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4)

最后,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会影响到选择性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注意对象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的选择最容易受到其影响。一个人的主观因素包括自身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目标和需要等,这些心理因素提高了我们对事物选择性注意的识别性。

在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偏科”这一现象。刚开始接触课程的时候,每个科目难度都是一样的,但由于个人的天赋、基础、兴趣爱好的不同,导致不同科目成绩出现了高低之分。由于高分成绩得到表扬,再加上本身的喜好,于是学习中注意选择性地集中于高分科目。由此学得好的科目更显突出,成绩差的科目更加不尽人意。

选择性注意在学习中也是极为关键的,是一种学习策略,在所学的内容中选择注意最有用的信息,比如概念、公式或经典案例。如此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地使大脑加工有用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选择性注意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成绩,就连成年人在生活中也逃不过选择性注意的掌控。然而,这种掌控更多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适当应用注意的选择性,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至关重要的信息,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选择”出自己的人生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性格特点特别突出的人物,尽人皆知。阿Q家境贫穷,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不因为自己贫穷而放弃生活。他选择用精神胜利来回避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阿Q精神”虽然是一种具有病态特征的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陶醉的表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阿Q身上看到选择性注意带来的正能量。

如今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然而还会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想不开,选择绝路。

此种现象的发生,很多时候并非是由社会迅猛发展而产生的生存压力造成的,而是因为个人钻了牛角尖——在对事物的注意上总是选择负面情景。那些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

阿Q被压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但是他却并不在意。即使吃了亏,挨了打,他还会想:这是儿子打老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虽然这样的乐观带有一定的病态成分,但是相对于选择自己走向绝路的那些人,他的内心是积极乐观的。

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性注意可以使人即使面对困境,也能快乐地生活。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这就要从选择注意出发,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看到温暖人心的事。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更要积极调整注意的选择。

人们时常感觉,没有坏事发生就算了,一旦有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会有接连不断的糟糕事发生——坐车一路红灯,喝口凉水也塞牙。这就是由于处于困境时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选择注意到的事物都是让自己不顺心的。即使路途中一共三个信号灯,只有一个是红灯,也觉得这次出行全是红灯,很走霉运。此时,我们要调节自身的注意选择,把目光转向一些积极快乐的事情中,看一下车厢里热心让座的人、车窗外的美景,通过注意美好的事物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短时间来看,选择注意可以调节当时的心情;长时间来看,它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令人怜惜的黛玉妹妹,她眼里看到的事物总是令人伤感的。最经典的一出,便是黛玉葬花。花开花落本是最平常的自然规律。然而,花落瓣,黛玉落泪——看到花的残损,就想到自己终有一天娇容不复,香消玉损。常年生活于悲凉的场景中的黛玉,躲不过红颜薄命。

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人的身体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

心情愉悦的人,他的心跳和血流量总是处于一个标准状态。即使生病了,身体的自身修复功能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一个总是处于负面情绪的人,由于他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使心跳处于或高或低的状态,血液颜色也呈暗红色,并且原本身体没有疾病,也会因为压抑情绪而产生病情。可见人的心理状况对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选择正确的注意对象更是不可轻视。

既然选择性注意能影响人的一生,那怎样利用其选择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呢?

俗话说:三分天命,七分人定。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人生目标,了解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选择注意那些你想要的事物。

然而,内心主观因素作用于选择性注意,也受到选择性注意的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时候会让人迷失,这就要求我们要意志坚定,随时保持着对重要信息的警惕性,像安检人员一样,严格地过滤和筛选进入大脑中的信息。同时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长更多的经验,使自己不受所注意到的负面情景的影响,并且努力控制选择注意的对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心理就会选择注意什么样的情景对象;注意到怎样的情景事物,就会决定有一个怎样的心情。

选择性注意这个“囧神”,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最终决定权掌握在你的手里。使用得当,“囧神”也可以变成幸运使者。

潜意识带给决策的神奇魔力

◇良药苦口难下咽

都说“良药苦口”,但良药一定苦口吗?为什么人们都爱听好话,而不是实际但尖锐的建议呢?其实,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神奇效应在起作用——语言沉睡效应。

良药苦口

在古代,医生救死扶伤依靠的是天然药材。它们很多都含有苦味,由于提纯技术的落后,医生们无法通过添加糖衣的方式改善汤汁的口感,以至于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眼里,中药都是苦的。因此有句成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人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宽宏大量。听到对自己的批评,只觉得刺耳难听,甚至会因为面子挂不住而反唇相讥。如果气量狭小一些,两人之间的感情或许就此破裂,难以恢复。

历史上有很多忠言逆耳的例子。

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宠幸妃子妲己,为此不惜对直言上谏的臣子大开杀戒。他的叔父比干向他表明荒淫误国的危害,他却回答:“你不是要向我表明你的真心吗?那就挖出来叫我看看吧!”这样,他杀死了自己的叔父比干。而自己不久成了亡国之君,自焚而死。

即使是明辨是非的君主,也有绷不住而怒气大发的时候。

唐太宗的大臣魏徵,直言敢谏,性格刚直。唐太宗得了一只小鸟,十分喜爱。一日正把玩着,忽然魏徵来了,他急忙将小鸟藏在袖中。魏徵看见了,却并不点破,只是一直滔滔不绝,竟把小鸟憋死了。唐太宗和魏徵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善于纳谏的君主和最敢于上谏的臣子,然而结局是什么呢?魏徵死后,唐太宗找个借口,一口气将他的坟墓扒了,可见怨气之深。

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是如此不容易,那么直接提出尖锐意见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了。并且很多时候直接地表达是十分不明智的。

