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章节安排

如图1-1所示,本书试图通过社会风险视角分析婚姻挤压下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包括风险性行为的类型、年龄模式以及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各章节内容设置安排如下。

第一章,本书的绪论部分,首先从中国转型期人口结构变迁和人口流动现实中,论述本书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明确整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进行相关的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首先,针对婚姻挤压社会背景,总结当前婚姻挤压下大龄未婚男性以及一般流动男性的研究进展,明确该人群的构成、特点以及生存现状,提出本书主体人群的分析依据;其次,针对本书核心概念即风险性行为进行研究综述,总结风险性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人群特征,提出本书风险性行为的分析依据;最后,总结社会系统论视角的含义、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提出本书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构建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分析框架。首先,进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大龄流动男性及其风险性行为的情境分析,讨论特殊环境下特定人群风险性行为的特征,提出风险性行为应用社会风险视角的理论需求;其次,根据理论需求,进行社会风险视角在本书中的适用性比较,确定社会系统论视角作为本书的社会风险视角;根据该视角中社会风险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总结社会系统论视角的社会风险分析框架,并进行分析框架的扩展;最后,根据扩展后的社会风险分析框架,结合大龄流动男性及其风险性行为的特殊性,进行具体操作化,提出本书中的农村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分析框架并提出验证思路。

第四章,进行分析数据的工具设计与现场采集工作。调查工具使用问卷,借鉴已有的性研究问卷和相应量表,结合本书社会背景和目标人群开发量表并设计问卷;调查过程中借助笔记本电脑平台,将问卷电子化,便于个人单独答题,有助于个人隐私保护。回收数据后进行数据整理,保证数据质量,提供本书分析的基础。本章还将介绍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以及关键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第五章,对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的风险性行为进行类型分析,进行社会风险识别。首先,对商业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和纳入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两类风险性行为的客观现状与影响因素差异;其次,根据两类风险性行为的客观现状与影响因素,结合两类风险性行为潜在的HIV/AIDS大范围感染和传播后果,构建风险性行为社会风险后果的指标体系,参照经典的风险后果计算公式,计算两类风险性行为的社会风险后果程度,判断哪类风险性行为属于社会风险。

第六章,进行风险性行为相关的风险认知研究,具体内容为探讨HIV/AIDS知识水平。首先,进行人群的HIV/AIDS知识水平描述分析,明确流动人口对HIV/AIDS的基本认知情况;其次,将大龄未婚男性与一般流动男性进行对比分析,纳入社会情境因素进行HIV/AIDS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比,明确婚姻挤压下特殊人群HIV/AIDS风险认知与普通人群的差异;最后,根据是否参与风险性行为将农村大龄流动男性分为两组,比较不同风险参与者HIV/AIDS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差异。

第七章,根据被识别为社会风险的风险性行为,进行“过去—未来”时间属性分析,明确风险性行为的过去经历和未来倾向。首先,围绕风险性行为过去经历,描述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第一次参与风险性行为的年龄,总结风险性行为参与的年龄特征,进而纳入社会情境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判断风险性行为过去经历的影响因素;其次,描述未来风险性行为的可能性,总结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的风险性行为参与动机,同样纳入社会情境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判断风险性行为未来倾向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总结结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大龄流动男性风险性行为防范措施,包括风险防范与治理的框架设计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与HIV/AIDS预防相关的公共卫生、公共健康以及社会安全策略讨论;本章还总结提炼出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同时列出本书存在的局限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