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权力与欧盟扩大研究(科研启蒙版)
- 屈潇影
- 2192字
- 2020-08-29 04:13:12
第三节 相关说明
1 关于软权力概念的首创者争议
约瑟夫·奈教授一直强调自己是软权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的研发(coin,develop)者,当约瑟夫·奈教授在2003年回首这一“初创”往事时,距离这一术语的创造已有十多年之久(原文分别为“I had coined the term ‘soft power’ a decade or so earlier.”“I firs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Bound to Lead,a book I published in 1990 that disputed the then-prevalent view that America was in decline.”)。[13]今天的大多数学者对这一说法表示接受,认为“软实力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14]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看法,将这一概念的诞生或萌芽时间大大推进在约瑟夫·奈教授之前。刘德斌教授认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政治学家的前辈已经讨论了关于“权力的两张面孔”问题和权力的“同化”(co-optive)属性等问题。[15]郑永年教授等认为,“第一个提出并系统地讨论软力量但没有使用这个概念的是意大利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葛兰西”,约瑟夫·奈教授仅将葛兰西“软力量”的概念从国内的作用探讨扩展到了国际政治层面,但是对于“软力量”效用的探讨仍旧停留在葛兰西已经论证过的在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作用上。[16]葛兰西指出,资产阶级不仅依赖公开的暴力进行统治,而且也依赖社会意识,他特别强调理性和文化对构成社会霸权的基础作用。葛兰西的文化理论和政治哲学思想成为新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新葛兰西主义还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引入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并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17]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约瑟夫·奈教授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学术界既有的成果而凭空创造,他的软权力理论肯定受到过前人研究的启发与影响。约瑟夫·奈教授也承认自己的软权力概念借鉴了皮特·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和莫顿·巴拉兹(Morton Baratz)两位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18]。所以笔者不再考证约瑟夫·奈教授是否也借鉴了安东尼·葛兰西的思想,还是与安东尼·葛兰西的学说不谋而合,而是把这种重视权力无形资源的研究倾向,看作学术界对传统权力理论的反思与发展,并把约瑟夫·奈教授看作这一学术潮流的主要代表[19]。
在国际政治学界,约瑟夫·奈教授为正式提出软权力概念的第一人,并不断发表文章讨论这一概念从而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关于这一点刘德斌教授、郑永年教授等人并不否认,承认约瑟夫·奈教授为最早明确提出“软力量”概念的国际政治学者[20]。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国际政治的研究范畴之内,约瑟夫·奈教授正是这一学术潮流的主要代表者,所以本书对软权力理论的探讨,以约瑟夫·奈教授的软权力文献为研究重点。
2 关于欧盟扩大次数的计算问题
1973年,欧共体进行了第一次扩大,吸纳英国、爱尔兰和丹麦三个国家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2004年,8个中东欧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与两个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塞浦路斯加入欧盟。2007年达到入盟条件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欧共体/欧盟扩大的这几个事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笔者注意到,由于计算的时间标准不同,学界经常出现关于欧共体/欧盟扩大次数不统一的说法。如果以不同国家加入欧共体/欧盟的年份为标准来计算欧共体/欧盟扩大的次数,20世纪80年代南欧三国的加入就被算为1981年希腊的加入与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的加入共两次[21],吸纳中东欧国家的入盟程序因分为2004年与2007年两批进行而被算为两次,这样计算下来2004年的欧盟东扩就被看作其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22],欧盟在历史上从1973年到2007年的扩大就会被计算为“6次扩大”[23]了。
为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欧盟扩大的特点,笔者只将欧盟在历史上的扩大计算为四次,而不是六次。这样简化处理的根据是,学术界已有按照研究对象的属性将欧盟扩大归并的先例。例如,当时欧共体将南欧三国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不因时间的先后而从性质上统一视为第二次扩大[24]。另外,欧盟研究中存在将2004年与2007年的扩大合并为“10+2扩大”来分析的先例[25]。
经过这样处理之后,在本书中,第一次扩大是指20世纪70年代的扩大,即1973年欧共体吸纳英国、爱尔兰和丹麦三个国家的加入;第二次扩大是指20世纪80年代的南扩,即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和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第三次扩大是指20世纪90年代的北扩,即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第四次扩大是指冷战后21世纪出现的东扩浪潮,包括2004年与2007年先后发生的东扩,即8个中东欧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两个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塞浦路斯10国在2004年加入欧盟,再加上2007年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两个国家加入欧盟。
3 关于欧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问题
战后欧洲一体化从西欧一体化起步,即从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西欧六国开始,以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欧洲煤钢联营为起点,先后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盟。由于本书的叙述涉及半个世纪前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和今日的欧盟,时间跨度的要求使得欧盟的名称不断变化为欧盟以及欧盟前身组织的几个不同称谓。对此,笔者采用学术界通用的处理此类问题的做法,总体而言就称为欧盟(或欧盟的扩大),只是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使用当时欧盟前身组织的称谓,如第一次扩大和第二次扩大,申请国加入的是欧共体,就用欧共体的名称,只有在欧共体与欧盟称谓联系紧密的特殊情况下,才以“欧共体/欧盟”的形式将两者的称谓并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