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

第四节
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

一 东晋建立与北伐西征

早在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时,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就开始经营江东地区。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西晋宗室旁支。他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请王导做安东司马。永嘉元年(307),在王导的策划下,司马睿移镇建邺。建兴四年(316),西晋愍帝在长安被前赵刘曜所俘,次年司马睿便在建康(建兴元年由建邺改名)即晋王位,年号建武,设百官,立宗庙社稷,形成新朝廷的规模。318年,晋愍帝被杀,司马睿遂即皇帝位(317—322年在位,是为晋元帝),建元大兴,以建康为国都,史称东晋(317—420)。

东晋打出恢复中原的旗号,前后举行过多次北伐及西征。首举大旗的是北伐名将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祖逖。祖逖在中原大乱时率领宗族南迁,到达今江苏镇江。他素怀恢复中原大志,闻鸡起舞,苦练武功,砥砺意志,是南迁士族中主张北伐最坚决的人。在祖逖要求下,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让他率军北伐。渡江北伐时,祖逖于中流击楫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军一直打到河南,收复大片土地。然而东晋朝廷并没有给祖逖实质性的支持,不供给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还派人监督他,进行掣肘。晋元帝大兴四年(321)祖逖忧患成疾去世,北伐也告终止。

东晋率军北伐次数最多的统帅是桓温。晋穆帝永和元年(345),桓温出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他是个既具有雄才又怀政治野心的人,想利用手中的军权建立大功,提高威望与地位。永和二年,桓温率军出征,先西行灭掉成都的成汉政权,威望大升。永和十年,桓温率军进攻关中,一直打到长安附近的灞上。但由于军粮供应不上,前秦苻健又采取坚壁清野措施,桓温只得退军。永和十二年,桓温再次从江陵北伐,击败羌族首领姚襄,收复洛阳。为削弱桓氏家族日益扩大的权势,东晋朝廷委派谢万为豫州刺史。谢万缺少军事才能,在与前燕军事交锋中一败涂地,洛阳地区复为前燕所有。海西公太和四年(369),桓温乘前燕内乱,又一次出兵北伐,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由于前秦出兵帮助前燕,截断桓温军的粮道,桓温损兵折将,大败而还。

东晋最后两次北伐与一次西征,是刘裕指挥的。刘裕是北府兵孝武帝初年,谢玄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组建军队,士卒主要为南迁的北方流民,以英勇善战著称,因京口为“北府”,故称“北府兵”。重要的军事将领。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刘裕担任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东晋朝廷大权。义熙五年四月,刘裕出兵北伐南燕,次年攻下南燕都城广固,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把疆域扩展到青州地区。义熙八年,刘裕又派大将朱龄石攻入益州,消灭割据称王的谯纵。这两次征伐的胜利,进一步树立了刘裕的威望。为建立更大的功绩,义熙十二年,刘裕乘后秦内乱之机,北伐关中,并于次年占领洛阳,攻破潼关,直捣后秦国都长安,俘虏了后秦的皇帝姚泓,灭掉后秦。然而对刘裕来说,取代司马氏建立新王朝才是头等大事,所以灭掉后秦后,听说自己的心腹刘穆之病逝,害怕政局有变,便留下儿子刘义真镇守关中,自己匆匆赶回建康。不久,刘义真被赫连勃勃打败,只身逃回,关中地区得而复失。

 

二 士族内争与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一代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宋书》卷42《刘穆之王弘传》。、皇权受控于门阀政治的历史时期。

东晋士族的内部构成纷繁多样。首先是南北之别泾渭分明。南方土著士族又称吴姓士族,著称于世的有吴县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会稽谢氏、贺氏,吴兴沈氏,义兴周氏等。自北方南迁的移民士族又称侨姓士族,权势显赫的有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他们大多数是在两晋之际渡江南来的。在东晋的权力格局中,北方士族居于主导地位,但并非所有北方士族都能官居高位,其中又因渡江早晚及其他因素而区分高下。“江左定士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新唐书》卷199《儒学·柳冲传》。该传说,“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之制”,郡姓有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之分。右姓士族即门阀士族,属于郡姓中的高门,地位高于次门,与寒门之间更是天悬地隔。

