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家,指学术流派。原指我国战国时期各家学说蜂起,各种流派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现多用以比喻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争论。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中国成语大辞典》)

“百家争鸣”,一则成语勾画出一个时局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思想大活跃的时代。动荡的时局需要有人驾驭,变革的社会需要有人引领,于是,思想活跃的人物纷纷亮相,层出不穷,争相用自己的见解平息纷争,扭转乱局,稳定天下。然而,哪个门派也不会想到,他们用思想点亮的火炬一直没有熄灭,至今映照着华夏儿女的精神视野。

变革的社会需要有人引领

如今谈国学,不能不说儒家,不能不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国学的一大支柱,建立这个支柱的孔子在世时,却是个很不得志的人物。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父亲叔梁纥是个职位不高的武官。他刚3岁,父亲就去世了。好在家道没有立即败落,他还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很小时就掌握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青年时代,孔子便以崇古好学、知识渊博名扬远近。30岁讲学授课,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私学。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缘此孔子名声大振。鲁昭公闻知,派他和南宫敬叔一同前往东周都城“问礼”,这样不只是鲁国,附近国家也知道了孔子。51岁时,孔子当上中都宰,一年之后官居大司寇,主管了鲁国的治安司法。大权在握,便大打出手,发起“堕三都”行动,要拆除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大家族的城堡。结果行动没有成功,还受到冷遇,他离开宫廷,离开鲁国,开始了13年的周游列国。

周游列国,无非是要传播他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是要人与人之相互爱护,融洽相处;是要人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而且推崇尧舜,赞颂“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是疗救礼崩乐坏的一剂良药,然而,诸侯们有实力的争着称霸,没实力的设法自保,为称霸和自保不择手段,谁会顾及他那一套“仁者爱人”?因而,有人把他的周游贬为流亡,还有人把他的处境比作“丧家犬”。这不奇怪,周游途中他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整整三天三夜,受惊吓不说,还饿着肚子。深刻的教训惊醒了孔子,他不再企图用游说改变政局,归国后安心授课,成为名贯古今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将之推到了新的高度。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诸侯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不仅当时,即使后来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对此也极其反感,甚至剥夺了孟子在孔庙陪祀的权利,将他逐出门去。然而,不论统治者如何折腾,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

与儒家比肩的是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论资历,老子还要早于孔子。据说老子在周朝管理藏书时,孔子来查阅资料曾问道于老子。孔子读了不少书,精通世理,可是周游列国,诸侯都不采纳。他问这是为什么?老子明确告诉他,这不合时宜,并张开嘴让孔子看自己有无牙齿。孔子看得一清二楚,牙齿没了,可舌头还在。他明白了,硬的容易损坏,软的容易保存。老子听了认为孔子能够大有作为。孔子则说,你比我聪明,作为更大。老子笑笑说:“不,我不会有作为。你走朝廷,我走山野,道不相同。”

之后没多久,老子辞去官职,经函谷关西行。守关的尹喜知道他学富五车,请他登上关楼,捧杯端饭,热情招待,要他教化自己。老子盛情难却,提笔写下《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虽然不像《论语》那样朴实,还有些玄妙,但是背后揭示了人和自然的本质关系。数千年后,当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中,恶化了生存环境,才蓦然领悟了这玄机背后的真谛。

说到道家,人们经常以老庄相提并论。老是老子,庄是庄子。庄子没能拓展老子的学说,却用瑰丽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阐释丰润了老子,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近老子,感悟老子。

战国时期,一个影响不比儒家小的门派是墨家。墨家是下层庶民组成的群体,代表人物是墨翟。墨翟是宋国人,当过大夫,在鲁国客居的时间很长。他这个门派的人,无论是大夫,还是庶民,一律穿粗布衣,吃粗粮饭,戴斗笠,着草鞋。标志着他们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底层民众的利益,主张的是兼爱。看起来兼爱和孔子的仁爱区别不大,实际行动却有天壤之别,他们的行动目的不是为了君主、贵族,而是为了平民大众。那时战争频发,血流成河,要兼爱首先必须制止战争。墨翟为此而奔走,最为有名的是他用“非攻”叫停了楚国对宋国的战争。

楚惠王要打宋国,特意请名望极高的工匠大师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墨翟听说后心急如焚,不分昼夜地往楚国赶,草鞋磨透了,脚底出血了,都不敢歇息。他见到鲁班说明云梯的危害,鲁班顿时醒悟,可是已经答应了楚惠王,无法食言。墨翟只好去见楚惠王陈述利害。他没有直接劝阻攻城,而是讲了个富人家里锦衣玉食,却去偷别人的短褂、秕谷的故事。楚惠王说这人患上了偷窃病。他再指出,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与那人的行为没有差别。楚惠王虽然脸红,却还要一意孤行。墨翟便当面破解楚国攻城的办法,接连变化九个招数,楚惠王都没有得手,不得不放弃进攻宋国的计划。墨翟用兼爱、非攻,制止了战争,制止了血腥暴力,制止了生灵涂炭。

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的还有纵横家、农学家、阴阳家、方技家、小说家、杂家……但最为实用,并用思想主导时局的是法家。法家,顾名思义,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堪称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形成了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将法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起点。韩非是韩国人,他胸有大志,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成套理论。他设法见到韩王,满腔热情陈述己见,只换来韩王挥手打发他走开。受此轻蔑,十分不甘,他发愤著书,写成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等作品。这些作品不胫而走,秦王读得食不甘味,大喜过望。读完还不尽兴,要见作者。韩非来到秦国,秦王相见恨晚,视为贵客。可惜早于他入秦的同窗李斯,怕秦王因韩非冷落自己,就设计将他害死。韩非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影响了秦王,成为统一各国的指导方略。韩非的著作被后人编为《韩非子》,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都出自该书。韩非不仅思想超人,而且写作手法也非常人可比。

还有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荀子。荀子到底归为哪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是儒家,他确实吸收了不少儒家学说;有人说是法家,除了他著作中闪烁的法家光芒,还因为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归结哪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荀子的思想集百家之大成,对于治国理政、察人识才、求学深造等,都有他的独到见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普遍流行的格言,都是从荀子的言论中演化来的。

百家争鸣,璀璨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哲学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