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夫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马世年译注
- 6486字
- 2021-03-03 17:32:42
遏利第三
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1]。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2],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3]。知脂蜡之可明灯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4]。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5]。前人以病[6],后人以竞[7],庶民之愚而衰暗之至也。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8]。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9];匹夫无辜,怀璧其罪[10]。呜呼问哉[11]!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12]。
【注释】
[1] 甘:甜。这里引申为贪图。
[2] 之于人:汪《笺》认为此处文有脱误。“之于”二字衍。按,“之于人”亦可通,意为“对于那些人而言”。
[3] 亦将为利人也:利人,汪《笺》疑为“人利”之倒误。译文从之。
[4] 冥(mínɡ):昏暗,不明。此指熄灭。
[5] 不知其称而必有也:汪《笺》疑为“不知其积而必有祸也”。译文从之。
[6] 病:以为病,担忧。
[7] 竞:竞相追逐。
[8] 愿鉴于道,勿鉴于水:语本《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勿鉴于水。”《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亦相近。又《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亦云:“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鉴,照。
[9] 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淮南子·说林训》:“蛖(bànɡ)、象之病,人之宝也。”高诱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还以自疾,故人得以为宝。”
[10] 匹夫无辜,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11] 问:彭《校》认为“问”当作“闻”。古字“闻”与“问”通。汪《笺》:“‘问’疑为‘闇’。”亦可参。
[12] 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赞》:“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古谓“死”为“不幸”,所以可以预先吊唁。豫,预先,预备。
【译文】
世人的言论,没有不崇尚清廉礼让而轻视财货之利的,但他们实际做事的时候,却多是抛弃了清廉礼让而追逐财物利益。对于那些人而言,只知道财物利益可以让自己得到好处,而不知道自己得到了那些利益,也将成为他人之利。就好比只知道油蜡可以点亮灯光,却不知道过多的油蜡也会使灯熄灭。知道财货之利可以让自己愉快,却不知道过多的财物一定会招来灾祸。前代的人以之为祸害,现在的人却把它作为竞相追逐的目标,百姓的愚昧昏暗真是到了极点了!所以我叹息道:为什么不明察呢?希望世人用道德准则来鉴别自己行为的得失对错,不要只是用水来观照自己的外貌。大象因为有名贵的象牙而遭遇杀身之祸,蚌因为体内有珍珠而被剖割身体;一个人没有罪过,但是因为身藏玉璧就有了罪。哎!听到了吧!没有德行而拥有财富的人,本来就可以预先为他凭吊了。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1],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2]?邓通死无簪[3],胜、跪伐其身[4]。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5]。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6]。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7],未尝不力颠也[8];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9],好义而不彰者也。
【注释】
[1] 赋赏夺与:收取、赏赐、剥夺、给予。
[2] 得无:恐怕。《汉书·朱博传》“得无不宜”,颜师古注:“‘得无’犹言‘无乃’也。”
[3] 邓通死无簪(zān):西汉人邓通曾得到汉文帝宠爱而被赐予铜山,准许他铸钱,家财万亿,富甲天下。因为文帝吮疽事被景帝忌恨,景帝即位后,邓通被免官,财产被没收,连一根簪子也不能留在身上,后来贫困致死。
[4] 胜、跪伐其身:胜,指羊胜。跪,当作“诡”,指公孙诡。二人皆西汉时人,多计谋,是梁孝王宠臣。窦太后想立梁孝王为汉景帝的继承人,因袁盎等大臣劝阻未成,梁孝王遂与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杀袁盎诸臣,后事情败露,景帝为保护梁孝王,捉拿羊、诡,二人遂自杀以了结此事。
[5] 劝:通“欢”。
[6]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语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7] 功庸:功劳。《周礼·夏官·司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盈:充满。这里指富贵。
[8] 力:王宗炎谓当作“立”。四库本即作“立”。立,立刻。颠:倾覆,灭亡。
[9] 蔑:没有。
【译文】
况且有用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上天的财富。上天管理这些财富,就像国君管理国家府库一样。收取、赏赐、剥夺、给予,各有多少之分,百姓怎么能强取多拿呢?所以人没有德行却富有,就像凶恶的人窃取了官位、偷盗了国家的府库一样,最终一定会被觉察,被觉察一定会被诛杀。偷盗了人世间的东西必定会被诛杀,更何况是偷盗了上天的东西呢?能不受灾祸吗?富有的邓通临死时连一根簪子都没有,羊胜、公孙诡也都最终自杀。所以说天子不能违背上天的旨意使没有功劳的人富有,诸侯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使自己宠爱的人富有。所以不要违背天子的旨意,也不要违背上天的旨意。天子以上天的旨意为准则,上天以百姓的意愿为出发点,百姓的意愿,上天一定会顺从。所以对百姓没有功劳而追求富贵的人,没有不立刻倾覆的;对百姓有功德而谦让的人,没有不荣光显耀的。从古到今,上到天子,下至黎民百姓,没有喜好财利而不致灭亡的,没有喜好德义而不彰显于世的。