东晋偏安江左,阻挡了胡人铁骑南下,但以士族为主体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并经常爆发冲突,多次以兵戈相向,内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东晋最高统治者司马睿虽然出身西晋宗室,却并非嫡系皇亲,本人才干又不出众,缺乏开国之君应有的威望和号召力。他初到江东,当地士民反应十分冷漠,后经王导巧作安排造势,笼络南方士族,才赢得南北士族共同拥戴,登基称帝。南北士族的首次政治合作顺利实现,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却在明滋暗长。“时中国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驭吴人,吴人颇怨。”日积月累的怨恨激起南方士族周勰以讨王导、刁协为名起兵反晋,“豪侠乐乱者翕然附之”《晋书》卷58《周处传附周勰传》。

东晋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既存在于中央当权集团的内部,又突出表现为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当权集团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尤其是所谓“荆扬之争”(即荆州方镇势力与京都中枢执政势力之争)。东晋时期,首开门阀家族掌权政局的是“王与马,共天下”,尔后是“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晋书》卷77《殷浩传》。。东晋朝政大权长期掌握在王、庾、桓、谢等大家族手里,形成这几大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庾亮、桓温、谢安等既轮流主政,又彼此牵制,共同维护司马氏的君主地位,任何一家不得取而代之。手握重兵、坐镇一方的地方实力派则要求重新分配政治权益,企图入主京都,或居外镇“执朝廷之权”。率先发难的是荆州刺史王敦,率军顺江而下,剑指建康朝廷。此后又有苏峻和祖约、王恭与殷仲堪、桓玄等起兵反叛。虽然这一次次的叛乱最终都被平定,但东晋朝廷也因内耗而元气大伤,末年中央政令所行“唯三吴(指吴、吴兴、会稽三郡)而已”。当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倒行逆施,又激起孙恩、卢循在“东土诸郡”发动五斗米道徒众大起义,前后持续12年,不仅几乎推翻了东晋王朝,还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东晋实行门阀政治,从形式上看,门阀士族与司马氏“共天下”,但实际上,不仅“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宋书》卷1《武帝纪》。,许多地方重镇也由门阀士族掌控。东晋门阀士族垄断军政大权,显然处于政治轴心地位,而皇权则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也就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有的君主(如元帝、明帝、孝武帝)试图改变这种权力失衡状况,振兴皇权,却收效不大。正如襄阳流人首领韦华对后秦主姚兴所说:“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卷117《姚兴载记》。不过,由门阀家族主政的门阀政治也仅能得意于东晋一代。刘裕代晋自立为帝,表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回归皇权政治,而且标志着次等士族和寒人出身的武将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 南朝政权的嬗代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早年以“躬耕”、“樵渔”为生,家境贫寒。后加入北府兵,在镇压孙恩、卢循起义中战功卓著。后来又打败称帝的桓玄,把被赶下台的晋安帝迎回。此后接连北伐,连连取胜,威名大震。义熙十四年(418),刘裕废安帝而另立恭帝。元熙元年(419),刘裕受封为宋王,次年六月,接受晋恭帝的“禅让”即帝位,建元永初,国号宋(420—479),是为宋武帝(420—422年在位)。刘裕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终结者。他即位后打击豪强,镇压不听命的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实行“土断”“土断”是以居住地为准,将迁移当地的流民人口编为国家户籍,并取消对流民的赋役优惠政策。此为增加朝廷所掌控的劳动人口的措施,东晋、南朝多次实施,尤以刘裕“土断”最为著名。,限制豪强非法占有劳动人口;发布放免军户以及赦免奴婢的命令,使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增加。他对下属的不同意见采取宽容和接纳态度,生活上反对奢侈,是南朝以开明、节俭著称的皇帝。他去世以后,儿子宋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安定,民勤本业,余粮栖亩,史称“元嘉之治”。元嘉二十七年(450),刘宋和北魏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再加上刘宋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力骨肉相残,国力渐渐衰弱,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

