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
- 余胜海
- 2813字
- 2020-08-28 01:03:29
人才在哪里,华为就在哪里
华为强调在全球进行能力布局,把能力布局在人才聚集的地方。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与一些企业把人才招回国内使用的方式不同,华为在全球找人才,找到人才后围绕他建一个团队,不是一定要把他招到中国来,这叫“机构随着人才走,不是人才随着机构走”。在任正非看来,“离开了人才生长的环境,凤凰就变成了鸡,而不再是凤凰。”
因此,华为从 2011 年开始将研究和开发分开,前者面向不确定性,以技术为导向;后者面向确定性需求,以商业成功为导向。华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在战略资源聚集地区建立战略能力中心,更多的就是研究型机构。
智能社会的发展与实现,离不开ICT的推动,而华为是全球ICT行业的领导者,是全球少数几个具备IT和CT能力的企业,未来有望大展拳脚。加入华为意味着你不用自己去造扁舟,而是直接到“航空母舰”上作战,高度也就不一样。华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人才环境,让这个平台更富想象空间。
这是年轻人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是孕育梦想的平台。从成立之初开始,华为就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近两年来,这一数字攀升到15%,过去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3200亿元。仅2017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就高达897亿元,跻身全球第6位。目前,华为已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全球几乎所有有人才优势的国家设立了几十个能力中心,利用当地的科学家开展ICT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利用当地的专家监控华为全球业务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宏观环境风险。做到“人才在哪里,华为就在哪里”。
早在 1999 年,华为就已经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吸引顶尖的俄罗斯数学家来参与华为的基础性研发工作。进入 21 世纪后,华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设置在德国慕尼黑的研究所目前已拥有将近400名专家,研发团队本地化率近80%。2016年,华为在这方面交出的“成绩单”包括2016年5月设立的迪拜研究中心(满足中东和北非地区业务的需要)、6 月在法国设立的数学研究中心。后者是华为继俄罗斯研究所之后,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与当地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可以挖掘法国的基础数学资源,为华为在 5G 等领域的基础算法研究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智能社会充满诱惑,但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华为要做的就是用研发投入去掌握主动权。
据了解,华为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有30亿美元面向未来的基础科学领域,把钱变成知识;80 多亿美元用于开发确定性的产品,即把知识变成钱。华为的研发,既面向现实,也面向未来。
任正非表示,未来华为将坚持每年投入100亿美元~200亿美元,向基础领域、基础学科倾斜,加大对前瞻性研发的投入力度,持续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对于华为而言,研究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发展颠覆性技术的前提,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研究领域又往往被人忽视,各种主客观条件导致愿意埋头钻研的人才十分匮乏。曾有人评价中国的基础研究:中国真正缺乏的并不是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机制,而是在根本上缺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华为前二十年是走向国际化,是以中国为中心走向世界,华为后二十年是全球化,以全球优秀人才建立覆盖全球的能力中心,来辐射全球。研发部门在全球已经有几十个能力中心,这些能力中心不是负责本地业务的,也不是负责欧洲业务的,而是领导华为的全球业务的。全球能力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将会持续下去,这些能力中心会逐渐补足各专业组织的能力。”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如此说。
2016 年,华为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核心思想是任正非提出的“炸开人才金字塔尖,与世界交换能量”,在这个共识之下,华为开始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让机构随着人才走,人才在哪里,华为就在哪里,无限扩大外延,使内部领军人物辈出,外部天才云集。
例如,克里纳先生(Martin Creaner)是全球知名的商业架构师。两年前,华为为了他在爱尔兰科克市,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设立了研究所。如今,这个“一个人的研究所”也有了 20 多人的专家团队。马修先生(Mathieu Lehanneur)曾是卡地亚、三宅一生等品牌的设计师,现在,他是华为法国美学研究所的首席设计师。
隆巴迪(Renato Lombardi)是著名的微波研究专家,他是意大利人。10年前,华为因为他把华为微波研究中心设在米兰。
2004 年,隆巴迪在西门子公司工作,负责将微波产品卖给华为,用于华为在柬埔寨的一个项目。不久后隆巴迪参观了华为深圳总部,去了“高大上”的 F1 展厅,见识了深圳的工厂,特别是看了华为的发展轨迹后,一下子感觉到:华为并不是一家纯粹的中国公司。在华为,负责生产制造的员工很少,负责研发的人员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样的华为更关注长远的创新和发展。
回去后,隆巴迪在西门子内部做了一个报告,告诉同事:“华为作为一家跨国公司,虽然它的规模还比较小,但在将来几年甚至数个月,我们就能看到它发展壮大。”
2008 年夏天,隆巴迪成为华为的一员,并全权负责华为米兰微波研究中心的筹建。他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向业界专家介绍华为和微波发展平台,还将与他共事过的、在业界具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成功经验的专家都拉到了华为,组建了微波专家核心团队。
目前,米兰微波研究中心拥有 50 多人的专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引领微波行业的前沿技术,成为华为微波的全球能力中心,占据了全球最大的微波市场份额。
隆巴迪喜欢给别人看他的华为工卡,他自豪地告诉团队成员:“我的工号是 900004,是华为欧洲研究院的第 4 名外籍员工,也是意大利米兰微波分部第一个外籍员工。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来华为是幸运的,能和非常优秀的团队一起做着业界最前沿的研究,贡献着新的思路和想法。而华为米兰微波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研究所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已经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展望未来,我看到了米兰微波的无限机会。”
有人曾对隆巴迪说,华为人充满了“狼性”,他开玩笑说,我自己就是一头“华为狼”,因为他喜欢吃生肉和带血的食物。在他看来,意大利人和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
南橘北枳,一个橘子生长在南方叫橘,生长在北方叫枳。任正非认为,人才的产生是需要环境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他在哪个环境的关系很大。
例如,华为之所以在米兰建微波研究中心,是因为米兰有微波环境,有人才、产业环境和高校资源。米兰是全球知名的微波之乡,诸多知名公司如西门子、阿朗、爱立信在米兰都设有微波研发和销售机构。还有如米兰理工大学等大学专业培养微波人才,人才资源丰富,微波的产学研生态系统完整。隆巴迪和他的团队在那样的环境里,与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就能得到各种信息。如果他们离开米兰到了中国,会怎样?中国没有微波的产业环境,他连喝咖啡都不知道与谁去喝。
任正非表示,企业永远要有新生的“血液”往前冲,而不能使人才和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新生“血液”包括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能保持持续学习能力和意愿的各级高级主管与专家。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路上,华为一直在学习。人才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华为就在哪里,这就是华为的人才管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