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信息化

2016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多个社会民生领域纷纷出台与信息化相关的系列政策、规划,为我国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医疗实现了预约挂号、查询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支付等多种医疗服务功能,“互联网+社保”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可及的社保服务,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动漫游戏、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同时,各地纷纷积极探索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在线监管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国家密集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同年,教育部也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重点规划确定了“四个提升”与“四个拓展”的任务,再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在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5%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有279万间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讲台等教学设备,占普通教室的74.6%,至少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的学校达到82.4%,其中51.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讲台等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681万台、1011万台,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全体学生和教师数量的33.6%、41.8%。通过互联网、卫星两种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11月,教育部全国教学点播发了5期教学资源,资源总量为54.9GB。2015—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报名教师已达469万名、晒课432万堂,共推出省级优课7.5万堂;“爱课程”网新增注册用户7.9万人、新增3.5万人次下载安装客户端;“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移动终端累计下载安装394万人次,平台在授课程1237门次,新增素材1.2万条,新增报名156万人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957万个、学生空间459万个、家长空间361万个,同比分别增长8.9%、7%、5.9%,已实现与21个省级平台和20个市/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云服务体系服务注册用户5152万人;完成了对江西赣州、广西柳州等13个试点地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共培训1684人。

2016年,“智慧校园”被列入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智慧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许多省市在制定“十三五”教育规划时,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部署和安排。江苏在“十三五”期间将从网络、智能终端、校园环境等多方面重点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浙江确定在所有高校、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教育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校园。重庆积极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将智慧教育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范畴,发布了《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由总论、框架体系、基础教育建设规范、中职教育建设规范和高等教育建设规范5个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设施、业务支撑、数据与资源、智慧应用、保障体系共5个方面902个指标。日照把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以“智慧校园”建设带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并且对全市教育城域网进行扩容升级改造,在全市每所学校建成一个普及型录播教室,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课堂”;出台了《日照市普通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指南》,推动140所中小学完成校园网升级改造、57所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8所学校配备智能教学终端设备;制定《日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意见》,建成承载本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日照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级、市级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目前,市级平台共上传优课933节、点播课1153节、其他资源13240件,共有16230名师生注册了网络学习空间。滨海县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智慧教育”,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目前,滨海共有市级“智慧校园”13所;整合名师、名校资源,开展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优质资源库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分别达85%、50%,省级、市级、县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率、使用率达到85%;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配备与培训力度,30%的教师完成50学时的专项培训任务,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积极探索应用“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试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西安利用3年时间创建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30所,全市计划在2016—2017年创建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20所。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继续保持稳健、高速增长,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8亿人,较2015年年底增加2750万人,年增长率为25.0%;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18.8%,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2.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798万人,与2015年年底相比增长4495万人,增长率为84.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14.1%,相比2015年年底增长5.5个百分点。在线教育重点细分领域中,中小学教育(又称K12教育)用户使用率最高,为53.4%,较2015年年底提升15.7个百分点,用户规模为7345万人,年增长率为76.9%。中小学互联网设施的完善为高清直播课程等在线教学方式提供了基础,年轻教师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更容易推广在线教育产品。

【移动医疗改变传统医疗模式】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医疗实现了健康服务闭环,用户可以借助智能手机、计算机等互联网终端实现预约挂号、查询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支付等,为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创造了更为便利的就医和工作体验。其中,“医保移动支付”成为2016年医院信息化发展中最为瞩目的创新突破之举。2016年6月,深圳人社局宣布17家医院正式启动医保移动支付试点工作,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该试点的城市;另外,2016年7月底,试点的17家医院基本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微信在深圳南山5家医院试点医保移动缴费服务,至今医保移动支付服务了超过33万深圳市民,省略线下医保挂号、挂号缴费和门诊缴费3次排队步骤,可为深圳市民节省1.1万小时。临床工作业务移动化方面,较为突出的是面向医院业务场景的移动工作平台的出现。2016年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成功发布了全国首家医院移动工作平台,通过“云之家AP”面向全院职工安全开放,为医务工作者、医疗管理者和管理决策者提供了统一的移动工作入口,深度融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与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移动连接医院所有工作流程,如医患互动、患者管理、移动查房、危机上报、多学科会诊等。在管理决策方面,院长可以直接查看医院运营数据的可视化结果,实现移动审批、移动会议召开、就医反馈等。

