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学与心理建设
- 黄明同 戢斗勇 宁新昌 冯胜平
- 2987字
- 2020-08-29 06:09:47
二
“随处体认天理”是甘泉心学的核心命题。“随处体认天理”表明甘泉心学思想体系属于心学思想体系,“圣人之学,心学也。如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随处体认天理”也表明甘泉心学的为学方法属于心学的方法。“吾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甘泉心学“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体系和为学方法都是对白沙心学提出的“心学法门”的继承和发展。陈白沙说:“为学当求诸心必得。所谓虚明静一者为之主,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学法门也。”白沙心学提出了“心学法门”的概念,“心学法门”包括了思想体系和为学方法两个方面。“虚明静一者为之主”表明白沙心学是以“心”为主体的心学思想体系,白沙心学不是以理为主体,也不是以气为主体。白沙心学的为学方法是“求诸心”与“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的内外合一的方法。它不是程朱理学的“徇外”的“格物穷理”的方法,也不是陆九渊的“自欺”的“发明本心”的方法。
白沙心学是以“心”为主体的心学思想体系。“心”在白沙心学中首先是主体的心,它具有主宰的意义。心的主宰意义表现在心与身、心与事、心与理等关系中。在心与身的关系中,“心寓于形而为主”。心存在于身中而主宰人的身体,人的精神存在于人的形体之中而主宰人的形体。在心与事的关系中,“事物虽多,莫非在我”。天下事物种类繁多,都不离我(心)而存在,都因心而具有意义和价值。在心与理的关系中,“君子一心,万理完具”。心具万理而主导万理成为理的主宰。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中的“心”不仅是主体之心,也是道德之心,是人具有的道德本心。“仁,人心也。充是心也,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保妻子。”心是仁德之心,扩充人的仁德之心能保护天下百姓,不扩充人的仁德之心,连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在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中,心不仅是主体心,心还是本体心。心不仅存在于身、事、理之中,心也超越于身、事、理之上。“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心超越人的形体、超越天地万物而成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古人今人无不同也。……同其心不同其迹可也,同其归不同其入可也。入者,门也;归者,其本也。”心超越天地万物而与天地万物合一,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合一。“(心)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此理包罗上下,贯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白沙心学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思想体现了白沙心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特色,并为甘泉心学直接继承和发展。湛甘泉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如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甘泉心学的“万事万物莫非心”是白沙心学“事物虽多,莫非在我”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与白沙心学一样,心在甘泉心学中是主体之心,心具有主宰的含义,它对人的形体、对天地万事万物及天地万事万物之理具有主宰作用。心对于身、对于人的形体具有主宰作用。“今夫人之一身,主之惟心思。”“心思”表明心是具有认知思维作用的心。首先,在心与身的关系中,心主宰身,心主导身体的各种活动。“夫天地之生人,与是心,所以御是形也,非以御于形也。”天地之气,构成人的形体,产生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驾驭、统率人的形体,不是人的形体驾驭、统率人的精神。其次,在心与事的关系中,湛甘泉认为心对事、心对天地万物具有主宰、主导作用。“如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万事万物,莫非心也。”一方面表明万事万物不离心而存在,心与万事万物构成相即不离的关系。另一方面表明心对万事万物具有主宰、主导的作用,万事万物因心的主导、主宰才有意义和价值,离开心的主宰、主导作用,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心对万事万物的主宰、主导作用表现为有实心,则有实事。“甘泉子曰:‘何事而非心也?故有是实心,则有是实事。有其心而无其事者,吾未之闻也;无其心而有其事者,亦未之闻也。'”心对万事万物的主宰、主导作用,构成了心与事的相即不离的合一关系。“心包乎事物之外,事物行乎心之中,内外合矣。”在心与理的关系中,湛甘泉认为理内在于心,心主宰、主导理。“盖物我一体,理无内外,万物皆备于我之说尽之矣。然谓之在物为理则不可,此理毕竟在心,通贯乎万事万物。”湛甘泉认为,理在心中,理不在万物之中。理在万物是程朱理学的思想。程朱理学认为理在于物,通过即物穷理的工夫启发人心中固有的天理。湛甘泉强调理在心中,理为人人所具有。“天理二字,人人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 ‘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者,同有此耳。故途之人之心即是禹之心,禹之心即尧舜之心。总是一心,更无二心。初学之于圣人同此心,同此一个天理,虽欲强无之又不得。”理是心中之理,虽欲使理不在心中这是不可能的。理虽是心中之理,但当心与外物接触时,心中之理就会表现出来。“盖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也。”“心得中正,则天理也”既体现了心与理的关系,理内在于心中,也体现了天理的内涵,天理就是心中的中正之体,即心中的道德理性。心不仅是具体主宰意义的主体之心,而且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本心。“仁,人心也,天理也。”人心就是仁德之心,它也是天理。无论是仁德之心,还是天理,都是人的本心。仁德之心的本心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夫心也者,天德也,……夫仁义礼智,天德也,扩之至于足以保四海,王道备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人的本心的展开,它向外转化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仁义礼智的道德本心是超越宇宙时空而存在的,它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之心。“故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来之宙,同一天地,同一气也,同一心也。是故尧舜之心,即禹、汤、文、武之心;禹、汤、文、武之心,即孔孟之心;孔孟之心,即周、程之心;周、程之心,即白沙先生之心;白沙先生之心,即侍御吴君之心。初无二心,初无二道,在觉而存之者耳矣。”天地之间同此一心,从尧舜之心到白沙先生之心是同一个心。这个同一之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之心。作为宇宙本体的大心,它既超越宇宙万物之上,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甘泉心学所提出的超越天地万物之外又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本体之心,是无内无外的内外合一之心。甘泉心学关于心的主体意义以及关于心与形、心与事、心与理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的论述,与白沙心学关于心的主体意义以及关于心与形、心与事、心与理的主宰与被主宰关系的论述如出一辙。特别甘泉心学“心无内外”思想不仅是白沙心学的“心无内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体现了岭南心学的“心无内外”的内外合一的学术特色和学派特征,从而与程朱理学“偏于外”和陆王心学“偏于内”的内外割裂之学相区别。甘泉心学认为,不论是程朱理学“偏于外”还是陆王心学“偏于内”都是“支离之学”。“夫所谓支离者,二之之谓也。非徒逐外而忘内,谓之支离也;是内而非外者,亦谓之支离也,过犹不及耳,必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一以贯之,斯可以免也夫!”从白沙心学到甘泉心学纠正了程朱理学“偏于外”、陆王心学“偏于内”的支离之学的弊端,实现了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内外合一,从而圆满地解决了体与用、内与外、心与理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岭南心学内与外合一、心与理合一的本质特征和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