宋孝武帝(刘骏,454—464年在位)以后,宗室内的骨肉相残愈演愈烈,为萧道成建立新王朝提供了机会。萧道成起初任中兵参军,宋明帝(刘彧,465—472年在位)时逐渐升为督南兖和南徐二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明帝死后又任右卫将军、领卫尉。后废帝时由于平定江州刺史刘休范的反叛,萧道成的地位和威望大增,成为掌握朝廷大权的“四贵”之一。479年,萧道成逼迫顺帝“禅位”,登上帝位,国号齐(479—502),年号建元,是为齐高帝(479—482年在位)。南齐是南朝宗室内斗最严重、历时最短的一个朝代,特别是齐武帝(萧赜,483—493年在位)死后,皇室内部的骨肉相残比刘宋有过之而无不及。萧氏宗族的族人萧衍乘机建立新的王朝。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与齐高帝萧道成是同族兄弟,萧衍与皇室同族,又以“洞达儒玄”出名,所以仕途顺利。在齐郁林王萧昭业时就出任宁朔将军,镇寿春。到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时,萧衍已经担任雍州刺史,镇襄阳。萧衍的哥哥萧懿被东昏侯所杀,萧衍以报仇为名出兵讨伐,另立萧宝融。502年,萧衍逼迫萧宝融“禅位”,取代南齐,建立梁朝(502—557),年号天监,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不仅在南朝,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皇位坐得长久的。他接受前朝皇室骨肉相残的教训,对宗室采取优待政策;大兴儒学,设立学校,实行土断,劝课农桑,制定律令,减轻赋税,使梁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南朝之鼎盛。以吉、嘉、军、宾、凶为内容的五礼制度在此时日渐成熟。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驳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的三省制已经成型,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祠部、度支、左官、都官、五兵六尚书实际上是后来尚书六部的渊源,强化了尚书省的执行职能。三省六部制作为一个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从旧的行政系统中脱胎出来。梁武帝改革九品中正制,以通经或诗赋取士,不问其出身是否“牛监、羊肆、寒品、后门”《梁书》卷1《武帝纪》。。梁武帝在历史上还以佞佛闻名,烟雨笼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很多是在他统治时期兴建的。

梁朝历四帝,于557年为陈霸先取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兴起与门阀士族衰败

东晋南朝政治斗争不断,改朝换代频繁,皇权与宗室及高门大族之间进行权力博弈,这为庶族寒人兴起提供了大好机遇。

为加强皇权,皇帝需要依靠所信赖的宠臣襄助。南朝时朝中掌机要、出征执兵权的宠臣绝大多数都是寒人。他们出身卑微,地位低下,一旦被皇帝委以重任,必定受宠若惊,对皇帝竭尽忠心,而不会威胁皇权。如丹阳人刘系宗,刘宋末任侍书,是典型的寒官。萧道成称帝时,刘系宗已官居龙骧将军。从齐高帝萧道成到明帝萧鸾(494—498年在位),经历五朝君主,刘系宗对政务烂熟于心,深受皇帝宠爱。齐明帝甚至说:那些学士不能治国,只知道读书,“一刘系宗足持如此辈五百人!”《南齐书》卷56《倖臣·刘系宗传》。

做皇帝控制地方的工具也是寒人跻身南朝政治的途径。最典型的就是典签制度。一般由寒人担任的典签本来是地方长官属下掌管机要文书的小吏。但是在南朝宋齐时期,典签们被赋予对担任州镇长官的诸王进行监控的权力。有些典签一年之内要回京城几次,向皇帝报告刺史、郡守等人的优劣表现,他们的言论往往决定着地方长官的命运,因此“威行州郡,权重藩君”《南史》卷77《恩倖·吕文显传》。

在改朝换代中大显身手,做皇帝的宠臣,充当皇帝控制地方的工具,这些都表明寒人在南朝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当时“士庶天隔”的等级界限尚未消除,寒人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之间呈现明显落差。于是有不少寒人用伪造谱系、窜改户籍或与家道中落的士族通婚联宗等手段假冒士族。南齐时多次“检籍”,目的之一即是清查“改注籍状,诈入仕流”的冒牌货。但当时吏治腐败,结果是“前检未穷,后巧复滋”《南齐书》卷46《陆慧晓附顾宪之传》。

