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白沙、甘泉之观法

静坐并非无所事事的枯坐,而是要在选择特定时段、地点及调整身姿、呼吸的基础上,开展一种特殊的观想活动,包括观之对象(或目标)、方法、结果等因素,此即观法。静坐类型不同,观法亦异。白沙有悟道静坐、观天地生物气象静坐与愈疾养生静坐三种静坐类型王光松:《陈白沙的“坐法”、“观法”与儒家静坐传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37页。,甘泉有悟道静坐、观天地生物气象静坐与收敛身心静坐三类,二者相合者有二,由于甘泉的观天地生物气象静坐不典型——不注重坐的形式,因此,本文仅就悟道静坐来考察二人的观法。

(一)心体呈露之观法

白沙悟道静坐观法有二,一是《复赵提学佥宪》第一书与《与林缉熙》第十五书提及的心体呈露观法,一是《夜坐(二首)》诗中的先天之气观法,甘泉亦有与此相应的两类观法。根据陈来教授的区分,前者是一种关乎纯粹意识的内向神秘体验,后者是一种万物浑然一体的外向神秘体验陈来:《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 《宋明儒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102页。

在白沙心体呈露观法中,观之对象或目标为心体,方法为坐忘,结果为“亦不着一物,亦不舍一物,无有内外,无有大小,无有隐显,无有精粗”的“自得”境界。《陈献章集》附录四《与林缉熙》第十五书,孙通海点校,第975页。甘泉有诗云“衰翁正兀坐,观我不见身”(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17《小朱明洞榻上作示诸生》,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078页。,所谓“观我”即“观心”。心是甘泉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有不同的向度和多种称谓(如心体、本心、本体、此心、初心、端倪、中正、天理等),甘泉师徒讨论白沙“静中养出端倪”工夫论话头时,常以“生生之几”或“生意”指称心,如葛涧问起这一话头时,甘泉答曰:“斯言也,其为始学者发与!人心之溺久矣,不于澄静以观其生生之几,将茫然于何用力乎?”(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6《雍语》,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60页。又曰:“此个善根与生俱生,何尝泯灭?如草木至冬枯落,至春其生意萌动如旧,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5,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247页。又曰:“石翁养出端倪之说,正孟子扩充四端之意,必先体认得这端倪,乃可就上加涵养之功,否则养个甚物?此便是头脑处。”(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74《新泉问辨续录》,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697页。在甘泉这里,观心即观心之生生之几,即“识取吾心这一点生意在”(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6《答问》,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269页。。作为涵养前提与基础的心之生意,具有生机义与道德义,与纯粹意识尚似有别。甘泉以体认端倪为涵养基础的观点,与白沙初学应知立心《陈献章集》卷2《复赵提学佥宪》第一书,孙通海点校,第144~145页。之意一脉相承。

关于观心的方法,门人刘廷绎曰:“昔独冈书院示下教旨,有曰:‘默坐澄心上体认。’既而家居,用静坐功夫,每坐,觉思虑起即截去,如此久之,果见心之本体隐然 [呈露],有平 [旦] [清明气象]。”(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7《答问》,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286页。“觉思虑起即截去”与白沙“诗、文章、末习、著述等路头,一齐塞断,一齐扫去,勿令半点芥蒂于我胸中”《陈献章集》附录《陈献章诗文续补遗》第十五书,孙通海点校,第975页。,以及司马承祯“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转引自萧登福《试论导引与存思并重的道教静坐法门》,杨儒宾、马渊昌也、艾皓德编《东亚的静坐传统》,前揭书,第349页。的方法是一致的,此即坐忘法。陈元白归省辞别,甘泉以“孤舟书剑趋庭日,记得斋居此坐忘”(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50《送陈元白归省三首》,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471页。相叮嘱,可见,甘泉确曾以坐忘为教法。甘泉指出,体认心体“须要得其门,所谓门者,勿忘、勿助之间便是中门也”(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67《新泉问辨录》,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617页。,又云“心体无为,修之在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8《答问》,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243页。。作为一种通过剥落意识内容而使心体呈露的方法,坐忘同勿助、不著丝毫人力的要求无疑是有抵触的,因此,甘泉后来又讲“坐忘不忘之间,中思直到天然”1(明)湛若水撰《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7《再拈六言代简蒋道林未尽之意三首》,前揭书,第192页。,试图通过用“不忘”限定“坐忘”以消解其偏蔽。