此外,移动医疗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平安银行与平安好医生将在就医协助、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环节进行合作,通过打通支付环节,探索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医疗授信及个人健康险商保账户的资金增值。丁香园宣布已完成对领健信息的A轮数千万元投资,天使投资机构经纬中国继续跟进。安诺优达基因科技联合“春雨医生”,将移动医疗与精准医疗相结合,以“孕期无创产前 DNA 检测”为主要内容开展合作。银川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好大夫在线”合作,“好大夫在线”平台将为银川提供全国和国际优质医疗资源,改善银川医改分级诊疗,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华润万东及其子公司万里云与阿里健康签署协议,阿里健康以2.25亿元货币资金认购万里云25%的股权,旨在通过搭建医学影像大平台,为阿里健康云医院提供线下基层服务。

2016年年底,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用户规模接近3亿人。随着移动医疗从1.0到2.0的转型,中国移动医疗在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将迎来全面升级,移动医疗用户也将享受到行业带来的更大红利。

【“互联网+人社”服务模式加速落地】

2016年,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我国以“金保”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部、省、市、县、乡(街道)五级贯通的、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建成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两大类业务系统,并在全国大部分统筹地区推广使用,成为开展业务经办管理服务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各地人社部门以此为基础,加强综合柜员制服务窗口、网上办事平台、官方微信、“12333”咨询服务电话、移动服务终端、自助服务一体机等多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同时,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发放和应用。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持卡人数达9.58亿人,普及率为69.7%,2016年前11个月增发社保卡7441万张,提前完成年度发卡任务;实际发卡城市(含省级)达372个,地市覆盖率达96.4%。继续推进社保卡应用,确定32个地区作为第一批社保卡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启动第二批(64个地区)社保卡综合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预计在2016年年底前全国社保卡102项应用目录的平均开通率将超过80%。同时,各地积极推动跨部门用卡,有的地区通过社保卡支持挂号、诊疗、住院登记、购药等就医过程的信息服务,实现了就医一卡通;有的地区通过社保卡银行账户实现了财政、民政、残联等政府部门各类待遇发放,使社保卡成为民生卡。

2016年11月,人社部发布了《“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该计划由基础能力提升、管理服务创新、社会协作发展3项行动计划组成,包括人社电子档案袋、人社信用体系、就业D图、失业预警、网上社保、资格认证、就医一卡通、智能监察等48项行动主题,绘制了“一网一号一卡一库一平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的智慧人社发展路线图。目前,“互联网+人社”在全国加速落地,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地级市(直辖县)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开设了人社服务入口,其中,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和湖南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全省覆盖,所有地级市均开设了入口。深圳、长沙等城市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便捷、更轻量的社保服务。例如,湖南省搭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聚合系统资源,提供掌上人社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宣传。益阳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益阳人社”,并且面向人力资源市场搭建起手机微招聘平台;永州以微电影形式,把就业和社会保险等业务经办服务中的政策、流程拍摄成情景短剧开展宣传;常德开展多媒体合作,开设“人社政策法规百问百答”宣传专栏,分主题解读政策,推介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丽水市坚持“创新、泛连、开放、聚力”理念,立足“长远规划、分层设计、分段落实”发展思路,围绕“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工作目标,依托“一张网(人力社保网)、一张卡(社会保障卡)、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互联网+人社”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数据全共享、线上线下全包括、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湖北省孝感市就业局结合自身现有公共就业创业培训业务流程,搭建培训监管信息平台,对学员登记、培训上课、台账管理等业务全过程进行监管;通过学员的照片、身份证、指纹、考勤等信息,确保培训到点、到人,同时,所有过程的无纸化线上操作,一键考勤、台账的自动生成,也极大地便利了学员、定点培训机构及就业监管部门,让就业、创业培训不仅更加便利,也更经得起群众检查、政府检查。

【“互联网+”推动数字文化加速发展】

2016年,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动漫游戏、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目前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行业数据监测点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收达1017.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市场营收838.9亿元,占比79.7%;网络音乐市场营收25.4亿元,网络表演(直播)市场营收82.6亿元,网络动漫市场营收70.3亿元。同时,网络文化行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网络游戏市场同比增长24.1%,网络音乐市场同比增长43.5%,网络动漫市场同比增长77.1%;网络表演(直播)市场实现井喷式发展,同比增长209.3%。在网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文化部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文化部相继印发了《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的行为;并且加大对虎牙直播、斗鱼、YY、六间房、熊猫TV、9158等网络直播平台的监测和查处,开通了国产移动游戏备案“绿色通道”,大幅度提高备案效率,还对移动游戏审查和备案情况进行全面巡查。