昔周厉王好专利[1],芮良夫谏而不入[2],退赋《桑柔》之诗以讽[3],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4]。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5],公叔戌崇贿以为罪[6],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7]。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楚斗子文三为令尹[8],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9],马不饩粟[10],妾不衣帛;子罕归玉[11];晏子归宅[12]。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厚天禄[13],令问不止。伯夷、叔齐饿于首阳[14],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15],颜、原、公析因馑于郊野[16],守志笃固[17],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18],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19],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20],挠志如芷,负心若芬[21],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22],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23];守志于一庐之内[24],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注释】
[1] 周厉王:西周天子,姬姓,名胡。其为政专权贪利,国人有不满的言论,他就命令杀死议论者,国人害怕而不敢言语,道路相遇只好以目光示意。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周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死于彘。
[2] 芮(ruì)良夫谏而不入:芮良夫是西周王室的卿士,姬姓,字良夫。周厉王想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芮良夫极力谏阻,认为荣夷公好利,任用他周朝会败落,厉王没有听从,还是专任荣夷公掌管政事。三年后,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谏而不入,劝谏却不被采纳。
[3] 《桑柔》:《诗经·大雅》中的篇目,诗旨在批评周厉王的暴政。《诗序》:“《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4] “言是大风也”四句:《诗经·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隧,道路,这里指来路。类,种类,宗族,这里指祖先。张觉《校注》引《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也。”杨倞注:“类,种也。”一说指善道。《桑柔》郑玄笺:“类,善也。”孔颖达疏:“贪人有此恶行,败于善道。”亦通。
[5] 虞公屡求以失其国:虞公贪得无厌,向其弟虞叔索取玉璧、宝剑,虞叔于是攻打虞公,虞公败,出逃。虞公,春秋时姬姓的诸侯,唐叔虞的后代。
[6] 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公叔戌富有家财,卫灵公想据为己有,于是治罪并驱逐他,公叔戌逃亡鲁国。公叔戌,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献公曾孙。
[7] 桓魋(tuí)不节饮食以见弑:桓魋深受宋景公宠爱,后来势力渐大,危及景公。景公知其贪吃,多次宴请伺机杀他,但都未成功,最后发兵攻打,桓魋败死于鲁国。桓魋,又称向魋,春秋时期宋国人,宋桓公的后代,掌控宋国兵权。
[8] 斗子文三为令尹:斗子文名斗穀於菟,字子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前664)为楚国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前637)让位给子玉,其间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据《国语·楚语下》《战国策·楚策一》载,其人为官清廉,宁可挨饿受冻,也不贪图私利。
[9] 季文子相四君: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辅佐过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四位国君。其人为官清廉,洁身自好,生活简朴。
[10] 饩(xì):喂。
[11] 子罕归玉:《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国有人获得了一块美玉,出于对子罕的尊敬,献给子罕。子罕谢而不受,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又名乐(yuè)喜,春秋时期宋国贤臣。历相宋平公、元公、景公。在宋平公时任司城,位列六卿,又称司城子罕。
[12] 晏子归宅:齐景公赐给晏子新的住所,晏子不接受。后来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把晏子旧房周边的住户迁走,给晏子造了新房子,晏子回来后拆除了新房子,把原来的住户请了回来。晏子,名婴,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贤臣。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
[13] 厚:张觉《校注》认为是“享”字之误。可参。
[14]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据《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商朝孤竹君之子。父欲立弟叔齐为继承人。父死,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从,叔齐也不肯登位,两人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他们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两人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历代都称颂他们节操高洁。
[15] 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指贤人隐遁不仕。白驹,《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比喻隐遁山林的贤人。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一直追随他。后重耳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赏赐随行者,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遂与母亲隐居绵上山中。文公后来为了逼他出来受赏而烧山,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来,最终被烧死。
[16] 颜: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颜回安贫乐道,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指原宪,又叫仲宪,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孔子弟子。他住破旧的房屋,穿粗布麻衣,仍不改其乐。公析:即公皙哀,孔子学生,以德行见称。馑(jǐn):饥荒。
[17] 笃:牢固,坚定。
[18] 固:汪《笺》:“疑‘回’之误,‘回’犹‘移’也。”彭《校》:“作‘回’是也。‘回’字盖涉上‘固’字而误。”回,改变。译文从之。
[19] 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以统治天下。这里指君主。
