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明代心学主脉的陈白沙、湛若水及王阳明有前后呼应、一以贯之的成圣之学。由宋代程朱理学转折至明代心学的历程观之,贯穿其间,一脉相通处是由道问学而尊德性。由白沙的转智心为仁心,至湛若水的摄知归仁,回到孔子“仁”且“智”的圣人之学,阳明的“致良知”也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王阳明:《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中卷,首条。最后提出“一体之仁”的人我一体,物我一体的人文精神、价值信仰,教人善尽对人类和万物的道德责任。他明确地说:“圣人之心,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象山文集序》, 《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45页。当代在现代化的潮流中,理论理性及工具理性蓬勃发展,人类获得科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在公共建设及物质富裕的享受上可谓有空前的普及性。不可讳言,现代化的文化偏执、知识性的理性主体及消费享受至上的情欲主体,偏忽阳明所谓“天植灵根”的灵根自植的精神生活。在两种生命价值及生命情调的相背离下,现代人的精神虚无化,造成许多生命失根的种种精神病患。如何寻觅得现代人失去的灵魂,由孟子到明代心学向内心深刻自我觉察感悟的心学是治疗人性异化,还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及安身立命之最具时代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曾春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