此外,全国各地积极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模式创新和服务效能提升,作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纷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平台,在大力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更加高端的公共文化产品,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杭州智慧文化服务平台设立了全民阅读、数字资源、文化活动、市民课堂、文澜文库等栏目,启动村村相接、镇镇相连、城乡互通的智慧文化建设,有效统筹开发各级文化服务机构资源,缩小乡镇与城市间的文化鸿沟,实现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的联动共享。北京搭建了“文化朝阳”云平台,开设了活动信息、票务资讯、阅读推广、场馆场地、数字资源、交流互动等栏目,平台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意见建议、反馈、评论、点赞、收藏等多项功能,实现了群众与群众、群众与政府文化部门、群众与优秀文化人才、群众与社会机构间的即时互动。天津滨海的“文化随行”可及时发布文化信息,推送文化新闻。百姓可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了解文化信息及进行预约服务、服务评价、活动投票等。通过该平台,文化管理部门可实现公众信息和服务效果等数据的采集,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有效数据。佛山的“文化e网通”,整合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形成供方资源,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呈现在百姓眼前,开设文化资讯、文化活动、文化场馆、文化点单、文化众筹、文化枢纽、文化播客、网上图书馆等专栏,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订使用、“点单式”服务供给、“众筹式”活动孵化四大创新功能,从以往的单向式供给转变为双向式供需互动,推进了公共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及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创新。文化东营云拥有1800GB 文化资源、42万余册电子图书、1万余种电子期刊,整合了东营各县区的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所有的活动预告、群文演出和场馆预定信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市民能随时随地掌握平台提供的文化资源和信息,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全民共享。洛阳文化云集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一站式数字平台,市民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访问该平台,快速查询感兴趣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实现群众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威海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整合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各类资源,打造统一的、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入口,把演出节目、文艺培训、阅览图书、文博展览、美术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搬上网络,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让群众能够通过计算机、手机等数字终端网上预订场馆、预约讲座等,享受全天候的实时公共文化服务。

【各地积极构筑食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

2016年,各地不断创新食品监管模式,智慧监管纷纷拔地而起。浙江省宁波市试点建立智慧餐饮监管模式,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后,可以直接将检查信息、指导意见输入移动执法终端,数据便可自动上传到餐饮安全监管数据库,餐饮企业负责人只须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终端上看到处罚的照片证据、文字记录等,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监管效能。四川省成都市以“机器换人、机器助人”的思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智慧食安”系统,增强了食品安全治理全程全域的智能化。江苏省淮安市打造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实现了从蔬菜购买到餐饮制作全过程透明,搭建起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连州市举措如下:在硬件设备上,市食药监局为一线执法股室、基层配备移动终端16台、执法记录仪14套,实现监管数据即时上传、共享;在数据更新上,在“智慧食药监”系统上及时上传、更新连州市监管企业数据,完成连州市食药监局的监管网格划分、人员配置,实现监管数字地图上连州市辖区的三级、四级监管网络全覆盖。宜昌市立足于满足食药监管与信息惠民两个需求,面向监管者、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个终端,突出网格化平台、检验检测平台、溯源平台、诚信平台,开发建设支持市、县、乡三级食药监机构履行职能的全职能、全流程、全区域、全时段的“智慧食药监”系统;目前,该系统与市直公共资源系统及省局等16个系统实现了对接,构建了协同监检技术合作、协同部门配合共治、协同监管人员履职的大协同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共同治理从理念、制度跨越进入流程化对接时代。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智慧监管”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全市已有46万多家经营主体配备了大数据推荐巡查、监管信息实时录入、电子地图标注和现场巡查结果打印等功能,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的转变。

追溯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建立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已有多个地区正在积极建立或已建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着“中国酥梨之乡”称号的安徽省砀山县,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水果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可记录、质量可追溯、电商可销售。广东省建立了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食用油、酒类在内的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实现了上述食品全程可追溯。贵州省清镇市研发出食品安全数据云平台,监管人员利用手机 App,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对小作坊从原料、生产、销售到消费进行实时动态、可追溯的全过程监管。市民只须在手机上下载一个食品安全云 App,扫描加工小作坊食品的条形码,该食品的生产日期、检测报告、营养成分就会一目了然。武威凉州区有5824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入甘肃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其中,食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中型以上餐馆和学校食堂追溯平台加入率达到100%;3816家食品流通单位加入追溯平台,加入率达到6256家的60.1%;餐饮服务单位加入1902家,加入率达到2943家的64.6%;小食杂店“电子一票通”索取率达到100%,监管人员100%可以开展网上巡查,巡查23600家。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监局开发了以产品生产信息为主线、许可信息为基础、覆盖食品生产全链条的“宁夏生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目前,已有218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企业按照食品生产批次将信息数据录入系统平台供消费者及监管人员查询,实现了食品信息可查询、食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生产责任可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