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大全(超值白金版)
- 静荺
- 7222字
- 2020-06-25 04:55:03
第二节 日常运动养生禁忌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运动养生禁忌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善养生者应注意常劳作,常运动,但不能过度,要清淡饮食,不过度追求肥腴佳肴,还要戒喜怒无常,慎走马田猎,少男女之欲。
·忌健身失血
古代人们认为血液里含有生命的灵魂。人受之于父母所生成的“血气”,是与一个人的精灵魂魄密切相关的。“惜血固气”的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反之,若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则认为是“失了血”, “血气不好”,会招致疾患。
·忌强力举重及久坐湿地
传统医学及养生学指出:勉强用力举重、负重及长久坐卧于潮湿之处将损伤肾脏,当忌之;否则肾伤而少精,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不利,茎内疼痛,阴囊生疮,小腹疼痛。故巢元方在《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中告诫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
·忌人体劳作过度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也是古今养生家倡导的养生保健规律。如南北朝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人们又强调:“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不可过耳。”无论劳力、劳心,都要掌握一定的限度,不能过于疲劳,因为超过身体忍受程度的劳动必然损害身心健康。对此,东汉末名医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强调:“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就是说,超过自己体力许可的劳动,会损伤身体,“积劳成疾”就是指这种情况。劳作过度,轻者损伤筋骨精神;重者损伤内脏,导致年少者发育不良,青壮年加速衰老、加疾短寿。
·忌“十二多”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养生者应践行十二少、切忌十二多。应“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这种养生主张,对一般人的养生有益,尤其对于慢性病的患者,在疗养期中,更是大有裨益的。
·忌剧烈运动后马上静止休息
在从事大量的剧烈运动后,不应马上静止休息,否则必将损害健康甚至导致危险。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增多,而由于运动时有节律的肌肉收缩,又促使血液很快流回心脏,一旦在剧烈运动后静止不动,肌肉收缩停止,血液便无法流回心脏而积存于肌肉,以致心脏血液暂时性减少而造成血压降低,同时脑部血液也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从而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等症状,严重时导致休克。
知识链接
中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练功养生禁忌
练气功夫,俗称“练功”,是中国人的传统养生之道。既可以用以治疗疾病,又可以用来保健强身。但练功一定要严格遵守禁忌事项,配合口诀以从事练功,使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练功的禁忌事项,不仅是个常识问题,而且必须遵守执行,否则功亏一篑,于练功没有好处。
·忌练功之前“预执妄念”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之前,应切忌“预执妄念”。在练功前,自己先就有了许多打算,诸如:这次上坐,一定要坐多长时间,一定要小腹发热,一定要一分钟只呼吸几次,如此等等,这些都属于“预执妄念”。显然,还未着手练功,便早已造成紧张局面,难以放松,自然对练功最为不利。
·忌初练功者胡乱尝试不适合自己的练功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初练功者应忌“真言偶听”。这是专门针对初步练功的人而言的。即是说,在一个老师门下的师兄弟,或者在一个疗养院的病员同志,必须遵守一项忠告,也就是“真言偶听”,这不是为了迷信,也不是为了保守。因为,各人的脏腑虚实不同,所患的病也各有差别,所以各人练功的方法方式,必须切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虽然吐纳基本原则不变,作用却大有不同,非真正同类同型的病,绝不能笼统地用一种方式方法来练功治疗。为了防止初学的人受好奇心所支配,互相问询口诀,胡乱试用不切合自己的练功方法,而出偏差,导致不幸,传统养生学禁忌“真言偶听”,即不许乱问乱试。只有练功有了一定基础以后,才可用任何一种方法,才可以随意地试验。否则,好奇乱问,盲目乱试,对练功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初练功者应忌“真言偶听”。