甘泉与张诩评论白沙村古氏妇静坐时曾谈道:“心斋是矣,若说坐忘,便不是颜子。”(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9《湛子约言》,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325页。心斋、坐忘俱出自庄子,前者是一种正的方法,主张通过“听之以气”而“虚心道集”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内篇《人间世第六》, 《诸子集成》第4册,上海书店,1994,第67~68页。;后者是一种负的方法,主张通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而“同于大通”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内篇《大宗师第四》, 《诸子集成》第4册,第128页。。甘泉对心斋的肯定很可能是因为,“听之以气”的修行方法同他重气的修行方法很接近;他对坐忘的批评或否定则是因为,坐忘不合勿忘勿助,其对身体与知识的否定性态度同甘泉的身体观、知识观亦不相容。

(二)气之观法

白沙《夜坐(二首)》诗云:“半属虚空半属身,絪缊一气似初春。仙家亦有调元手,屈子宁非具眼人?莫遣尘埃封面目,试看金石贯精神。些儿欲问天根处,亥子中间得最真。” “不着丝毫也可怜,何须息息数周天。禅家更说除生灭,黄老惟知养自然。昔与蜉蝣同幻化,祇应龟鹤羡长年。吾儒自有中和在,谁会求之未发前?”《陈献章集》卷5《夜坐(二首)》,孙通海点校,第422~423页。第一首诗讲的是白沙中夜(亥子中间)静坐时的体验与气机感受。在第二首诗中,白沙强调其夜坐观法既非内丹派的周天功法,亦非禅宗除灭生死之观法以及黄老派的养生功法,而是儒家“观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的观法。在北宋以来的儒家工夫论史上,始于二程的“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工夫论传统,始于邵雍的《复卦》工夫论是另一重要传统,二者在《夜坐(二首)》中的出现,意味着它们在白沙这里实现了合流。按照邵雍《复卦》工夫论的逻辑,“些儿欲问天根处,亥子中间得最真”是指,在先天之气最易兴起的亥子之际,去唤起它。参见杨儒宾《一阳来复—— 〈易经·复卦〉与理学家对先天气的追求》,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第156~157页。所谓“真”指真息,也即杨儒宾所言先天之气,白沙也称此为元气。白沙认为:“元气之在天地,犹其在人之身,盛则耳目聪明,四体常春。其在天地,则庶物咸亨,太和缊。”《陈献章集》卷1《祭先师康斋墓文》,孙通海点校,第107页。元气贯通天地与人,人禀受而生,所禀即真息。笔者以为,在白沙这里,亥子之际作为“一阳初动处”,既是人体内元气最易兴起的时刻,也是天地元气兴起的时刻,所谓“半属虚空半属身”,讲的当是体内元气与天地元气在亥子之际贯通合流的体验,此即与天地万物一体。

在宋明儒学的话语系统中,已发为情,未发为性。白沙认为“天地间一气而已”《陈献章集》卷1《云潭记》,孙通海点校,第41页。,人物皆秉气而生,其性亦由气而来,如此,观未发气象就被转换成了观体内元气或真息。真息存于体内何处?如何观法?白沙未有明言。杨儒宾认为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假外在呼吸或营卫之气,而纯是由腹部发出的真息杨儒宾:《一阳来复—— 〈易经·复卦〉与理学家对先天气的追求》,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第137页。,据此,白沙的夜坐观法应该是,先通过调息让呼吸均匀、澄心静虑,然后将意念转移到腹部,而留意于腹部生发的真息与外界元气的沟通、混一上。

