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
- 苏晖阳
- 5014字
- 2021-03-28 15:25:40
第四节 国际教育合作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之魂。而对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必定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上坚实的桥梁,且这桥梁的不断铺设将会像血脉一样交织,相继贯通其他各领域,使得“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能够传递到不同地方,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流动。
一、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正处于发展、变革与调整的频率与幅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所有的进步与发展都需要围绕着和平展开。数百年来,世界的霸权在西方世界内部国家间不断交替掌握,西方的治理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模型。总体来看,这种西方的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文化深入交融化不断加深,世界治理模式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式全球治理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
中国具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三种特性,与西方国家特征截然不同,因此中国的价值观以及对世界治理模式的看法与西方有所不同。伴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其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心怀全球发展,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强调世界各国共同富裕,“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有助于缓解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强调地缘经济整合,有利于缓和欧亚大陆碎片化的状态;倡导兼容并包,有利于创造新型世界价值观。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经济合作方略,同时该倡议还包含了地域整合、矛盾调和以及共同价值观树立的功能,从根本上强化了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教育交流有助于实现沿线各国“民心相通”,人才培养则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支撑。因此,在实现“五通”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二、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
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推动工作,已经被列入2016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部署,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将要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首要考虑是明确教育的定位,并提供两方面的支撑:其一,促进“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谋求在更大的范围开展更高水平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其二,为沿线国家开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工作输送,培养人才,携手促进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国家区域教育的影响力。
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完成“五通”目标,首先需要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引起了沿线国家的汉语热,而这一热潮也推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就匈牙利来看,其国内现有四所孔子学院和两个孔子课堂,截至2016年共有3800余名注册学员,学院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0余场,参加人次达到10.3万。44同时,这四所孔子学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具体来看: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积极服务中资企业,搭建起学生与企业的桥梁;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着重于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罗兰大学孔子学院自主编写汉语教材,培训本土教师,成功推动汉语考试纳入到高中毕业考试中;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学分课程,开展高端中医学术交流。中国与匈牙利两国之间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合作,是由两国政府大力推动的,是两国合作共赢的重要成果。2015年6月,中国政府与匈牙利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首次同欧洲国家签署此类合作文件,实现了中国“向西开放”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政策的有机对接。452016年,中国与匈牙利双方成立了“一带一路”联合工作组。由此,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机制化合作的欧洲国家。2017年,欧尔班总理访华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等帮助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机构外,中国本土的广大高校也应当抓住机遇,承担使命,充分展现各所学校的不同优势与特色,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合作。各地高校必须思路开阔,准确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建立或创新已有的来华学生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北京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北京大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不断加强与中亚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重点打造和建设了一批能够将北京大学底蕴文化与各国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课程项目,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做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关联的特色学科专业,构建与这些国家接轨的课程体系,吸引了各国大量的青年留学生,致力于为中亚国家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各层次人才。其中,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是北大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Institute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具体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于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期项目共录取了来自27个亚非拉欧发展中国家的48名政府官员、议员、金融从业者和青年学者作为硕士、博士学员,学员们于2016年9月入校学习。46除了硕士与博士学位教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还提供短期研修项目,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学术机构、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中层以上管理或研究人员。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明确表示,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各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经验,相互学习交流,以实现发展效率的共同进步。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第一届毕业典礼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寄语优秀青年毕业生,希望大家回国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南南合作事业,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在各自领域推动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共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47
