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目标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首先,当今,学业中等或者偏下的中学生在学生人数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课题。其次,学业优秀学生的培养也是学校关注的问题,培养好这部分学生可以使他们在班级、年级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各类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许多学校正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面对学生共同性问题的目标选择

学生既有差异又有共性,而学业中等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有类似的问题:有的学生课前没有正确预习,上课时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听不到或听不全老师讲的要点;有的学生上课时,不习惯动手,所以好像听懂了教师上课的内容,但由于缺乏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了上课的要点,陷入“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境;有的学生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及时订正;有的同学笔记记了很多,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知道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出切实的学生发展目标,就成为摆在每所学校面前的重要命题。华东模范中学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解决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同性问题。

(一)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为目标

普通中学的学生,表现在学习行为上,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学习比较认真,但学习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种类型是“脑子比较聪明,但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各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见案例2-2-1)。

案例2-2-1 “四环节十六字”的提出

2006年9月,华东模范中学校长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上着数学课。上课的时候,他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一个现象:当他在黑板上写出题目时,有一部分学生竟然一边双目紧盯黑板,一边在脑子里凭空遐想,丝毫没有动笔打草稿的意思。这个细节引起了校长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本领,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今不少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学习行为偏差问题,学校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进行培养和指导。他把观察到的情况向班子成员进行了通报,并提请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思考面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状,如何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以提高学业效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问题的研究项目“学生学习习惯、心理、方法的调研与策略的研究”正式启动。研究小组在广泛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应该寻找一些便于师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习惯、方法训练的内容。为了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可操作性,2007年8月,研究小组提出“四环节十六字”的表述,即预习(读、查、思、问)、上课(听、记、议、练)、作业(温、纠、习、疑)、复习(忆、理、联、研)四个环节及相对应的十六个字,最终提出了以“四环节十六字”作为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并提交全体教师务虚会讨论后,于2007年9月在学校实施。“四环节十六字”学习习惯与方法基本要求如下: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学业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在推进“四环节十六字”的研究、实践与落实的过程中,学校对目标分学科、分学段、有重点地进行落实。比如在起始年级要求上课和作业环节基本达到规范,中段年级在巩固上课和作业环节的基础上达到预习环节的规范,而毕业年级通过落实“四环节十六字”,关注作业和辅导以提高学业水平。

对中学生而言,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虽然大多数中学生都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明白最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并不明白要掌握学习方法首先需要对自身特点有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优秀学生的很多学习方法并不适用。在“四环节十六字”的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更是注重细节,提出更小的子目标,对症下药,在实际操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们看一下一个物理老师在实施“四环节十六字”过程中,是怎样针对班级实际,选择课堂笔记这一子目标培养学生的案例:

案例2-2-2 教学中落实笔记的整理

在讲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由于此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所以刘老师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板书的设计上尽量使串并联电路的知识点对仗、相似,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由于串并联电路是初中的教学内容,课本上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中,既有文字的表述,又有公式的表达。看似在黑板上文字表达既费时又占地方,但对一部分初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同学,无疑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理解和复习的。所以,刘老师要求学生既记录文字叙述,也记录公式表达。这也等于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如何记录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尽管刘老师可以提前将课堂板书设计成表格,边讲边用表格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是,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如何归纳整理笔记的机会。因为这个教学内容本身不难懂,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思路也是非常相似,所以对不会整理笔记的同学,无疑是一次比较难得的机会。在课堂上,刘老师花费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串并联电路的各知识要点进行对比、归纳,由学生讨论最后决定用表格形式来表述更加一目了然。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可以尝试学习整理笔记。课后,让学生补全表格,也是对今天上课知识点的一个回忆和复习,同时还节约了一部分上课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把记课堂笔记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和目标提出,并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二次学习和日后复习积累材料。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改善学生的通用能力为目标

教育形势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精神、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及毕业后的状况、家长对中学教育的期望等都给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应为不同潜能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国家培养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改善学生在今后社会生存所必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作为对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作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重新审视了渗透职业课程为出发点的“双通道”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的“通能”教育和实施“通能”教育的4个领域16项指向(见案例2-2-3)。

