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月爱“上火”,养阳生发来“消火”

许多人发现每年春天二月都很容易“上火”,不知不觉间就会出现头晕、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疼痛,而且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出现小便发黄、便秘的症状。同时,体内的火可以引来外感,使患感冒、肺炎、流脑的概率增加。那么,为什么人在二月容易“上火”呢?

从立春起,冬季结束,春季开始,但从气象学而论,冬天的寒气并没有完全消散,倒春寒时常来袭。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像是刚刚发芽的幼苗,气血已经开始从内脏向外流动了,毛孔也处于从闭合到逐渐开放的过程。假如此时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到含量的侵袭,毛孔就会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也就无法发散,以至于体内“阳气郁”。外在表现就是各种“上火”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维持器官的功能,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上升,导致病症。因此,在二月,为避免“上火”,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发性食物来帮助体内的阳气进行发散,防止内热的产生。

芽菜是春季较常见的发性蔬菜,常见的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芽菜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很受称赞。唐朝的苏颂写道:“椿木,皮细肌实,嫩叶甘香可茹。”赞美香椿的甘甜可口。苏东坡的诗句“春社姜芽肥胜肉”,说的是春天的姜芽肥硕鲜嫩,可与肉媲美。

《黄帝内经》中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如何理解呢?“发”是发散的意思,“陈”我们可以理解为陈旧。我们知道春天,万物复苏,幼苗都开始发芽,《黄帝内经》之所以将发芽称为“发陈”,是因为这些嫩芽具有将植物沉积物质发散出去的作用。因此,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如果发散不出去,也可以借助于芽菜的这一功效。

立春食用芽菜时有两点禁忌:其一,少放醋或不放醋。因为《黄帝内经》认为,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宣泄和生发。其二,少放肉或不放肉。《黄帝内经》中在谈春季养生时说:“生儿无杀”,很多的动物都会在春天产仔、不育,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这种变化,不要杀生。另外,经过了整个冬天,如果到了立春时节还继续吃肉,就有点过度了。

芽菜在立春最好的食用方法就是凉拌或煮汤,这样吃起来比较鲜嫩、可口。豆芽在凉拌的时候应先煮熟,香椿芽也要煮沸5分钟后再凉拌。豆芽性寒,所以凉拌时可加入一些辛辣、芳香的调料,比如姜丝,但是脾胃虚寒或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不要过多食用绿豆芽,以免伤到胃气。香椿属于发物,慢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以免使旧疾复发。

总之,大家在食用芽菜帮助宣泄体内阳气的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饮食禁忌,这样才能既不会使身体因“阳气郁”而上火,也不至于因为泻火方式不对惹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