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在管理实践中充分体现
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到了地球,来观察世界上各国的经济情况。来观察中国,他会看到什么?他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空前的繁荣。
——钱颖一
钱颖一:经济学博士,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系教授。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是与宏观经济学相对的,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等经济行为。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厂商)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管理学就是管人的学问,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因此,管理有很多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地方,比如边际效应、理性人等等,这些经济学的概念应用到管理中,可以很好地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发掘员工所做的“边际一度”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扩展来说,边际效应可以指任何增加以单位投入时所发生的变化。比如,水已经烧到99度,再烧1度就开了,没有这1度怎么都不会开。开水与温水的区别就差这1度。这就是“边际一度”的效应。
有些事情之所以会有天壤之别,往往就是因为这微不足道的“一度”。因为这一度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你注意对“边际一度”的处理,那么这“边际一度”势必会给你带来不可意料的后果。如果你能够注意到“边际一度”的重要性,多做一点点,那么,工夫不负有心人,你一定会有丰厚的收获。
两个年轻人各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卖包子、豆浆和鸡蛋。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开了一个月就关门了,原因只是因为一个鸡蛋的问题。
生意逐渐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在点了包子和豆浆之后,总是问,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的就加两个,不爱吃的就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这样的顾客很少。
而垮掉的那一家,总是问要不要鸡蛋?有说加的,有说不加的,大约各占一半。
两种不同的问法,使得第一家卖出的鸡蛋比较多。鸡蛋卖出得多,盈利就大,生意就好,而第二家鸡蛋卖得少,生意自然不好。
对于管理者来说,需要随时注意到员工做出的“边际一度”的工作,要注意到员工的不足,也要注意当员工做好“边际一度”时给予奖励,这样,使得员工的工作热情更高,也为后来人做出了榜样。如果管理者是一个糊涂人,手下的员工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标准、一个待遇,那么即便有人希望多做一些,也会因为得不到肯定而放弃。所以,在管理中,管理者们要独具慧眼,发掘员工所做的“边际”工作,并加以奖赏,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就要擦亮眼睛,看清谁在多做工作、谁坚持了多做了“边际一度”,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业绩蒸蒸日上。
(二)融化员工的“理性人”心理
我们学经济学,其实在学习一些经济理论的背后,我们更要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才是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
作为管理者要理性,但是如果你的员工都是理性人,那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大家都算计着不肯多干活、不肯多付出,这样的团队是很难管理的。所以,管理者们要想办法融化过于“理性”的员工,让他们抛开理性的分析与计算,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做贡献。
融化“理性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有归属感,让员工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体会到企业确实是关心自己的,体会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关怀。管理者的温暖就像温水一样,员工会像巧克力一样慢慢融化。
总是板着面孔来教训人的管理者,虽然可以得到下属的敬畏,但却不会得到下属的爱戴。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不仅仅是约束,更要互相激励。做一个和蔼可亲的管理者,团队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越具有亲和力,就越能够吸引员工,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就算员工是再理性的人,也会被管理者的关心所融化,一心一意地参与到工作中去。
总之,人是感情的动物,这虽然与经济学的假设有差别,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现状。如果每个人都绝对理性的话,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只有通过关心、激励等方式,融化员工的“理性人”心理,才能够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三)别做没有选择余地的“霍布森选择”
经济学说到底是研究选择的学问,消费者怎么选择?生产者怎么选择?所以学会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每一个员工也都会选择。作为管理者,就要明白员工的这种选择心理,给他们充分选择的余地,让他们乐于工作。
有一种管理者,他们常常说“你愿意干也得干,不愿意干也得干,我的公司我说了算”,或者“你在这领工资,就要给我好好干活,不然就赶快走人”。这样的领导,都犯了管理经济学中的大忌,那就是没有给员工充分的选择空间,这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有名词,叫做“霍布森选择”。
霍布森是英国剑桥的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之前人们都说他很“慷慨”,因为他总是对顾客说,我会以最便宜的价格做生意,但是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能选择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马圈里的马很多,可是每个马圈都只有一个小门,那些高大的马都靠不过去,能靠过去的都是瘦小的马,自然顾客不满意靠近门边的马。因而霍布森的生意非常冷淡。
后来,管理学家们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其实,优与劣、好与坏,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只有选择余地大,才能作出充分的比较,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
在管理过程中,没有余地的选择比比皆是。有些人口头上说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可是当别人真的提出建议时,他就充耳不闻,独断专行;有的管理者明明给下属分配了任务,可是还要横加干涉,处处指点,导致下属在工作上丝毫没有自由决定的权利;有的管理者根本不管下属的处境如何,不分青红皂白的要求下属加班加点。没有选择的余地就不是选择了,就属于“霍布森选择”了。这样的管理,注定导致身边的人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扼杀了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管理者手下工作,无疑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久而久之,只会陷入毫无成就感的境地。