三、青年力量:负责国际教育合作实际工作
一般而言,基于创新需求的高低以及能力复合的程度,可以尝试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领域中的青年人才分为四个不同类型。
第一类,实践型青年人才。这一类青年人才并不需要出众的创新能力,但需要在单一能力方向上不断加深自己的专业水平。例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国本土,向沿线国家的学生传授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课程的教职人员。
第二类,管理工作型青年人才。这一类青年人才在教育合作领域也不需要有很高的创新能力,但是需要多种能力复合,熟悉教育行业微观细节,还需要了解全球教育环境的宏观变革,管理能力与专业能力都要适时发展,为实践者与技术创新者的信息交流与更新提供保障。
第三类,技术创新型青年人才。这一类青年人才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随着行业潮流的变革做出实时有效的调整,但仍然需要在较为单一能力的方向上不断钻研。例如,设计教育合作项目的研发人员,他们需要深刻了解怎样的课程能够高度结合自身优势与对方需求。
第四类,复合型青年人才。这一类青年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创新理念,而且还需要复合型能力,能够整合所有资源,为另外三类青年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例如,驻沿线国家使馆的教育方向工作青年人才。
以实践型青年人才为例。2017年是中孟友好交流年,5月27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了“一带一路”公共孟加拉语文化日活动。北京大学“一带一路”公共孟加拉语课的任课教师柯修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副译审杨伟明一起主持了这次活动。柯修是北京大学校友,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个春秋,他无疑是中孟民间交往的见证者和一线参与者。他之所以举办这一次活动,主要就是想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孟加拉国多彩的文化与历史,将这次活动作为两国人民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和平台。在活动过程中,杨伟明博士带领中方学生演唱了孟加拉语歌曲,来自印度的舞者舒梦薇给大家带来了优美的孟加拉舞蹈,柯修和学生贺晓璇一同朗诵了中孟双语诗歌,直观且深刻地让在场的观众们感受到了中孟文化的交融之美,不但展示出中国人对于和平的理念,也传递出中国的和平之心。这些奋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一线的实践型青年人才,生动展示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四、教育——践行和平的最好方式
2005年,在南京召开了和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期间,约翰·加尔通提出,暴力是后天产生的,这充分揭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48如果是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那么通过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在更多的人心中建立起和平的信念。只有每个人都发自心底地渴望和平,和平才会真正降临世间。
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教育可以说是帮助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的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内容管理、伴随式的教育,将和平的理念传递到目标群体。中国拥有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深厚的人文背景,可以让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找到人与人之间合适的相处方式。
世界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巴以冲突持续不断、中东深陷战争泥潭,连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很安全的欧洲也面临着恐怖袭击的危险,全人类都在寻求获得永久和平的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被寄予厚望。
首先,在战后重建中,学校一直被优先考虑。教育的恢复可以让孩子们尽快摆脱战争的阴霾,让生活回到正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焦虑情绪。长期以来,国际和平教育中心一直致力于在波黑的学校中研究教育对于和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介入能够逐步化解敌对情绪,增强曾经敌对群体之间的信任。孩子作为新生一代,由于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对于事物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待他人也会变得更宽容。49
其次,教育可以消除间接性暴力。除了由战争等造成的肉体直接损伤,很多时候还会存在着间接性暴力,比如不平等的政治、不同群体间的暴力,这些正在侵蚀着很多地区。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动摇固化的阶层,消除间接性暴力可能引起的伤害,改善社会结构。
最后,全世界范围的教育,将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价值观为主要潮流的态势,这会让人们更易接受这种文化,把它视为一种正向的价值观。一旦这种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家庭和学生群体中,和平的理念将会呈现出一个不断加速的趋势。
教育能够发挥化解暴力、冲突的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时刻警惕,不当的教育极有可能引诱、加速地区的不稳定。以日本的教育为例,有学者指出日本在战争期间煽动了日本大量的青年学生参加侵略战争,白白牺牲了大量的高校学生。50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又不断地修改教科书,试图篡改曾经发生的侵略事实,塑造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角色,并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将这些被改头换面的历史扎根于日本青年学生心中。51这一不当举措,从短期来看,加剧了日本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从长期来看,则不利于日本的国家安全。著名学者厄尔萨·伯纳尔在分析很多国家的暴力源头时发现,很多被煽动加入战争的民众,都是因为其在学校期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战争的种子一直伴随其终身,随时可能为特殊事件激活,成为其参与到战争中的直接驱动力。同样,德国也曾有类似经历。纳粹时期,德国政府通过报纸、电台等宣传方式,不断以民族优越的姿态,鼓吹其极端的民族主义,最终引发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由此可见,错误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重要原则,成为和平的一个准则,强调对他人的友善。同时,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在向人们传递大爱的和平精神;儒家还提倡实行“仁政”,应当追求“王道”,而不是“霸道”,不提倡使用暴力。面对当前的世界局势,先贤的教诲对于我们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难题,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为君子,应当以和为贵,奉行忠恕之道,尊重彼此不同的见解,并在不同中寻求共识。中国所提出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主张显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事实上,中国所传达出的这种理念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上很多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也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接触中国文化的契机。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代表了东方古老文明的中国,有义务将智慧、文明、和平的种子播撒在全世界,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