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韵味·大连方言(品读大连·第二季)
- 董晓奎 李皓
- 1819字
- 2020-06-25 11:22:46
咔刺
在大连方言中,“咔嚓”往往被读成“咔刺”(“刺”在这里发轻声),如“只听咔刺(咔嚓)一声,树枝被风吹折了”。但就如“干净”一词所具有的大连地方特色一样,“咔刺”也另有深意。在大连方言中,“咔刺”被更多地用来表示果敢决断,敢于在复杂艰险的形势下拍板定夺。魏巍《东方》第一部里有一句:“在一些小事情上,她是那么绵软,可是在大事情上,她却能做出果断的决定。”将“果断”换成“咔刺”一词,与“绵软”相对,表达效果更加生动。
“咔刺”又有爽朗、痛快的意思,如“张三够哥们儿,找他办事,能办不能办,真咔刺。”
旧时商行拍卖货物采用竞争买卖的方式,当双方讨价还价至适当价位时,由商行工作人员拍打木板表示成交。“拍板”由此引申为主事的人作出某种决定。一个领导对重大问题的拍板定夺,既要赢得上级的肯定,又要获取群众的赞许,那是需要一定水平的。影视剧中经常闪现领导“拍板”的镜头:在严肃紧张的会议室里,众目睽睽之下,一领导稍作沉思大手一拍,浑厚有力地说了一句:就这样干!如果给拍板的这一瞬间配上音效,就是咱大连话——“咔刺”。
大连人性格直,脾气大,说话办事要的就是一个如树枝折断般的“咔刺”的效果。大连人最无法忍受的是“研究研究再说”、“不着急,等等看”,这些都是磨叽行为,是低效行为,含有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徘徊观望等心态。大连男人走路带霹雳,做事很咔刺,从胸腔里呼出的气都是滚烫的。咔刺多用来形容男性,形容女性果断做派的大连话是“飒棱”。做事很咔刺的男人具有大将风度,他们大多白手起家,声誉和名望都很高,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大局,高瞻远瞩,处事冷静果断,具有化险为夷、扭亏为赢的实力。做事很咔刺的男人既有血性风骨,又有仁厚之心。
一个大连小伙儿爱上了一个南方姑娘,这场马拉松式的恋爱花费了小伙子不少时间和金钱。正盼着这份感情瓜熟蒂落结成婚姻硕果,可姑娘家移情别恋提出了分手。大连小伙儿很“咔刺”,没有纠缠,没有摆账本,没有藕断丝连,表现出了一个大连男孩的高傲与大度。
一个大连姑娘爱上了一个南方小伙儿,南方小伙儿长得短小精悍,说话绵软。姑娘将他带回家后,被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一顿恶评,“长得缺斤短两的,哪配得上咱家英子一米七五的大个儿,这样的男人领出去多掉价儿啊?”“说话像个娘们儿,将来能支家立摊吗?”这时候英子的闺蜜开始话外音了:“这位南方哥做生意很咔刺,几千万的摊子呢!看男人不能光看外表,而要看质地。”这一大家子人顿时噤声不语。有人开始打圆场:“听说这南北结合生出的孩子,聪明得很,考清华北大都没问题……”“咔刺”绝非那一声凭空而来的滚雷,“咔刺”仰仗的是个人智慧与实战型阅历,没有这两种底气构成的个人实力,是咔刺不起来的。即使咔刺了,也只是响了一声动静罢了,并没有唤来一场解旱雨水。那声“咔刺”是制造现场效果的噱头,没有创造出一番新天地来。仅有咔刺的气场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咔刺出来的效益。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咔刺”可以理解为意志的果断性。《数理情感学》认为,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做出行为决策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效能性。效能性越高,人对行为方案的编制速度、决策速度和激发速度就越快,就越能在紧急状态下迅速作出有效的行为反应。如果意志的效能性过小,就会表现出拖拖拉拉、黏黏糊糊、优柔寡断等各种精神“绵软”。
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面临诸多抉择。在抉择时刻,绝不能优柔寡断,该咔刺时要咔刺起来。“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是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一个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少出错,却也失去了更多的成功机遇。精神上的“绵软”绝不可取,优柔寡断、裹足不前是逃避困难,意志薄弱的表现。
但有时候,人的意志效能性也可能会有点过火,表现出来的“咔刺”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无审时度势的思量与权衡,而是一种懒于思考、滥下结论的草率和鲁莽,甚至可能是一种充满暴戾之气的霸权手段,排斥他人建议,主观武断,不自知,并且感觉良好。所以,咔刺虽是一种性格优势,却也需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易脆易折,缺乏韧性,甚至变异为鲁莽武断。
怎样培养自己咔刺的作风,职场专家给出了9条建议:做更少的决定;确定所有决定的唯一决策者;直觉作出决定;制定决策的原则;找出关键要素;将大多数决定当成不重要的,因为它们的确不重要;练习对不重要的琐事作出迅速的决定;对复杂决定运用你的潜意识;对重要决定设一个最后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