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从历史沿革及演变过程来看,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经典战略理论阶段和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从管理思想发展史来看,企业战略的思想是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8—19世纪,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欧洲管理思想,以后在美国又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些早期的管理研究和实践者都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上,还没有涉及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

20世纪初,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六大类,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管理的五项职能并认为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法约尔的这一思想创造了从职能角度研究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他认识到了计划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地位,形成了战略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可以说是企业战略思想最初的萌芽。

20世纪2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将战略职能引进企业组织系统,开始从企业高层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角度考虑企业发展问题。1934年,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John R. Commons)在其著作《制度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战略因素”一词,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战略因素”的注意。但是,他只是把“战略因素”的用法限制在公司经济制度中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而没有从企业整体的高度说明“战略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1938年,巴纳德(C.I. Barnard)在其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分析了战略因素对企业系统的作用,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了管理理论。他认为没有必要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这一观点使企业战略思想更加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发展。巴纳德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是一个由相互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这些协作系统一般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联系。经理人员是组织协作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中心,他为组织建立和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体系,维持员工的协作意愿,从而使组织能够正常运转。他还进一步提出,一个协作体系要能够生存下去,必须在实现组织目标方面是“有效的”,经理人员必须处理好组织体系同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组织与企业环境能够相互协调,维持组织的均衡。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戈登(Gordon)与豪厄尔(Howell)在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公司的赞助下,对美国工商管理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应当开设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的建议。他们认为,以往学生虽然学习了各门专业管理课程,如市场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等,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开设经营政策课程,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企业整体考虑经营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经营政策课程,就是战略管理课程的前身。

综上,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出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萌芽,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其称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