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 2466字
- 2024-11-02 05:05:59
三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许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后来消失了,有些少数民族则长期生息在中国的历史疆域之内。今天中国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所以《尚书正义》说:“华夏谓中国也。”本义指华夏居天下之中的“中国”一词在传统文献中也有多重指称,或指国家政治中心京师,或指中原地区,或指中原王朝。但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含义有很大变化。到了清初,“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专称已具有主权国家的含义。辛亥革命后,“中国”就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正式的国家名称。
春秋时期,华夏族所分布的地区,史称诸夏、华夏,也称“中国”。在华夏族的周围,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民族。尽管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别,民族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但随着民族接触的增多和加深,以及华夏文明的扩散,也开始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西北的秦国和北方的三晋地区,南方的楚国和吴越,表现尤其明显。
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加速,统一被提上历史日程。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大一统观念开始对民族关系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王制》,提到“中国、蛮、夷、戎、狄”语言和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但作者主张“修其教不移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就是在政教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保持各民族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这种多元一体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观念,对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民族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先秦以来的民族融合在统一的国家地域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也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的需要而日益频繁。东至辽东以远,西至西域,南至交趾,北至居延泽以北、大漠南缘,秦汉王朝都曾实施过直接统治。共同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又促进了汉民族的发展壮大,很多少数民族是在这个时期融入汉民族共同体的。在秦汉的政治舞台上,就活跃着许多少数民族出身的人物。统一的多民族的秦汉王朝创造了彪炳世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历代中原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或采取设立行政机构的方式进行直接统治,或采取羁縻、和亲政策,让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对中原王朝纳贡称臣。也有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呈现出时战时和的状态。有的少数民族政权甚至最终击败中原王朝,入主中原,建立新的王朝,北魏、元朝、清朝都是实例。但不论何种情况,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华”一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在近四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匈奴、羯、氐、鲜卑、羌所谓“五胡”,以及乌桓、柔然、高车、蛮、俚、僚等周边许多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都呈现出比较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民族矛盾几度比较紧张的同时,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以汉化为表现形式的封建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华文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而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隋唐文化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民族已经难觅踪影,而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mòhé)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的统一使中国的版图更为扩大,西藏、台湾都在这个时期归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东北、漠北等民族地区与边疆也有了更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新创立的行省制度下,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再次呈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盛大局面。尽管元朝统治阶级实施民族不平等政策,但“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客观现实,迫使元朝统治者不得不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汲取中原先进文明,注重吸收汉族士大夫参与国家决策。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是中华民族获得空前发展和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入关之初,清统治者曾一度实行比较激烈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但在汉族人民的坚决反抗下,这种政策最终得到调整。康雍乾时期,清朝政府通过军事和政治措施,完成了统一大业。清朝的疆域东起台湾、库页岛,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北及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综合国力曾位居当时世界前列。统一国家内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不可分割,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清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至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清末,梁启超首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纵观历史,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其发展历程迂回曲折,有分裂,有倒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更是饱受列强欺凌;但在艰难困苦面前,中华民族始终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次次站在人类文明辉煌的高峰。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