案例2-2-3 通能教育的4领域16指向的提出

作为上海市高中学生群体的中等学生,华东模范中学的学生在“计划与安排、合作与交流、选择与处理、应对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弱,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用能力。针对这种状况,华东模范中学提出了“通能”教育的概念,即对学生在今后社会生存所必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并通过以“通能”教育为重点的“双通”教育的有效实施,努力拓展学生通识和提高学生通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能力多元,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团队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为学生成为具有宽厚的通识和良好的通能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其中,通能教育主要关注4个领域16项指向,即:

领域一:计划与安排:

(1)确定个人或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明确自己的责任、安排自己的任务。

(3)合理安排时间、分解任务并分步实施。

(4)根据变化的环境调整目标和任务。

领域二:交流与合作:

(5)运用书面、口头和形体语言接收和答复变化的信息。

(6)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准确阐明或论证自己的观点。

(7)尊重或包容他人的价值、看法和意见。

(8)通过有效的沟通,提高团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领域三:选择与处理:

(9)敏感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10)对复杂事物进行判断和选择。

(11)运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分析问题。

(12)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常规和非常规问题。

领域四:应对与创新:

(13)适应环境和心理调节的能力。

(14)归纳现象、提炼中心的求同思维能力。

(15)发现差异、揭示本质的求异思维能力。

(16)质疑、求实、探究的创造性能力。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通能教育的最佳时期之一,在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学校针对“通能”教育和4个领域16项指向展开了各层次广泛深入的讨论,涉及“通能教育指标”、“课程管理行为要求”和“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建议。

学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学校传统和现实基础上,因此学校选择“双通”教育的目标作为“双通道”改革的继承与发展。二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在于关注学生的未来,这也是学校最终选择前面所述的“双通”教育作为“双通道”十年改革的继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应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目标选择

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可表现为学生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表现为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焦虑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普遍存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别,形成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学校和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教育计划。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体质状况、性格气质、智力状况、能力特长、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作如实记录,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因人而异的培养计划。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锻炼能力、发挥特长;通过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端正学习态度;通过构建氛围、同伴影响,明确前进目标、实现自我超越;通过社会实践,增强服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等。

(一)优秀学生培养目标的选择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先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针对一部分优秀学生,就需要学校因材施教,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为其发展提供更适合的资源和平台,使他们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发展求异和创新思维,学会质疑和讨论,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特长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华东模范中学通过高中导师制,积极探索对优秀学生综合学业的培养(见案例2-2-4)。

案例2-2-4 高中导师制的积极探索

华东模范中学是直接由普通中学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一方面,学生总体在上海市的高中学生中属于中等水平,一方面也吸引到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了高中导师制的积极探索。

首先,将年级90%的优秀学生集中起来作为导师制学生,同时建立由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校导师团,负责高中导师制学生的导学活动,全面管理指导学员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业等综合发展,用类似于大学导师制的教学方式授课,以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发现进入导师班的学生中女生居多,而且都是属于被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种“被动能力”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很自觉,二是特听话,布置的任务完成没商量;三是不主动提问。例如在一些社会调查设计问题环节,这些学生就很难提出问题,往往是刚开始就煞尾。改变这种学习状态,也就意味着改变一种习惯,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

怎么改变呢?导师团的教师们引导学生在如华东模范讲坛、公开班会课、课题答辩等各种场合上勇敢地提出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敢问是胆识,积学是基础,思考是灵魂。问是思考力的感性显现,教育的根本就是在发展人的思考力,通过“问”来考察学生的思考力,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可谓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

上面案例中,通过教学形式的变革,导师可直接面对几个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跟学生直接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并及时作出反应;使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成为现实,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变革的选择、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形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特长发展成为可能。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们根据学生情况、学科特点,进一步选择适合的目标,全方位地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多方面地指导这些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导师指导学员成长的案例(见案例2-2-5)。