·忌练功时“着意分别”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之时,应切忌“着意分别”。在练功时故意去追求某些“动触”的现象,从而导致意识紊乱,甚至一知半解地用意识去引领热流,违反自然规律,会造成“经络紊乱”的偏差流弊;甚至会导致气机发动,不可自制,形成气窜全身、盘头不下、摇头耸肩、扭腰弓背、手舞足蹈、翻打跟头、狂呼惊叫等毛病。
·忌练坐功时“杂念攀缘”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坐功的时候,应切忌“杂念攀缘”。在练坐功时念头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虽然身体在坐着练功,而脑子里一个接连一个的杂念一股脑儿都搬出来了。这样,愈攀缘则愈支离,愈支离则神愈散,容易造成头昏脑涨,气聚“祖窍”(即鼻梁根),气不得归元。这样,不但得不到神清气爽的享受,反而弄得精神疲乏,从而对气功失去信心。
·忌练坐功时“心随外景”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坐功时,应切忌“心随外景”。在练坐功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忌受外界的作用影响。心念一旦随外景转移,意识就不会高度集中,功夫也就等于白练了。
·忌在练坐功的过程中“跂跑床悬脚”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坐功的过程中应忌“跂床悬脚”。在练坐功时要采用“平坐”的方式,或者坐在床沿上,或者坐在椅凳上,需要把脚心平正地安置在地上,切不可将脚上不接天下不着地地悬空吊着,这样久成习惯,会脚肿腰疼,甚至造成“血痹”的病症,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坐功时“坐汗当风”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坐功时应忌“坐汗当风”。在练坐功的场合,切不可以当风。练功之后,身出微汗,尤其不可当风。因为,风邪浸入机体,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入房施精”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入房施精”。在练功的一定时期当中,由于精力充沛,往往性欲特别强,但是,这时夫妇的性生活应当控制。尤其是对因病练功的患者,更应当禁忌。即使是无病的人,在这时也应当“交接有时”,绝不可自恃练功有基础,精力充沛,便恣意放纵,更不可信从“房中采补”等邪说。
·在练功的过程中“五劳暗伤”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五劳暗伤”。在练功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因此,对这五种劳伤,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尤其是疗养练功者更应禁忌。
·忌在练功时“紧衣束带”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时应忌“紧衣束带”。在练功之先,一定要宽衣解带,切不可紧衣束带,不可把身体绑束得紧紧的,这样,会妨碍人体气脉循着经络的流注贯通,从而影响到“河车运转”、“周天循环”的作用,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饕餮肥甘”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饕餮肥甘”。在练功期间,切不可与平时的饮食习惯一样。即是说,要禁忌任随自己平时大吃大喝的喜好。比如,不要暴食暴饮,不可贪吃肥甘,否则,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功时“大温大寒”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时应忌“大温大寒”。在练功的场合,既不可重裘厚褥,过度温暖,也不可单衾短裤,过于寒凉。因为“大温消骨髓,大寒伤肌肉”,不仅对练功不利,更会造成身体的损伤。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久忍小便”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久忍小便”。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和平时生活起居一样,小便不可久忍不解。即使正在盘腿上坐的时候,也应该从容起来,小便之后再度上坐。否则,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搔抓痒触”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搔抓痒触”。正在练功当中,气脉流注,身上发现一种“动触”,有似小虫在肌肤上爬行的情况,这种现象名叫“痒触”。尤以在头顶下至额颅、面颊、两鬓、鼻旁、唇口一带,感觉特别灵敏,这时绝不可用手去搔抓痒处,否则,会妨碍气脉的周流与交会,不仅影响练功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身体损伤。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猝呼惊悸”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猝呼惊悸”。在练功的过程中,不应该猝然呼唤。