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邸报的演化

随着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加剧,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需要密切把握皇帝的动态和朝廷政事,进奏院状的发布也愈加频繁。但是作为一种地方藩镇势力的媒介,对于中央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利的。因此,宋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开始改革进奏院状的制度。

宋朝建立后,将唐代的进奏院状改称为“邸报”。其发行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改为中央统一发布。实质上是取缔地方政府探取、发布中央政府信息的媒介,统一发行中央直接管辖的官报。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起,中央设立了都进奏院,取代了原先各州在首都设立的进奏院,开始对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宋朝邸报的内容、时效、文风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读者对象也从地方藩镇长官扩大到各级行政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其封建官报色彩也日益增强。最典型的是宋代实行了“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即由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审定后的邸报版本再行发行,旨在加强中央对传发内容的控制。

宋后的元代,政府持续时间不足九十年,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地方官员主要通过下行的官文书来获取朝廷的信息。

明代又重新建立了官报的发行体制。明代不设进奏院,提塘的性质近似于唐宋的进奏院,提塘官由各省选派常驻京师,其工作性质则近似于进奏官。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48],这就是明代官报编制、抄传、发行的基本流程。

清朝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其发行环节也与明朝大致相同。清代官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普通百姓一般与官报无缘。在提塘报房传发邸报的同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以私人名义抄传报纸、旨在盈利的民间报房,它们很可能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又被统称为京报。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在清朝的前期,其读者对象绝大

部分还是朝野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只是少数。由于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在内容上与提塘官报没有太大区别,运作上又严格自律,因此清朝当局才对民间报房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概括起来,唐代的进奏院状主要是为地方藩镇长官采集的朝政信息,包括皇帝的起居活动和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还包括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信息,在内容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需求。宋代开始由都进奏院统一管理进奏官的采集和传报工作,加强了对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信息传播的控制。宋代邸报在内容上与唐代相似,但“定本”制度则对进奏官的传报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使宋代官报成为贯彻上层封建统治集团意图的工具。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普通士大夫知识分子。明朝的官报内容与前朝也较为相似,但已开始出现一些猎奇的社会新闻,此外还有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关注这方面消息的依旧是官员和知识分子。清代官报的读者仍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虽然出现了并非官办的民间报房,但由于生存的需要,民间报房并未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甘心做官报的翻版,因此其订阅者中市井小民仍是少数。

从内容来看,各朝邸报的内容多为皇帝起居、官吏任免和臣僚章奏,基本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信息沟通工具,因此读者对象多为身在仕途或有心步入仕途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而这种官报多与平民百姓无缘。从发行体制来看,中央自宋代开始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并严格控制抄传环节,这实际上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对下层的信息控制,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因此,中国古代官报担负的基本是社会统治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的职能,对于社会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并不负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