因而,聪明的管理者会给员工提供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没有限制,或者限制很少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员工发挥创造性。反过来,这种空间也有利于管理者考察员工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经济学是“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微观经济学中淘到自己所需要的,管理者也是如此。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经济学的理论去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助于微观经济学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精明地参与管理实践。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管理者,你就要利用微观经济的作用,决定对你的产品定多高的价格,在通往财富和智慧的道路上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判断。
·经营活动与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
一种经济结构是否合适取决于它能否自负盈亏和维持自我生长(Viable),就像生物能否维持自身新陈代谢和物种延续一样。
——文一
文一:中国建设银行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经营活动与经济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经营经济学最早出现于德国17世纪以前各种商业学和18世纪发展起来的官厅学的研究。直至1920年前后,才确立了“经营经济学”这一学科。
经营活动与经济学息息相关,在经营中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比如,经济学中的稀缺性、二八法则等,都离不开经济学。所以说,每一项经营活动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
(一)稀缺性:经济学的前提之一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为丰富的,那还会有因为石油而打仗吗?
正因为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作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正包含在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中。
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在经营活动中才会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竞争成败将决定了谁得到了多少稀缺资源。所谓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合作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王先生拥有一个尾数后8位都是“8”的吉祥手机号。他将这个吉祥手机号码以22万元的天价转让给别人。有人可能心怀疑惑,这种天价号码的现象正常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吉祥号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它的高价位,这种供给和需求都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稀有的商品,即使价钱再贵,人人也都想购买。
在经营活动中,正因为稀缺性的存在,才使得有些物品的价格高得离奇。“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二字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其中都暗含着稀缺性。不稀缺的,如阳光和空气,就不会成为商品。
当一个商品变得稀缺的时候,价格也就贵了。黄金价格高昂,就是因为其非常稀有。
(二)熟知“二八法则”,决定效益的关键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八法则”。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通过调查归纳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二八”分类的方法在其他方面同样适用。这也就是说明,多数因素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而少数因素,才是影响的关键。
通关观察发现,“二八法则”最广泛的应用是在经营活动中。在经营活动中,只要抓住那些重要的20%的客户,你就会获得80%的利润。所以,在经营活动中,不用对每位客户都“一视同仁”。在经营活动中,想把所有精力和努力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客户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明智的做法是充分关注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客户,将有限的精力投注在这些大客户身上,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益。
把“二八原则”运用到经营活动中,会让人们确立经营策略更有效。如你可以用“ABCDE法”对你的客户进行分类。
A类客户:有意购买产品的企业领导者或具有决策权的人,一旦购买,购买的数额将很大。
B类客户:有意购买产品,也具有决定权,但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能马上做出决策。
C类客户:这类客户有话语权,倾向于购买产品,但是没有最后的决策权。
D类客户:对你所推荐的产品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属于可以挖掘的潜在客户。
E类客户:不想购买,很明确拒绝了你的客户。
通过这样的分类,就可以避免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后两种毫无潜力的客户身上,而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前三类重要的客户身上。
总之,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不可能,要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在经营活动中,要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抓住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20%,将它们最大化!
(三)全力营销,有市场就是有利润
对于经营者来说,不管你生产什么东西,都需要有市场,有销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纵使各个方面再好也没有用。这是一个全力营销的时代,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利润。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主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大基本问题。
在市场上,消费者差不多每天都在做着购买决策。货币就是他们手中的选票,投票多的产品得到生产,投票少的则被淘汰。这些货币最终进入企业,变成了工资、租金和红利。当然,经营者决定生产什么,是受利润最大化驱使的,它们会选择离开利润低或者亏损的行业,去生产高利润的行业和产品。
由此可知,统治市场经济的实际君主既不是国家的总统,也不是跨国企业的CEO,而是市场。有市场就有利润,而经营法宝就是占领市场。因此,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建立一支善于经营的团队,是做好生意的第一要则。如果你想盈利,就要记住经营活动与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