这是因为人在练功的过程中猝然呼唤,会使自己蓦然吃惊,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甚至还会造成身体伤害。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对景欢喜”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对景欢喜”。在练功的时候,发生了各种“动触”的景象,例如“丹田发热”、“逆行三关”等,自己面临着这些“动触”,认为是功夫的“好现象”,一时欢喜,故意追求,情不自禁地加功呼吸,使吐纳方法违逆了自然规律,因而出现偏差。尤其是对于专门练“清静法门”的人,更容易发生“对景欢喜”,虽然不会发生像练“搬运法门”那种偏差的毛病,但因一生欢喜心、念头即已“分别为二”,而不是“归一旨趣”了。也就是原来高度集中的念头被某一种外景所吸引着,而分心到那种“景象”上去了。同时念头在集中与分散的交替之际,一刹那的时间,原来念头高度集中所显示的那种景象,也如电光一样,眨眼消逝了。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而且相对地会产生懊恼追悔的念头,引起烦躁不安的情绪,而不能再坐下去,因而功夫也不会有进步。
·忌练功者“饥饱上坐”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练功者应忌“饥饱上坐”。在饥饿的时候或者在吃饱之际,不宜练功,而应当在饭后两小时才可以开始上坐,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饥则胃阳动,饱则胃阴凝”,从科学的生理学看,饿了胃会痉挛,饱了胃会充血。
·忌练功者“天地灾怪”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练功者应忌“天地灾怪”。当天地的气候忽然变化(不包括四季的正常现象和二十四候的合理规律),也就是说在狂风、暴雨、迅雷、闪电、骤冷、突热等气象变化的时候,不可以练功。因为,道家认为这种天地气候突然的变幻,是“天地阴阳”的“气化”不和,因而才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故名之曰“灾怪”,对人的身体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宜练功。
·忌在练功的过程中“昏沉倾欹”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昏沉倾欹”。在练静功的过程中,无论是昏沉瞌睡,还是姿势倾斜,都是练功的障碍,练功者应尽量克服。最好的办法是,指导的人应该及时纠正,或者练功的人自动起来活动活动。绝不可以勉强再坐,或者继续昏沉下去,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忌练功者“大怒入坐”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练功者应忌“大怒入坐”。练功的人不能在大怒之后去练功,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怒则气升,会与吐纳导引的气脉相逆,能使诸脉紊乱。
·忌练功者“过乐入坐”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练功者应忌“过乐入坐”,是与“大怒入坐”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说,不能在过度欢乐之后去练功,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乐则气降,会与吐纳导引的气脉相逆,能使诸脉紊乱,与大怒之后去练功有同样的不良后果。
·忌练功者“吐唾无度”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练功者应忌“吐唾无度”。练功的人常常会津液充盈,绝不能与一般人一样随口吐掉,即是说,不能常常吐口唾。因为,唾液是一种很好的津液,是炼津成精的基本,应当把它细细咽吞。养生家最重视这种津液,尤其是正在练功的时候,特别明显,更不可吐;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忌练功者“生疑懈怠”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生疑懈怠”是练功者最大的禁忌。有些人只具有“五分钟的热忱”,最初抱着好奇心理和“试试看”的态度,而缺乏笃信笃行坚持练功的决心。开头几天勉强练功,觉着没什么明显的功效,因而或疑心练功不能健身,或疑心气功疗法不能治疗自己的病,遂因疑而产生懈怠的惰心,于是马马虎虎再练几天,最后慢慢地就停下来不练了,结果只落得几回腰酸腿麻,一点好处都没有。
·忌在内脏器官出血时练功
气功运动大多数是为延年益寿而进行的一种内养功,一般都要作腹式深呼吸,这样,若人体内器官有出血状况时练功,会加大加重出血,危害身体。譬如:患有消化道和结核病者,在患病治疗期间,若练气功,就会使胃壁或肠道血管扩张,结核病者会使肺病灶扩张,从而加大出血量,加重病情,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女性月经也属体内出血,也不能在此期间练气功,否则将会刺激子宫从而引起经期延长和经血过多。
·忌在房事后练功
练功的目的是以人的真气运行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练功时也需气平神静,需精气充沛。而人在房事之后,精力耗损,精气不足。此时切勿马上练功,否则必有害身体健康。古人曾说:“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人就是凭精气而生存,由于房事耗人精气,故古人养生法中很重视“节情寡欲”。按现代医学养生观念,房事后练气功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久着汗衣”
