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方法与实务
- 贾旭东
- 7465字
- 2021-04-02 04:08:45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制定并实现其战略的动态管理活动。战略管理要帮助企业回答和解决生存意义、未来定位和产业范围等重大问题,确定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从“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于1972年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战略管理”概念至今,学者们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多方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念。
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总目标的全过程。从安索夫的定义中我们明显看到了从计划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解。
美国著名战略学者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该定义指出战略管理是一种跨功能的决策,突出了战略管理活动的跨功能性以及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同时,在战略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这两种属性中,特别突出了战略管理的艺术性。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定义,如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长期稳健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浙江大学项保华教授认为,企业战略是关于企业作为整体如何运行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是对处于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之中的企业当前及未来将如何行动的一种总体表述。战略的中心问题是企业的成长方向与自然演化。而战略管理就是研究如何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简言之,战略管理=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该定义简练地指出了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即首先为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即确定企业要做的“正确的事”,其次是让员工心情舒畅、愉快高效地工作,将“正确的事”“做正确”,体现了战略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同时,该定义也突出了战略管理与其他职能管理学科的本质差别,即战略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是找到“正确的事”,而其他职能管理学科研究的是如何“把事做正确”,这里的“事”也就是企业的战略。对任何企业来说,找到自己应该去做的“正确的事”都是其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如果企业所做的不是“正确的事”,那么,错误的事无论做得多好,方向都是错的,甚至做得越好,错误越严重。例如,一个不具备多元化经营能力的企业错误地进行了多元化,那么,它在多元化上投入的资源越多、进入的领域越广就越危险,距离失败也就越近。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制定并实现其战略的动态管理活动。企业战略回答的是企业作为整体为什么能够得到社会的回报从而长期存在下去的根本性问题,而战略管理研究的就是如何分析、制定、选择并实施企业战略,并通过对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与控制来确保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决策,也包括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并动态调整的全部过程,企业所有员工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展开的,所以我们说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回答六个基本问题,包括三个大问题和三个小问题,三个大问题是:我是谁(who)?到哪去(where)?如何去(how)?这三个问题具有哲学意味,体现了企业的最终目标。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要对企业做出动态、整体的思考,从根本上阐明企业的经营现状、未来目标与存在意义。
“我是谁?”即“我们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战略必须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确定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与角色,明确企业的现状和前途。
“到哪去?”就是“我们的企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即确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预期成果。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设置,就可以确定企业目标和经营活动的轻重缓急,预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应达到的标准,以及预测企业实施既定的经营活动后可能实现的经营成果。
“如何去?”就是“怎样实现企业的目标?”即寻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对企业的一切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确了企业在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战略措施。
战略管理的三个小问题是:企业的业务是什么?企业的业务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企业的业务范围展开的,和前三个问题相比,属于比较具体微观的层面。
“企业的业务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引发企业对现状的思考,明确企业目前进入了哪些业务领域?其业务性质为何?清楚地认识目前的状况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一个不知道自己当前处于什么地位以及正在做什么的企业是很难确定其未来的方向的。
“企业的业务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说明企业未来要做什么事?要进入哪些业务领域?从而引发对目标的思考。一个不清楚自己未来应处于什么地位以及该做什么的企业,是很难确定其前进的路线和具体时间安排的。
“为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说明企业对当前业务与目标业务认知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引发对企业存在理由,即企业使命的思考。对企业使命的清晰理解和认识是制定战略的核心问题。一个没有真正弄清自身存在理由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及进化发展的。
总而言之,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明确企业现在在做什么,确定企业将来要做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去做。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会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目的、活动的范围与奋斗的方向,使企业家可以正确设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立企业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明确取得特定经营成果的途径和手段,使企业避免偏离既定方向的无目的行为。如果说企业战略是引导企业达到预定目的的导航图,那么战略管理就是要使企业沿着导航图前进并成功到达目的地。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职能管理走向战略管理是一次飞跃,它对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地建立了正式的战略管理组织机构,许多小企业也开始进行战略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式或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战略管理能帮助企业找到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
战略方向选择得正确与否,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所说的那样:“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形势没有一个实在的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都将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和经济的大变革中失去生存条件。”战略管理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企业决策的基础,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对经营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的研究,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战略是企业编制经营计划和制定经营政策的依据,也决定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标准和原则。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把经营计划的执行与控制结合在一起,兼顾了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目标),将总体战略目标和局部战术目标统一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各种资源的作用并产生协同效应,避免重复投资、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多位学者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战略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作用和意义。1970年,桑恩(Thune)和豪斯(House)首先研究了战略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他们历时7年对石油、食品、医药、钢铁、化工和机械6个不同行业的36家(18对)大中型企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每一对企业都包括一家进行了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与一家没有进行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作为对比。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在所有的行业中,正式进行了战略管理的企业在投资收益率、股权资本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上都明显地好于没有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同时还发现,企业采取正式的战略规划以后,其经济效益要比没有战略规划时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哈罗德(Herold)又用了4年时间专题研究了桑恩和豪斯所涉及的医药与化工行业,其研究结论又一次证明了桑恩、豪斯结论的正确性,而且指出有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与无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别在不断扩大。
1982年,罗宾逊(Robinson)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101家小型的零售、服务和制造企业。其研究报告指出,在销售、利润和生产率上,有战略规划的企业要比没有战略规划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有显著改善和提高。
总之,不断有研究证明,企业采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管理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3.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程序
企业战略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纲领,企业战略管理不仅包括战略分析与制定,而且将战略实施与控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战略管理将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工作都囊括其中。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主导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框架,各职能管理学科的知识都通过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整合在一起,如对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进行的各种分析以及制定职能战略就要用到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职能管理领域的知识。企业战略制定后,各层次和职能部门都要制定各自的战略并采用各职能管理领域的知识来加以执行。
