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简史
- (美)沃尔特·基希勒三世
- 2428字
- 2020-08-29 01:31:05
●战略:泥塘中建立的大厦
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亨德森和他的同事都从时代精神的转变中获得巨大的鼓舞。在作品出版20年后,彼得·德鲁克说起他在1964年出版的《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的原名其实是《商业战略》,只是出版商说服他改了标题,因为他们问过的每个人都说战略是“属于军事或者政治运动领域的概念,而与商业无关”。虽然德鲁克也曾试图用学者特有的谦虚风格来进行申辩“这将会是第一本有关商业战略的书”,但他也对标题的调整乐见其成,因为“成果管理”的确更能准确传递他在书中想表达的观点——“商业活动存在的目的就是在市场和经济中创造结果”。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职业经理人的简历都会对外宣称自己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依靠他们来完成业绩指标。所以,的确需要花一些体力将人们拉回过去那个时代。在过去“商业以获得结果而存在”的说法还是能够获得相当多的关注的。同样的事实也适用于这样一个概念,即一个企业可以积极并且有意识地进行管理直至达成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德鲁克一直坚持的观点,并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中第一次完整叙述。而理顺旧有的迂腐观念,并在公司经理人中注入一种全新的进步商业意识,则是这次战略革命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但是在这之前,是不是企业的高管就很失职呢?难道约翰·D.洛克菲勒、J.P.摩根以及其他大型公司领导者做得不够好吗?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我们并不是在讨论洛克菲勒或摩根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他们在任何时代都是精英,而我们讨论的是20世纪中叶的一般职业经理人的未来。因为当时的观察还不足以说明,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重压之下变得日渐高尚,以至于可以阻止另一家像J.P.摩根(J.P.Morgan &Co.)一样的巨无霸的出现,或者面对战后复苏的经济膨胀和欧洲与日本竞争对手的相继消失,美国企业能够实现高速发展。
格玛沃特在《战略和商业远景》(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企业对规划产生兴趣的历史故事,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判断公司战略意识开始进化的初步证据。就他所描述的,就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而言,市场是野蛮、带有竞争性且不惜代价的,整个市场上绝大多数都是小公司,所以形成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司对于能否影响市场环境或塑造自己的未来缺乏足够的自信。而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在这一时期“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发挥了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这样的局面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到来之时发生了改变,重工业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开始出现。19世纪50年代,铁路的大发展更使得“构建大型市场成为可能。格玛沃特认为大型市场就是为大型公司而生,并使得大公司能够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分配的范围经济”来构建自身的竞争力。那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大型企业,终于开始有能力为经济远景制订大型战略了,就像洛克菲勒在石油行业和卡内基与J.P.摩根在钢铁行业中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些公司需要大量的工厂,并通过科层体制进行组织安排并展开协作,以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所以钱德勒机智地将其称为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al Manager)的“看得见的手”。
但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更明智的指导,也需要用新的思想进行武装,从而在国家层面上思考业务发展和竞争问题,亨利·福特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引进现代化大型生产技术而成为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但阿尔弗雷德·斯隆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30年代带领通用汽车超越福特汽车取得领先地位,也是因为通用汽车意识到市场已经大到需要以雪佛兰(Chevrolet)、庞蒂亚克(Pontiac)等不同品牌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正像格玛沃特观察到的那样,“二战”为战略规划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契机,也提供了新的工具。因为那时全美国的产业都被重新定位于战争生产的状态。“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也开始发展。时至20世纪50年代,有很多将在未来战略革命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先锋思想和分析技术逐渐萌芽。
但是,哪里才有使用这些思想和技术的动机呢?或许公司的命运由自己主宰的强烈理念已经建立,而且你已经开始喜欢它了?彼得·德鲁克开始发声,虽然他的声音仍然没有得到回应。正如格玛沃特所言,德鲁克“注意到经济理论长期将市场视为非个人的力量,认为市场超越了个体企业家和组织所能控制的范围”。这不够正确也不够好,这个睿智老人开始警告和争论,下面是德鲁克的原话,管理“隐含了试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以及通过规划启动和推进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也将不断地抵消经济环境对企业自由活动的限制”。
但是,随着那些严肃而激励人心的信息不断传到人们的耳畔,战后繁荣带来的舒适也让人们闭目塞听、惰于行动。1956年,《财富杂志》撰稿人小威廉·怀特出版的《组织人》(The Orgainization Man)也成为商业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研究报告是这本书的基础,怀特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即中产阶级的郊区化,并调查了公司为下一代管理者展开的培训项目。
现实的经历让他深感不安,他同时也将这种不安传递给了读者。他得出的结论是,新教的伦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在这批新商业领袖的崛起中逐渐死去。新兴的商业精英将来自技术人员和官僚,他们虽然训练有素,但更关心的是自己如何融入现有体系。而且,他们“正在成为这个社会中可以相互替换的角色”。怀特观察到“他们也理解并接纳了这个角色,诚如他们所言,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
“但是,船会驶向哪里呢?”他接着写了一段值得引用的话,非常精妙地捕捉到了当时企业慵懒的思维方式,并将战略革命出现的必要性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似乎没有人提出哪怕是最简单的想法,也没有人看到提出问题有什么意义?而一旦人们变得勤于思考,他们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在组织中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零件,随波逐流而不主动地采取行动,因此他们的未来将由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在体系共同决定。”你的成本是你们的成本。这就像企业世界的“老人河”(Ol'Man River)一样,奔流不息、滚滚逝去。
但是,在这些公司坐吃山空的背后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当它们感到威胁即将到来,想要寻求帮助的时候,BCG的经验曲线就将展现其不可抗拒的魔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