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 李兴洲 白晓 王小林
- 3176字
- 2020-08-29 06:48:31
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中央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做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必须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2015年10月16日,他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满怀深情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10]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做的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11]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应当把发展农村教育、搞好教育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一个实际举措,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来抓。对此,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加以强调。2012年11月15日在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2016年9月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他讲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3]2016年10月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一次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14]。
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需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要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或是接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以致由于文化水平低、能力素质弱,找不到就业门路,拔不掉穷根儿,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所做的决策,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要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使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以上。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改善乡村教学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要尽最大力量扶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自古以来,寒门百姓就把读书作为子女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根本途径,崇尚耕读人家,鼓励孩子靠读书跳过龙门,过上好日子。事实上,一个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能够学业有成,找到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就可以使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因此,扶持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让他们增长就业本领,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且是起长远作用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这方面推出了不少深得人心的好政策。从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信息看,目前国家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还是很“解渴”的。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可享受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每人每年享受助学金2000元。大学阶段每年享受助学金3000元,可申请无须担保和抵押的贷款8000元,品学兼优者还可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学子的特殊关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016年秋季,笔者考察了河南省信阳、湖北省黄冈两个革命老区的5所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872人。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学生每年需要承担的费用为8000-1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的补贴是:一至二年级每年助学金2000元(教育部门发的,农村学生都有);雨露计划补贴3000元(扶贫部门发的,专门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此基础上,县一级政府每年再发奖学金、生活费补贴等1300-1700元。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个人还需要承担的经费是:住宿费200元,教材资料费500元,生活费2000元,在校外培训还需要500-600元,共3000元左右。学校老师和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期盼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是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进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成本低,见效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贫困家庭孩子中、高考择校时的首选。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学生一、二年级在校学习,三年级进入单位实习就可以有些收入了。从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大都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找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相对比较稳定、收入也比较满意的工作,有能力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因此,推进教育扶贫,应当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办好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要有序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还要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搞好教育扶贫,不光是党委政府的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教育扶贫。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它围绕教育扶贫做了不少好事。一是创办了江西会昌珠兰示范学校,探索农村教育改革路子。为办好这个学校,老促会副会长、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李永海,13年间先后88次深入会昌,召开座谈会、协调会600多次,跑遍了珠兰乡的13个村庄,从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为学校筹集价值6000多万元的经费物资。经过多年努力,该校已成为一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学校。目前该校开设60多个教学班,有2400多名学生,160多名教职员工。从该校走出的学生,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大都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有的不仅是家庭脱贫的顶梁柱,还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领导骨干。二是配合北京师范大学,在部分老区贫困县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已在38个县开办集中授课点,先后招生3850人。三是成立了革命老区职业院校教育扶贫联盟,在加强骨干教师业务培训、促进毕业生就业安置、搭建东西结对帮扶平台、协调政策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开展协作。目前共有208所中、高等职业学校参与。四是配合军队群众工作部门,对部分老区中等职业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经费负担情况进行了调研,促成了军队“八一扶贫助学工程”的实施,已有5000多名来自老区贫困家庭的职业学校在校生从中受益。社会各方力量都应当积极支持教育扶贫,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