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
- 宋俊成
- 7862字
- 2020-08-29 04:33:39
第二节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中国特有概念,国外有其实而无其名。相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和内容,美国、法国等称其为“公民教育”,英国、德国、加拿大等称其为“政治教育”,俄罗斯称其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西班牙称其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其为“社会科”“道德时间”“政治教养”等,新加坡称其为“生活教育”“传统美德”等。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我们理解的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然而,国外学术界对学科政策这一学术领地一直比较关注,只不过对学科政策内涵的理解与我国的认识有一定区别。因此,这里重点介绍国内外学科政策的研究现状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状况。
一、国内外学科政策研究概况
学科政策研究是指政策研究人员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对学科政策的内容与本质、制定与执行、环境与价值、结果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以促进政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活动,一般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考察国家为适应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对整个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微观层面是指考察国家针对具体学科制定的政策,对满足该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影响。
1.国外学科政策研究关注的三个焦点
学科政策是从“science policy”派生出来的一个独立概念,国外对学科政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科学政策的视角,研究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和资助政策,一般表述为“research policy and setting priorities”;二是从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的视角研究规训和惩罚政策,一般表述为“disciplinary”或者“discipline policies”;三是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对具体学科领域发展政策的研究,一般表述为“subject policies”或者“discipline policies”。
2.国内学科政策研究的两个视角
(1)基于科学政策研究的视角。学科政策对国家及其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不同国家的学科政策因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科学体制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龚旭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科政策分为全面发展型和重点发展型两种基本类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技规划就已经开始重视学科政策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国外学科资助政策的先进经验,调整加快学科政策建设,更是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吴旺顺通过对世界上30个国家科学产出的评估与比较,将我国基础学科发展置于科学技术发展大系统中,考察科学研究水平、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科结构布局、学科发展战略等,分析科学产出与学科政策的相互关系。朱东华等深入研究了美、英、日、法、原西德、印度六国的学科资助政策,并从分析和对比六国学科发展的趋势入手,研究我国各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学科发展的特征与印度相近,又与英、法等国有相似的地方。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团对英国、瑞典的学科政策及学科交叉研究进行了考察。薛澜认为中国学科政策考虑优先领域是必要的,但优先领域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唯一的依据是利用科学计量学进行一些国际比较。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资助政策评估:问题与对策”课题组及其研究人员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上连续发表国外学科资助政策方面的论文,从学科资助机构、重点学科领域和经费分配及预算等多方面介绍了美、英、德、澳、印度等国的学科资助政策,从科技政策宏观角度对我国基础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借鉴。学科政策是国家科学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政策的制定受科学政策的指导和约束。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相对独立于决策者的学科政策研究,容易产生不受总政策指导和制约的单体决策,容易导致学科比例一定程度的失衡,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学科设置、学科经费分配、人员配备和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等,更会影响本学科自身的科学发展。
(2)基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既是大学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又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分类体系、对象和逻辑起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强调大学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功能,大学也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学科建设对于提高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性。谭镜星认为大学的学科通过社会的知识政策逐步实现学科制度化,不再遵循知识分类体系的本质路线发展,所以,制度化的学科是大学学科的本质。左兵认为我国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重点学科建设是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价值与利益诉求经过充分表达,高校在政府政策的导引下,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的制度化过程,是学科生态自然发展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在我国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政策一部分的学科政策至今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学科政策内容是指政策文本中为解决学科组织机构建设、师资培养、经费分配、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学科规划、实施、评价等问题而制定的系列规范措施。概括起来说,包括学科组织政策、学科知识政策和学科活动政策三大内容。孙菲认为学科政策内容分析具有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基本属性,学科政策评价的标准是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所谓完整性是指政策内容全面、要件完整,科学性是指政策内容的各要素关系明确、逻辑清晰,创新性是指不断进行政策理论创新。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当然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而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又必须以形式多样的组织载体及其内部成员为主体,依托一定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方式才能得以体现,离开学科建设的组织载体及其内部成员的学科建设,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也主要集中于学科组织、学科知识、学科活动三个层面,其中有部分学者尝试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相关政策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研究总结整理如下。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围绕学科体制、师资和经费等内容展开。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制建设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大致概括为两个视角:一是从学科组织建设情况及职能发挥的视角来分析。例如,陈占安认为,2008年以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设置差别很大,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各高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并明确职责职能以后,对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化程度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构体系完善和职能健全的学科组织,有利于推进学科创新发展。二是从学科组织管理体制的视角来分析。例如,冯刚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得到加强和改进,领导体制是组织保证,工作机制是关键环节,制度建设是有力保障。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对学科有序、合理和高效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师资建设研究。这方面理论研究可总结概括为三个视角:一是从学科师资建设历程与特点的视角来分析。例如,陈洪涛等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教师队伍从之初通过多渠道培训组建,发展到目前设立准入资格的高要求。政策已经呈现对师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待遇越来越公平、管理越来越制度化的趋势。陈谢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的“兼职化”,在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议组,明确辅导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一部分,分别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显著特点。二是从学科师资建设的现状与不足的视角来分析。例如,陈占安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政策不配套。因此,还应该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化、系统化,逐步培养合理的教师梯队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质量。三是从学科师资发展趋势与对策的视角来分析。例如,孙其昂认为师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元素,学科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专业化、专门化和专家化,并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而专家化来自专业化和专门化,现阶段主要任务是“专门化”,包括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门化,成为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建设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总结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科物质资源建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蔡龙生认为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及其系列文件,要求各高校按照规定的师生比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并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但是,目前高校本身并不具备独立落实这些政策要求的能力。因此,设立政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是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选择。王树荫认为: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严重缺乏,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必须保证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努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是从学科政策资源运用的角度来分析。例如,韩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政策内容体系表现出比较混乱的现象,导致人们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至于预期教育目标无法达成。而一项政策在周期性运行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保障性支持,政策创新也无法实施。由此可见,学科经费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物质保障,通过政策规范有效解决学科经费的筹集、分配、管理等问题,是推动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途径。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建设的研究