[20] 班:汪《笺》:“‘班’与‘辨’通。”辨,辨别,分辨。
[21] 挠志如芷(zhǐ),负心若芬:彭《校》:“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倒之以使‘殆’与‘芷’、‘班’与‘芬’叶韵耳。”挠,曲。芷,一种香草,比喻美好的品行。负,违背。芬,香气。
[22] 方:比较,并列。
[23] 钧:通“均”,同等。
[24] 一:底本阙。据汉魏本、四部本补。
【译文】
从前周厉王专权贪利,芮良夫劝谏却不听从,下朝后芮良夫创作了《桑柔》之诗来讽刺他,说这种大风,一定有它的来路;这贪婪的人,一定会败坏他的祖先。厉王还不醒悟,所以最终被流放而死于彘地。虞公多次索取财物导致丧失了国家,公叔戌囤积大量的财物招来了罪祸,桓魋不节制饮食被杀死。这些都是因财货招致败亡,因金钱导致毁灭的。楚国的斗子文做了三次宰相,而有饥饿的面色,妻子和子女受冻挨饿,由于食物缺乏早上等不到晚上。季文子辅佐了四位国君,而他的马不喂精粮,妻妾不穿丝绸;子罕归还别人献给他的宝玉;晏子归还国君赐给他的豪宅。这些人都是能放弃财利约束自身,所以没有人怨恨他们,他们也能世代享受上天的赐福,美好的声誉世代相传。伯夷、叔齐由于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白驹》篇中说到的贤人、晋国的介子推逃入山林,颜回、原宪、公晳哀在郊外挨饿,坚定地固守自己的志向,秉守节操不让其有所损害,受宠享禄不能改变他们,威力权势不能动摇他们,即使有帝王一样的尊崇,公侯一样的高位,如果于道德仁义有所损害,不能分辨礼义,改变像白芷一样高洁芬芳的志向,违背像芳香一样馥郁的心灵,他们也一定不会去做。所以即使是坐拥天下的帝王,名誉也不能和他们相比,列国诸侯也无法和他们受到同等的尊重;他们在一间茅草陋室之内持守志向,然而道义却远播九州四海之外,他们的诚信可屹立于千年之上,名誉可传承于百代之间。
故君子曰[1]:财贿不多,衣食不赡[2],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3],弗厉以诈[4];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5]。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6]。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7]。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8]。
【注释】
[1] 故君子曰:此句以下至下段“乾坤之愆矣”共237字,诸本旧在本书《务本》篇“从利以生者也”与“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之间。彭《校》依汪《笺》改移至此处。
[2] 赡:充足。
[3] 厉:通“励”,劝勉。
[4] 诈:汉魏本作“辞”。汪《笺》:“‘诈’字与下复,何本作‘辞’。”彭《校》:“下文‘诈’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此不相复。”按,下句“弗劝以诈”,当依彭说作“弗劝以邪”,“正”与“邪”相对成文。译文从彭说。
[5] 贻之以言,弗贻以财:《说苑·杂言》记载晏子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贻,赠给。
[6] 疏广不遗赐金:据《汉书·疏广传》载,疏广告老还乡,宣帝、太子赐黄金珠宝。疏广认为把这些财富留给子孙会使子孙懒惰,损害他们的志向,于是把黄金珠宝换成酒,每天大摆酒席,直至用尽。疏广,字仲翁,西汉时人,为汉宣帝时太子太傅。
[7] 征怨:招致怨恨。征,招致。
[8] 胎:这里指根源。《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译文】
所以君子说,财富不多,衣食不丰,音乐美色不够美妙,威严权势无法实行,不是君子所忧虑的;做的善事不多,道义不能申明,节操和志向无法立身,道德仁义无法彰显,这些才是君子的耻辱。所以圣贤的人对于子孙,用高远的志向勉励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欺诈;用端正的品行劝导他们,而不是用邪门歪道诱导他们;用勤俭来示范他们,而不是用奢侈来教导他们;把金玉良言赠给他们,而不是把财物赠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疏广不把珠宝钱财遗赠给子孙。子孙要是贤能的话,就不会去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要是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是会招致祸乱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却富于财货,是祸患的根源啊。
昔曹羁有言[1]:“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家赈而贷乏[2],遗赈贫穷[3],恤矜疾苦,则必不久居富矣[4]。《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5]。”故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6];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7],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8]。
【注释】
[1] 曹羁:即僖负羁,春秋时曹国大夫,以贤著称。按,以下引言本《国语·晋语四》:“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
[2] 或:底本阙,今据汉魏本补。赈:富裕。
[3] 遗(weì):赠送。赈:救济。
[4] 必不久居富:久,底本阙,今据汉魏本补。不,彭《校》疑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意。其说是,译文从之。
[5] 天道亏盈以冲谦:语见《周易·谦·彖》。以冲,王弼本作“而益”。
[6] 故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语本《墨子·天志中》:“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费,底本阙。今据汉魏本补。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善人富谓之赏。”
[7] 挹(yì):通“抑”,抑制。
[8] 亢龙之悔:《周易·乾·象》:“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喻指到达事业顶峰的人不懂谦让会招致灾祸。乾坤之愆(qiān):谓阴阳失调。乾坤,《周易》中的卦象。乾属阳,坤属阴。愆,差错。
【译文】
从前曹羁说过:“守住上天赐予的财富,就一定要施行道德仁义。不施行道德仁义,财富一定会有所损失。”如若有人家里富有而能借贷给贫乏之人,救济贫困,体恤怜悯疾病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保持富有。《周易》中讲:“天道的规律就是减损盈满的,增补亏损的。”所以在那里施行了仁义而有所亏损的,上天就会在这里补偿他;先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其后必会有灾祸。因此保持盈满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抑制和减损,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盛极之时招致灾祸而阴阳失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