我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久着汗衣”。在练“动功”和“静功”之间常有“衣汗”的现象发生,即有些阳虚的人,在练功初期,每每多汗;汗出湿衣,不可继续穿着,应该用毛巾擦干汗水,在夏天尤宜以热水沐浴一次,另换干衣,否则,不仅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有一些“湿气”很重的人,在练功中,会出黄汗,久而久之会把白色的衣服染成黄色。因此,在练功的过程中应忌“久着汗衣”,而应当一面练功,一面配合药物治疗湿气,或者配合饮食疗法除湿,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链接
推拿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它具有行气活血、调整阴阳、调和营卫、理筋整复、舒经活络、消肿止痛、强筋壮骨等作用。推拿以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对局部来说可治疗肌肉损伤、组织粘连、炎症等,对整体来说可通过穴位—经络—脏腑的双向传导途径,调整全身功能。
中医古代的正骨疗法也属于推拿的一部分。正骨指接合骨折、恢复关节脱位等手法。中国古代的正骨医师凭借长期实践,对人体的肌肉、关节和骨骼的形态结构相当熟悉。很多正骨手法都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清朝宫廷中设有上驷院,专门培养正骨医生。
汗出养生禁忌
·忌冬日运动劳作大出汗
传统养生学认为,冬季天地之气已闭,人的精血元气已潜伏收藏,因此人们在运动劳作时,切忌大汗不止,否则阳气发泄,人的精神肉体将受严重损害而导致各种疾患。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忌背汗倚壁
传统医学及养生学指出,人在运动大汗湿背后,要及时隔汗,切忌以湿背靠壁,否则,久之会使邪毒恶气侵入机体,停遁于经络脏腑之间,使人四肢沉重、腹内刺痛、身体虚弱,而生“遁注”之恶疾。在《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十四中引《养生方》记载:“背汗倚壁令人病成遁注。”
·忌汗出露卧
传统医学及养生学指出,因天热或运动出汗,不要在露天处睡憩,否则将引起感冒寒热之疾病。在《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中记载:“《养生方》云:汗出不可露卧,使人身振、寒热、风轸。”
·忌大汗时立即进食
传统医学及养生学认为,人在运动后,浑身大汗时,应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吃东西。否则,若大汗时立即进食,将使风邪毒气侵入肌体而生丁疮。如《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一中引《养生方》记载:“大汗人诸食内,食之作丁疮。”
·忌大汗后脱衣
传统养生学认为,运动劳作之后,大汗淋漓之时,不要贪凉爽而将衣服脱光,而应立即换干衣或以干布隔背,否则必引发疾病,轻者伤风感冒,重则患偏风而半身不遂。
·忌久穿湿衣、汗衣
古今医学及养生学都认为,人在运动劳作之后,衣衫常被汗水湿透;或在淋雨之后,衣衫尽湿。这时的湿衣应立即换掉,切忌长时间穿着不换,否则必使人患风寒感冒、发热生疮等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忌运动后大汗或无汗
传统民俗和医学都认为,人的汗液和血液是同类的东西。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液和血液一样,其中也含有人的精神和元气,因此应当珍惜。运动时应忌出过多汗液,以免丧失元气,亏损形体。运动或天热若无汗,也认为不祥,是血气不顺畅的表征,所以运动应微汗而止,切忌大汗或无汗。
知识链接
体育锻炼强健身心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健“身”,而且能够健“心”。健心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情绪效益。国内外的多数研究都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与短期的体育活动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许多心身疾病与身心压力密切相关,因此,放松身心,减缓压力就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放松身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参加体育锻炼。一般来说,持续10~12个月,每天进行或定期进行的锻炼活动属于长期的体育锻炼;少于这个时间则是短期的。有研究表明,即使一次性地慢跑30分钟,也可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显著改善;甚至有时步行5分钟也有助于改善人的心情。虽然短期的、无规律的甚至一次性的身体活动可以产生积极情绪和减压效果,但效果较小,持续时间很短,且效果不稳定。要想使心理效益最大化,还是要靠长期的、适合个人身心特点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