相关理论成果主要围绕学科专业、学科课程和学科教材等内容展开。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研究。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一是对专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例如,宋锡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的比较老的专业,以1984年教育部发出的三份文件为政策转折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二是对专业特点与方向设置的研究。例如,顾海良、梅荣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发展中,还有很多方面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如专业方向不够凝练、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思想不够稳固、培养方案不够科学等。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加强专业各层次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周国平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不突出,对学生的吸引度有所下降,招生已存在困难。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的研究。例如,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只提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弱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能力。当前的改革既同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符,也落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不同层级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衔接的样板,供各学科点参考执行。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从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战略高度确定专业建设的系列相关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这方面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视角来分析。例如,有学者从政策变迁的角度,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政策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为界,把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也有学者以关键政策为节点,把改革开放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为更详细的“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等小阶段。再如,徐成芳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目的与效果、学术性与大众化、教学资源与行政资源、教师和学生等几对关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视角来分析。例如,刘军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1993年、1998年四次较大的调整。但是,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弱化现象,课程设置总的来看仍偏多偏杂,改革创新亟待加强。邱柏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在原有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板块基础上,调整成几大学科板块课程,并且进一步加强专业选修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当前的教学现状是过去课程政策输出的结果,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教育效果的一种途径。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建设研究。这方面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视角:一是对学科教材建设本身的研究。例如,佘双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30年的历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材体系,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教材体系的封闭性,削弱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对现实理论问题的关切。石云霞总结认为,“05方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从教材编写原则的确定,到教材编写提纲的审定,再到具体编写过程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对学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例如,杨建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涉及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主体,要实现有效转化,要求教材编写者要理解教师教学意图,教师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力,要坚持抓住教材体系的重点,了解学生思想的难点,突出教师学术的强点,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三是对学科教材相关政策的研究。例如,李梁认为,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政策有不同的关注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经历了由单一化媒介形态到立体化多媒体的演变过程。当前,基本形成了以统编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为配套教材,“精彩一课”等为辅助教材的立体化教材体系。但是,在教材编撰、选择、使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急需政策解决的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活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学科规划、学科实施和学科评价等形式,具体落实学科组织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内容的实践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划研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概括为四种观点:一是坚持从宏观与整体视角进行规划。例如,李辽宁认为坚持主导性、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包含学科目标、人员队伍、知识体系、平台体系和方法体系“五位一体”的学科战略布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坚持从科学化与规范化视角进行规划。例如,冯刚认为应在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和标准为突破口与保障,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为基础,促进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研究话语等协调统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路径,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三是坚持从借鉴与创新的视角进行规划。例如,刘五景、金林南认为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移植”的关系,要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在借鉴过程中能够产出本学科独有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四是坚持从理论与应用的视角进行规划。例如,邓卓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做好学科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开放性与弘扬民族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念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统一的“五结合”机制与渠道。可以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是学科发展的依据和蓝图,制定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研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视角:一是从学科设计与建设的角度来分析。例如,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各要素应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因地制宜构建学科发展战略目标,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开展分类评估,鼓励创新,优化学科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学科建设的理想状态。二是从学科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张耀灿认为政策如何实施,直接影响政策功能发挥和学科的发展,政策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和作用,要通过一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方法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的实施政策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三是从学科建设和学科政策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徐艳国认为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其学科定位、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推介等方面要有新的政策认知,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的角度来看。例如,张耀灿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评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经历了缓慢起步、曲折中前进、拨乱反正基础上的恢复、学科支撑下的科学发展、繁荣兴盛五个发展阶段,在课程评价的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逐步向科学化、多元性、制度化和发展性等越来越科学的发展趋势转变。邱柏生认为,学科评价指标一般可以分为柔性指标和刚性指标,针对一个具体的单一学科,评价学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主要还是考察其知识体系的发展情况是否完善,也就是要以柔性指标为主。另外是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本身的角度来看。例如,邱柏生认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处于评估领域以外,从来都假定政策本身是正确无误的。实际上,同其他活动的决策一样,也存在决策失误和不科学的问题。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是促进学科不断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而进行学科评价政策研究则会促进学科评价活动更加客观公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趋势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反思,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尚有几点不足。
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容体系缺乏全面认识。当前研究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学科建设具体应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或者说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相关研究零散地表现在对学科师资、专业、课程、教材等具体问题的关注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体系及各子系统的具体要素,还缺乏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还没有自觉建构出较为完善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缺乏历史研究和政策研究意识。当前研究多是就事论事,以相关政策作为背景材料,说明就师资建设、专业发展、课程和教材建设等具体问题,还没有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与学科政策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对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之间的历史脉络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内容体系研究还处在一种自发而非自觉的状态。
三是研究方法多是运用文献法对政策进行文本叙述,缺少对政策分析方法的运用。已有的研究停留在只有极少数学者借鉴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教师队伍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等进行初步研究的阶段。而从学科建设和学科政策辩证关系的角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学科政策内容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对其学科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认识,并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演变历程。最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的视角审视学科建设,提出完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和学科政策内容体系的对策建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