案例2-2-5 导之以变 完善性格促成长

周同学是当年进入华东模范中学的学生中中考成绩最高的学生。这个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态度端正,理科较强,文科一般。性格上比较内向,做事稳稳当当,但胆子小,不擅长与人交流,不喜欢与老师沟通。在带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常找机会与她谈心,每次与她交流,她总显得很拘谨,我问什么她答什么。在学习方面,她的成绩一直相当稳定。只有高一下学期刚开学时,连续几次的小测验,成绩明显下滑,我找她问其原因,她眼睛红红的并不开口。后来我通过家长,了解到她由于寒假期间玩电脑游戏,开学后继续沉迷于其中,导致成绩退步。知道了真实情况,我再次找到她,与她谈心,她也承认了自己没有认真学习的原因,答应我尽快调整状态。确实,她也做到了,在期中考试中,她又恢复了原先的状态,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后来,她爸爸开家长会时经常会提起这件事,感谢老师及时发现了她的问题,及时帮助了她,否则她可能会走很长一段的弯路。导师制个人带教的目的是让导师全方位地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多方面地指导这些学生,使他们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在带教周同学的一年多来,我始终很困惑,如何能够改变一下她的性格,使她开朗一些,活跃一些,胆子更大一些。这学期我们班级开设“四环节十六字”的公开主题班会,班会课上要表演小品,我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物色同学演出。她们找到了周同学扮演一个学习不踏实的反面角色。我起先很担心她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在彩排中,令我惊讶的是,其他几个表演者表现欠佳,只有她表演得最投入,也最形象。此次学校开设“四环节十六字”的交流展示活动,她写的文章《体验“联”和“研”》也作为大会交流的内容。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在这么多专家面前,她会怯场。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当天的大会发言中,她显得落落大方。在导师班里,她也作为学习委员,每天负责收取学生的作业。在我们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模式的导师制授课背景下,我发现她的性格在慢慢地转变,几个任课老师也反映她在课堂上能逐渐地多发言、多与同学探讨问题。这或许就是我们的成功。

高中“导师制”,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开设符合学生发展方向的“小灶”,关注学生行为改善、能力培养和态度的提升。通过开设“导师班”,对他们施行“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导师制”被赋予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责任。这样的目标选择体现了优秀学生更需要全面综合的发展。

(二)以学业困难学生培养目标的选择

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中学习成绩总是存在着两头尖的状况。通常,每所学校都会关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学业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特殊的关怀,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由于中学生的学业差异性有时会很大,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差异性教育,就应摒弃那种以统一规格制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教育要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一部分学业困难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普遍较差,与其他同学作同等要求的话,很有可能会陷入“跟不上——无法学——更跟不上”的恶性循环中,这就需要学校去挖掘学业困难学生的潜能,改善他们的行为,使其逐渐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选择初中学业困难学生,为他们制定目标,挖掘潜能,积极探索对他们的培养(见案例2-2-6)。

案例2-2-6 初中潜能生导师制的积极探索

最近几年,华东模范中学初中部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业水平非常差,在普通班里很难跟得上班级的学习进程。为了让这些同学顺利地成长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在经过认真的调研后,学校决定对高中的导师制进行扩展,在初中实行潜能生的导师制。经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业水平及心理综合测评,对那些“在正常的班级制教学形式中难以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进入导师制学习可能有效”的部分学生试行导师制。

学校首先进行了前期研究,对潜能生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调研:

在目标选择上,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别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角度进行调研,寻找对策。

在内容选择上,加强调研。研究小组在广泛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应该寻找一些便于师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习惯培养、方法训练的内容。

在方法选择上,注重改善学习行为。从学习习惯与方法的改进,逐渐到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根据学校确定的潜能生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潜能生教育教学活动在导师、任课教师、党员联系人、班主任和年级组的关心下开展起来,重点解决学生的学业困难。其中,由英语、数学老师组成的导师主动负责和协调学员的导学活动;党员教师与学员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关注学员行为习惯、态度与心理指导,兼顾学科活动,在导师协调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活动;学员的任课教师应根据有效性原则,与导师共同协商学员的教学活动,根据导师导学计划与进度为导师提供学科支撑,并在导师认为必要时每周安排1课时配合导师进行小组导学;学员的班主任应主动配合导师做好学员的教育工作,灵活处理学员的导学,经常与导师交流学员的日常情况、积极帮助解决导学活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初中潜能生导师制的目标是使潜能生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而这除了要关注学业状况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促进其学习基本要求的达成。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学校而言,除了案例中提到的组织保障,即确立导师、党员联系人等,还要有经费以及制度的保障,比如确立合适的阶段学业目标、学员和导师的评价标准等。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学生的学业水平既是由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行为等内部因素决定的,也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育行为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的。由于中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存在缺乏长远目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作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习惯、方法的有机综合体,学习行为是学生达到成功学习的中介,而教育行为则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我们借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业水平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确立两个基点:一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二是认识到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的机制。

无视学生差异的“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作业内容、数量、难度和完成的时间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潜能生可以体验到成功,中等生能够向前迈进,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只有分层教学才能面对所有的学生,满足时代的需求,发挥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