因此,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战略管理的框架和方法提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程序,企业上下所有部门和员工的所有工作都不过是在不同层面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和落实,因此可以说:企业无小事,事事皆战略。
4.战略管理有助于强化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实施战略管理,特别是吸收员工参与制定企业战略,不仅使企业明确了自身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更使企业全体员工了解了企业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经营形势、进一步发展应解决的重大问题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各部门应完成的任务、各员工应担负的责任及员工个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的成长和利益。实践表明,企业如果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能够达到这些目标,使员工了解了上述信息,将显著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士气,使员工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责任感,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5.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必须制定企业使命,必然要求企业思考和明确其社会责任、处理与各种利益团体关系的行为准则、树立怎样的企业形象、在哪些方面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实施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自身,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自身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总而言之,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就是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线,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1.适应性
适应环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必然特点和内在要求。企业在其特定环境中存在,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规定了企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经营,企业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生存发展。虽然企业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影响甚至改造环境,但这种影响和改造是相对的,任何企业都没有无限度改造环境的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之一。
2.全局性
企业战略管理要符合整个世界和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要符合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这需要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全局。同时,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因而战略管理并不强调某一事业部或某一职能部门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活动。在评价和控制过程中,战略管理重视的不是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自身的表现,而是它们对实现企业使命、目标、战略的贡献大小。这都使得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特点。
3.未来性
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确定并实现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企业战略是决策者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的,优秀的战略往往是预测准确的战略,这样的战略才能使企业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获得经营的成功。
4.长远性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未来较长时期(3~5年甚至更长远)内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行的统筹规划,虽然战略决策以企业的当前和历史情况为出发点,并且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作用,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长远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目标的长期性、环境的长期性和措施的长期性。战略管理反对短期化行为,在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着眼于企业的未来,自觉地放弃无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利益而谋求企业长远的目标。同时,战略实施的成效也要以长远利益来衡量。
5.指导性
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它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员工努力工作,一经制定,企业上下就要为实现战略而努力,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企业各层级、各部门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都要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来进行,这才能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不偏离其战略目标。
6.风险性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随着科学技术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战略环境的动态性不断增强,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许多事物具有不可预测性,使企业的战略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和变幻莫测的趋势之中,因此,任何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是在制定及实施战略时必须充分估计到的。
7.竞争性
战略管理是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企业战略是为了培育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制定的,其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使其在与对手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占有相对的优势。其作用在于通过密切监测市场竞争态势和评估企业自身的相对竞争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以求在“商战”中克敌制胜,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竞争性是企业战略的本质特征之一。
8.复杂性
企业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反映,是一种高智慧、综合性的复杂脑力劳动,是一种非程序性和不确定性决策,而且往往是集体决策的结果,其制定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二,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是非常复杂的。新战略的贯彻实施往往涉及企业产品结构、组织机构、人事安排的调整,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内的权力再分配,因而战略的贯彻实施也是非常复杂的。
9.不精确性
由于企业战略环境的复杂性,对影响企业战略的诸多环境因素很难全部进行精确的量化计算和分析,使得战略决策者必须大量借助创造性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决策。面对同样的战略环境,由于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断,进而制定完全不同的战略,在没有实施之前又很难做出孰是孰非的评判。加之,企业战略分析与决策受到时间和信息不完备的限制,往往只能在可取得的信息及时间许可的范围内寻求令人满意的方案,即较优方案而非最优方案。此外,战略管理过程还受到大量非理性因素(如组织结构和人的行为因素)的制约,其中相当多的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战略问题一般都是不精确的,是很难给出最优方案或标准答案的。
10.艺术性
企业战略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战略管理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指导企业长期经营发展的实践。从战略管理发展史中的大量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从战略分析与制定的各种方法和工具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战略管理科学性的一面。
但是,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艺术性远远高于科学性。首先,战略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让企业在不确定的未来环境中获得长期生存与发展,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变动性使得战略管理异常复杂、难以精确,必须由战略决策者创造性地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和执行。其次,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在不断摸索和创造更加科学的战略分析、制定、实施和控制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同样的方法由不同的战略决策者来运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能否获得战略管理的成功更多取决于战略决策者对这些方法艺术性的运用。因此,从古希腊战略一词的含义,到当代战略学家的相关论述都能看出,战略管理更多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五、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
加拿大学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成功的战略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1.适应环境原则
实施战略管理要求企业随时监视和扫描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细致分析机会与威胁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以便正确制定恰当的战略和及时修订现行的战略。成功的企业战略重视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企业能够适应、利用甚至影响环境的变化。因此,适应环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2.整体最优原则
战略管理将企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整体和全局的观点来管理企业,它不强调企业某个战略业务单元(strategic business unit, SBU)或某个职能部门(functional department, FD)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目标来协调、统一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使之形成合力,提高企业整体的优化程度,获得企业整体的成功。
3.全程管理原则
成功的战略管理要求将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调整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加以管理,不可忽视其中任一阶段,以确保战略的权威性、一贯性和高效性,确保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处于战略指导之下,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4.全员参与原则
战略管理不仅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也要求企业中下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和全力支持。战略规划更多依靠高层管理者的慎重抉择,而战略实施却主要依赖中下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因此,只有让员工普遍参与到战略管理活动中来,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减少企业战略执行的困难和障碍,保证企业战略实施获得成功。
5.反馈修正原则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动态管理过程,它关心的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由于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跟踪、反馈和调整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的适应性,对现行战略管理的评价和控制就是新一轮企业战略管理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