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臣同学在硕士、博士期间师从傅道彬教授,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从文献功底、思维方式、学术规范乃至行文表述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著作的学术理路,在许多方面都留下了道彬先生熏陶濡染的印迹。秀臣的博士论文《三礼用诗考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成为他首部带有里程碑性质的著作。这部书稿于2012年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结项,但是,秀臣博士没有急于出版,而是继续加以修订完善。导言是最近才完成的,这篇高屋建瓴的导言明显反映出作者在最近几年的学术进展。

对于经受过博士研究生训练的学人来说,博士毕业后能在学术之路上继续前行已是难能可贵;后续著作能够不断超越博士论文的水平,更是弥足珍贵。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学人并不是很多。对于许多人而言,博士论文是他的学术开端,也是他的学术终点,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秀臣博士把学术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前行的驿站。这部即将出版的著作,可以说是第二个学术驿站的产物。没有《三礼用诗考论》首部著作为基础,第二部著作就很难顺利完成。同时又必须承认,这部即将出版的新著,较之首部著作确实又多有超越。学术上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是秀臣博士多年来牢固设定的人生目标,并且通过切实的努力,的确在不断超越自己。《老子》第三十三章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又称:“不失其所者久。”学术上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就是能够自胜的强者;能把学术作为精神家园加以固守,就是不失其所而久远存留者。秀臣博士作为年轻的学者,正在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践履着古代先贤的人生信条。

秀臣博士首部著作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三礼用诗,这部著作则是把目标锁定在《礼记》,可以说是由博返约。不过,《礼记》作为阐述儒家礼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非普通的简约之作,对它的研究存在较大的难度。《礼记》在一定程度上是早期礼学的百科全书,对它的研究应该采取的方式是梯级开发,深度加工,充分利用。在由博返约的过程中,必须以精细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而将博大精深作为最终目标。《礼记》作为研究对象是博大精深之作,面对这类经典,研究者本身也须实现与研究对象的品格同构,具有博大精深的属性。秀臣博士的此部著作,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可喜的一步,但仍有广阔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伸延。或是由约入博,或是由博返约,这是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有的时候还不是一次性往复,而是要经历多个回合。出入于博约之间,同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互补,是把学问做大做强的关键。既然秀臣博士已经完成了首轮的由博返约,如何以博济约,以约统博,应是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秀臣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期间,我有幸成为他的合作伙伴,两年的合作是愉快的,给我留下许多终生难忘的珍贵回忆。同时,在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作的表述往往言不及义,未能触及问题的要害,留下不少遗憾。以上拉拉杂杂所写的感言一方面是对自身以往合作不力的弥补,同时也是为这段难忘的历史留作纪念。

2013年12月26日于北京颐和山庄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