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 亲亲宝贝
- 2210字
- 2020-06-25 08:22:30
学会倾听,了解孩子内心对吃饭的想法
名言点灯
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
戴尔·卡耐基〔美国〕
有人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少说多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要悉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用充满行动的爱感染并教育孩子。倾听不仅可以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父母成为朋友。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可以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建议,以便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善言辞,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后来的出口成章,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练习的。面对说话支支吾吾的孩子,父母不能着急催促,更不能厌烦打骂,而要悉心地、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愿,用心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对于孩子不吃饭的行为,父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在产生共情的状态下增进亲子关系。
一例一析 倾听孩子说话
月月现在1岁半,可以说一些短句子与父母交流。每次月月与父母说话时,虽然说得很慢,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但是父母都会十分认真地听,也会积极地回应月月,虽然有时就是简单的一个“嗯”,但这也使得月月对说话更有兴趣了。如月月不想吃饭时,她会对妈妈说:“饿,不……饿。”妈妈就会回应她:“是不饿吗?”“嗯。”月月点头答道,并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肚子……鼓。”虽然月月说话很慢,但是妈妈都能够理解,不明白的也会积极地征询月月的意见。等到月月2岁半的时候,她就已经可以说一些简短的小故事了。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很羡慕,夸赞月月聪明。
案例中的妈妈面对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直耐心地倾听、交流,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妈妈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这对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自信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说话是小孩子要学习并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父母只有用心倾听,多鼓励孩子说话,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乐于与父母交流。
饭桌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吃饭的问题上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保证孩子基本食物供应的基础上,父母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吃饭,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吃饭,否则很容易就会将饭桌变成战场,使吃饭如同打仗。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这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志志今年3岁了,不怎么爱说话,也不会说完整的句子。有一次,志志与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餐,他用手指了指桌上的鱼。
志志:“鱼。”
妈妈:“要吃鱼吗?吃鱼对身体好,多吃点。”(妈妈给志志夹了一块鱼肉)
志志:“要……鱼,好吃……”
妈妈:“对啊,妈妈做的鱼很好吃,志志真乖,吃了这么多。还要别的菜吗?”
志志:“不……”
妈妈:“其他的菜也很好吃,要不要尝一尝?”
志志:“不,不吃。”
妈妈:“不吃就不吃吧,想吃的时候再吃也行。”
志志到4岁的时候只会说几句完整的话,这可急坏了志志的父母,他们带志志去看医生。医生说志志的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经常打断孩子说话而形成的,孩子说话时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打断孩子说话也就打断了孩子的思维,长此以往,孩子就很难形成完整的思维,也就很难说出完整的话了。
案例中的志志妈妈虽然在与志志的交流中充分地尊重了志志的意见,但是经常打断志志说话,造成了志志语言表达的障碍,这对我们来说也具有警醒作用。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饭菜,父母可以多让孩子说一说为什么不喜欢,而不要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想法揣测孩子的内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饭菜的态度,这对于孩子的营养均衡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孩子学习说话的进程是比较漫长的,家长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才会更加顺畅,孩子也更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的想法,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给妈妈的话
当孩子不吃饭时,妈妈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对吃饭的感受,而倾听是帮助妈妈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要让倾听取得良好的效果,妈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专心听孩子讲话
倾听是了解的前提,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就要专心地听孩子讲话。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十分敏感,如果妈妈在听孩子讲话时三心二意,又在忙着别的事,那么孩子说话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意甚至是反感与妈妈讲话。因此,专心地听孩子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给予孩子反馈
妈妈不能当孩子的“吸音桶”,而要当孩子的“回音桶”。倾听并不代表不说任何话,而是要在理解孩子意思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反馈,哪怕只是简单的“对”“没错”“真棒”,都会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
3.与孩子产生共情
与孩子产生共情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妈妈要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如有的孩子嫌洋葱辣,不喜欢吃洋葱,如果妈妈只是告诉孩子“洋葱富含维生素C,可以增强抵抗力”,这无疑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而如果妈妈告诉孩子“这次炒的洋葱确实很辣,下次炒得时间长一点就不辣了”,就更易于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