甘泉工夫论也非常重视气,他认为:“天地与人同一气,气之精灵中正处即心,故天地无心,人即其心。”(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12《泗州两学讲章》,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29页。像白沙一样,甘泉也以气为天地人的共同处与贯通处,其以气释心尤值得注意,如再考虑到他“心具生理,故谓之性”(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9《湛子约言》,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341页。、“未发之谓性,中也”(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4《二业合一训》,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40页。的言论,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其“气—心—性”一贯的观念结构中,未发之中之观被理解为对性、对心之生理的观,最终落实为气之观。气充塞宇宙,无所不在,当于何处观?甘泉云:“人与天地同一气,人之一呼一吸与天地之气相通为一气,便见是天地人合一处。”(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32《四勿总箴序》,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303页。人由呼吸(息)而与天地之气相通,呼吸遂成为观天地人合一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观息?甘泉75岁致仕归乡途中所作《息存箴》云:

 

匪鼻端之白,匪周天之息,息与天通,与天无极,而存之乎呼吸。一息之呼,吾气通天,与天同舒,草木蕃敷。一息之息,天气通吾,与吾同翕,龙蛇藏蛰。靡吾靡天,通为一体,形分气牿,皮肤汝尔。一息一念,一念一天,是谓息存,与天浑然,是谓息至。自息至刻,至时至日,日至月至,三月不违,过此非我,天行无为。(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85《归去纪行录》,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860页。

 

息存是甘泉晚年极为重视的工夫法门,他不但以“息存”题名书院堂室、亭台及其住所,且刊刻《息存箴》,认为它“最切于操存之功”(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8《复王端溪大宗伯》,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935页。。从工夫操作的角度看,息存以息(即呼吸)为下手处,操作关键在于对息的“念”或“觉”,也即对人呼吸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之理的醒悟与体认。甘泉指出:“人之气即天地之气,只隔一层皮肤耳,便生尔汝之私,即与天地不相似。”(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31《心性书或问》,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448页。成圣就是要突破此皮肤之隔而与天地相似、相通,“觉”在此是突破的关键,“弗觉则无息而或存,觉则一息一存,一呼一吸,一出一入,通天地以为息,浑然与万物同体矣”(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29《息存堂箴》,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322页。。门人景星在此方面力行有得,曰:“宇宙内一气也,气一则理一,理一则心一,心一则一呼一吸皆与天地万物流通。其有不能流通者,皆自私之心间之耳。予尝于静中验夜气之说,心体澄然,气与心一,心与理一,湛然浑然。始知塞乎天地之间皆吾气也。”(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集》卷31《心性图说》,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1431页。“静中验夜气之说”即中夜静坐,甘泉亦云:“忘助一去合自然,亥子之际是天根;中夜一气如初春,安得此道还浑沦?”(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85《杭城别沉汝渊行》,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857页。“中夜一气”即景星所言夜气,“天根”提示了邵雍的《复卦》工夫论甘泉了解邵雍天根说,《元旦甲午》云:“大道有无终始在,欲从康节觅天根。”诗下小注曰:“邵子为天根月窟之论,是阴阳有所终始矣。”(明)湛若水撰《泉翁大全集》卷52,钟彩钧主持整理标点本,第495页。。可见,甘泉该诗体现了夜气说与《复卦》工夫论的融合。杨儒宾教授指出,在夜气与《复卦》的关系上,程颐模糊地拉上了一条隐微的线,至真德秀时,二者与心性修行的关系已经挂钩得很紧了(杨儒宾:《一阳来复—— 〈易经·复卦〉与理学家对先天气的追求》,杨儒宾、祝平次编《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第141~144页),很明显,甘泉继承了这一传统。夜气具有先天性、道德性与生机性等特征,甘泉在此强调要在夜气萌发、本心显露时开展存息工夫,侧重的是息存的时点问题。白沙气观从观体内元气始,然后观体内元气与天地元气的合流,一以元气为对象。甘泉气观以息为对象,作为内外沟通的通道,呼吸之气向外与天地之气相通,向内与夜气相连。二人的气观对象虽有元气与息之异,但在由气达到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