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书首先从社会风险视角提出婚姻挤压背景下的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分析框架,在区分风险含义和风险主体的基础上,纳入风险行为的“时间”属性,通过一阶观察和二阶观察,从风险行为的社会风险识别和风险性行为的风险认知入手,认识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的风险现状以及风险主体的风险认知;同时通过时间属性分析,从风险性行为的“过去—未来”时间属性出发,认识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过去经历和未来倾向。此外,本书还引入社会情境因素作为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从社会风险视角提出婚姻挤压下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分析框架。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在国内外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涉及心理、公共卫生、社会学等多个理论视角。在当前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是社会宏观发展与个人社会生活中必然面对的现实挑战。在传统的以自然灾害和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社会风险定义基础上,本书试图将婚姻挤压后果、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风险相结合,从社会风险视角提出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旨在从社会风险视角,将婚姻挤压与人口流动作为风险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风险性行为的社会风险识别、风险主体的主观风险感知以及风险性行为的时间属性分析等。

第二,针对农村大龄流动男性,对比具有HIV/AIDS感染和传播概率的风险性行为,按照是否具有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后果识别哪类风险性行为是社会风险。基于婚姻挤压背景,本书将围绕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男性,进行28岁以上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和28岁以上其他农村大龄流动男性人群的比较分析,用于说明婚姻挤压后果中不同群体风险性行为的差异与特征: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明确两类风险性行为的基本概况;其次关注与风险性行为相关的社会情景,包括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流动经历、观念与规范、社会媒体等影响因素。在得出的分析结论基础上,参照风险后果的计算公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和风险性行为的社会现实状况,构建风险性行为的社会风险后果计算指标并进行计算,识别哪类风险性行为是社会风险。

第三,探讨风险性行为主体的风险认知。针对风险性行为的HIV/AIDS感染和传播后果,明确风险主体对风险行为的风险认知水平。由于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是社会风险性行为的社会后果,因此本书将通过HIV/AIDS知识水平探讨风险性行为主体的风险认知。HIV/AIDS知识水平中包含了具体的HIV/AIDS知晓度、传播知识、感染知识以及风险感知,可以反映出风险主体在自身知识结构中表现出的对于风险本身的观察结果。本书将比较农村大龄流动男性有过风险性行为和没有风险性行为两个群体间在HIV/AIDS知识水平上的差异,解读知识误区和知识缺陷对于大龄流动男性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在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将进行与社会情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围绕被识别为社会风险的风险性行为,分析流动人口参与风险性行为的过去经历和未来倾向,明确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时间属性。通过对风险性行为参与的过去经历与未来倾向的分析能够了解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的时间含义,明确风险性行为参与和流动经历的关系,有助于分析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参与的需求。风险性行为的过去经历分析将关注初次风险性行为年龄所体现出的年龄特征;未来倾向将关注未来参与风险性行为的可能性。对风险性行为过去经历和未来倾向的影响因素也将进行分析探讨。本书中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将成为婚姻挤压社会和人口流动趋势下社会治理政策的有益策略参考。

根据研究背景分析,结合本书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形成全书的整体研究框架和思路(见图1-1)。

图1-1 本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