用的好书。我愿真心推荐给学校、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们。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