与寒人逐渐兴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士族高门逐渐走下坡路。南朝的门阀士族虽然失去与皇帝“共天下”乃至驾驭皇权的地位,但文化优势和社会影响并没有丧失,仍支撑着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方面还保持着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然而在皇权政治下,面对寒人势力逐渐兴起的趋势,他们本能地感到自己优越的地位日益受到威胁,于是采取与寒人之间构筑深沟高垒的办法,把自身封闭在狭小圈子里。为了与寒门庶族隔绝,他们不仅自身不与寒门通婚及来往,对于违反者,还向政府告发,要求给予免官甚至禁锢终身的严厉处分。如沈约告发士族王源嫁女给“家给温足”、聘礼丰厚的庶族子弟满鸾,抨击其“讬姻结好,惟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南齐)沈约:《奏弹王源》,《昭明文选》卷40。

南朝门阀士族自我封闭,妄自尊大。“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政治特权地位和“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的腐朽生活方式,使他们既丧失经世治国的本领,居官不知行政之道;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治家不晓经营之法。“笔则才记姓名”同上。,向以诗书传家的高门著姓的后裔有的居然变成半文盲。这些纨绔子弟整日身穿香草熏过的华裳丽服,足登时髦的高齿屐,涂脂抹粉,搔头弄姿,出则乘车,入则要仆人扶持。既不会射箭,也不会骑马,以至有位官居建康令的琅邪王氏竟指马为虎。这样一群骨脆肤柔、弱不禁风的败家子、寄生虫,一旦遭遇社会动乱,只能束手待毙。

 

五 侯景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就是“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魏人,北魏末期随高欢起兵。北魏分裂以后,侯景被东魏高欢任命为河南道最高行政长官。高欢死后,侯景与高欢的儿子高澄矛盾不断加深,于是决定投奔东魏的对手西魏,但在那里也没有得到信任。侯景走投无路,最后决定投降南朝梁。梁武帝接受了侯景的请求,为牵制东魏,援助侯景,梁朝军和东魏军在彭城外的寒山堰展开大战,结果梁军全军覆没。东魏军回军进攻侯景,侯景战败,最后退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仍然被萧梁朝廷任命为豫州牧,镇守寿春。

侯景在寿春大肆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与此同时,东魏向梁朝伸出橄榄枝,提出只要梁朝不容侯景,就愿意与梁朝媾和,并放回寒山堰之战被俘的萧渊明和众多兵士。梁武帝答应与东魏媾和,侯景多次阻止无效,便于寿春起兵反叛。太清二年十月,侯景在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配合下攻进首都建康。太清三年三月,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攻守激战,皇城被侯景攻破,86岁高龄的梁武帝被软禁起来,两个月以后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梁简文帝,549—551年在位)。

从548年侯景起兵到552年侯景被杀,这场动乱持续四年之久,给南朝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侯景之乱沉重打击了士族高门。许多人体质羸弱,战乱中无力远逃,只能枯坐华堂,衣罗绮,怀金玉,交相枕藉,听天由命,等待死亡。也有一批士族逃到江陵依附荆州刺史萧绎,随着后来江陵被西魏攻破,这些人被掳入关中沦为仆隶。

侯景之乱导致梁朝的解体和最终灭亡。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围困在台城时,镇守一方的萧氏宗族的子弟们不是积极出兵援助京城,而是忙着争位称帝。梁武帝的第七子荆州刺史萧绎最终战胜其他兄弟,在江陵即位,是为梁元帝。不久萧绎的侄子雍州刺史萧詧(chá)带领西魏军队攻破江陵,杀死梁元帝,建立西魏的傀儡政权,史称后梁。

侯景之乱发生后,陈霸先(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在岭南地区起兵。陈霸先出身寒微,从乡里小吏起家,后在广州刺史萧映手下任中直兵参军。因屡立军功,被朝廷任为西江都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江陵被攻破后,北上讨伐侯景的陈霸先在建康拥立萧方智,是为敬帝。557年,陈霸先逼迫敬帝让位,自己称帝,国号陈(557—589),建元永定,梁朝灭亡。陈武帝陈霸先是南方少数民族酋帅和庶族豪强的政治代表,他的建国称帝,标志着庶族豪强已跃居为南朝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陈朝历五帝而亡于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