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的研究与创新

[生]这些年,“研究性学习”提得很响。我们进大学前,也曾想象大学里的学习会与中学不同,不会那样死板、生硬,老师一味填鸭,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可没想到,大学四年,简直就是中学后,没什么两样。每门课、每节课还都是老师只有嘴巴,学生只有耳朵。有个别的老师也曾经提起过不但要给学生“鱼”,也要给“渔”。可什么是外语学习中的“渔”,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再就是,临近毕业了,要我们写学术论文,说这是研究工作。可没有长期的能力培养,没有扎实的实践锻炼,说写就写,研究工作能这样做吗?总之,上了这几年大学,我觉得根本没尝到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师]大学里,外语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的确很少,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大学里学外语,虽然学习机构是高等学府,但学习内容却是低水平的。我们所学习的英语课本内容,其语言表达的难度或水平只相当于英美本国十一二岁小孩子读的东西。所以说,我们高校英语专业,是“走进大学课堂,学习小学内容”。简单的语言学习决定了其研究内涵不会有多少。你知道文学院的学生怎样搞研究、搞创新吗?

[生]主要是写东西,搞创作吧。

[师]那你学英语的目的是想将来用英语写东西,搞创作吗?

[生]那可能性不大吧?

[师]在我国,绝大多数学习英语者将来不可能像林语堂、胡适那样能用英语写东西,就是想写,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也极少。这种情况下,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中,语言形式是我们的主要学习对象,而语言形式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性学习。思想已经有现成的了,要看人家英美人如何表达,再将人家的表达“据为己有”,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这种特殊的模仿性学习不允许我们创新,一创新就不地道,甚至错了。这是外语专业缺乏研究、创新的第二个原因。

[生]那我平时自己读英语文章,查词典和参考书,思考单词和句子的意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人物,搞明白文章表达的宗旨,这是搞研究吗?

[师]当然是。但是,思考、分析、弄明白,这都只是研究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在笔头上,也就是写出来。只思考不写作,研究工作就无法体现出来。汉语专业的学生研究完一篇小说,要落实在笔头上,他会写出什么来呢?

[生]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吧,比如文学评论或论文。

[师]而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研究完一篇英语小说,会写出什么来呢?

[生]我能写什么呢?没想过。

[师]最有可能的是将它翻译出来,翻译过程本身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研究方式。当然,你也可以写评论性文章,但一般不可能是英语的,用英语写文学评论我们暂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即使将来达到了,写作这类文学评论的机会也不多,读者圈子会很小,实用性不大。最好是用汉语写,读者是中国人,他们大多看不懂英文小说。你如果想要他们欣赏你的评论文章,首先你就要将小说翻译成汉语,否则你的评论是没人理会的。

[生]外语专业要想做研究,翻译就是最好的方式,对不对?

[师]说它好,不仅因为它适合外语专业的各门课程,对学习帮助最大,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最有实用价值,所以,可以利用翻译学习英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也可以利用翻译进行研究。只要取得了成绩,那就是创新,因为那是你独立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