一天,公司召开意见交流会,希望大家踊跃发表意见,以便让公司有更好的发展。在场的有各部门的高层领导,也有各部门各年龄段的员工。刚入职3个月的小王在公司待了一段时间,感受颇深,十分诚恳地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了出来,并提出了很多意见。领导们微笑着听取了这些意见,并对他提出了表扬,希望大家都能像小王一样,关注公司的发展。小王非常高兴,一整天都喜滋滋的。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少了,自己的上司也总是挑三拣四,对他十分不满。小王一直不明白自己工作尽职尽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小王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职场中一些基本规则。首先,他作为一个新人,对公司的宏观布局并没有多少发挥余地,一来会显得管得太宽,二来他说了这么多,会显得上司们不尽责不灵活;其次,他将这些本来可以在私下场合说出来的可靠建议,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出来,对各部门构成了挑衅,使他们不舒服。因此,尽管小王完全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最终的效果却令人遗憾。

为什么人们爱听好话,对不好听的话往往难以接受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一共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由低级到高级。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不爱听坏话,是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不好听的话因为无法使他们得到正面激励,会对自身产生消极的暗示。因此人们本能地反感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有的人完全不接受不好听的话,有的人就会认为批评对他们没有影响呢?心理健康的人,在有自尊的同时,也会有自信。因为对自己表示了信任,也就能正确看待那些来自外部的意见,并为自己所用。相反,那些认为别人提意见就是在攻击自己的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脆弱的心理导致他们对别人的眼光非常在意甚至敏感,总表现得像只炸毛的猫。

如果一个人自尊过强,虚荣心也会跟着滋长,也会产生听不进话的结果。所谓虚荣,就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在中国人的理解里,就是“好面子”。面子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规则也非常繁复。俗语说“打人不打脸”,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小王被孤立的原因了。

忠言不必逆耳

直截了当的意见或批评在那些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化别人的矛为自己的盾的人看来,无疑是进步的重要支撑。他们具有足够的自信,使自己无论在多么尖锐的言辞面前都保持淡定。但是我们平凡人总是会有这样的烦恼:别人说话令我很难堪,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委婉的语言惊醒自己亲密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正处在暴躁焦虑中,直率的话只会让人更加厌烦。那么曲线救国就成了重要选项。采用委婉的语言不会令别人感到难堪,而且能使谈话约束在“你知我知”的意会状态,彼此都不会有太重的抵触心理。

有一天,约翰画了一幅画,自以为非常完美,得意扬扬地在朋友面前大加炫耀。朋友却淡淡地说:“这张纸质量真好啊!”约翰听了,立刻知道朋友的意思,没有继续自我吹嘘下去。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臣叫邹忌。有一天他对国君说:“我知道自己不如城北面的徐公俊美。但是我的妻子偏心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来我家的客人都有求于我,都说我比他俊美。在我家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你是一国之君——所有人都热爱你、惧怕你、有求于你。由此看来,你受的蒙蔽更大啊!”这段话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国君听取意见、开阔视听的意思。国君也领会了,发下命令——凡是提出意见的,依据所提建议的作用,给予不同的赏赐。此令一出,王宫前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国家也因此变得强盛起来。

这个故事就是“门庭若市”的由来。从中我们能看出一个合理的建议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会产生多么大的效果。

赞美有力量

一天晚上,某跨国公司进了窃贼。他企图盗取公司的保险箱,却被公司貌不惊人的清洁工制止了。清洁工与他殊死搏斗,毫不让步,保护了公司的财产。事后,公司对他做出表彰。他说:“公司经理从我身旁经过时,会赞美我‘你扫的地真干净’。这句话令我十分感动,并愿意为此舍命报答。”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美妙的赞美可以使我多活两个月。”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说:“世界上有样东西比金钱更为人们所需要——赞美。”赞美的重要性如此明显,有无数个例子可以提供佐证。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长时间赞美某人,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人对于赞美就会变得模糊。唯独只剩下那些美丽的话——谦虚、诚实、潇洒等核心词语。人们并不关心这样的话是否可信,只留意那些赞美本身。这种长时间之后的记忆里只剩信息内容、不记得其他周边信息的现象,被称为“语言沉睡效应”。

这种效应从心理上解决了“人们为什么能记住那些自己爱听的信息”的问题。出于这种心理,人们会把信息进行过滤,并在潜意识里按自己的逻辑把信息合理化。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在乎赞美的真假的原因。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增加人与人之间好感度的一个方法:赞美别人。不管别人嘴上怎么说,心底里还是更愿意听到溢美之词的。

但是,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赞美都会取得巨大的成效。在赞美别人时,一定要掌握适当的原则。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会显得赞美者虚伪狡诈、油嘴滑舌。

在公共场合赞美别人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会使被赞美者的自尊成倍地得到满足。但是这时也要言语得体,不要过分夸张修饰,否则会令人感到尴尬。

总而言之,赞美别人要适时适度,才能起到应当的效果。不合适的言辞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赞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焕发心灵上的光彩。除了赞美别人,也要适当赞美自己,给自己热情的鼓励,以取得心灵的愉悦和前进的动力。希望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迎接每一天。

◇别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你是否总在考试之后愧疚不安,觉得如果考试之前少玩两把游戏就能及格?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你是哀怨哭泣,还是会想办法立刻补救?你会不会觉得失去的东西总是更显得珍贵,失去的人和感情在回忆的时候总是更觉得美好?

别背负失败的包袱

在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为刚过去的考试懊恼不已,担心自己会挂科。学生们焦虑不安,觉得自己如果考试前两天多复习下,那么至少能捞回几十分。正在学生们吵吵闹闹、焦躁不安的时候,这门课的教授顺手把自己早餐剩下的半瓶牛奶打翻到地上。玻璃瓶碎了一地,牛奶也洒了出去。教室一下子安静了。教授说:“看到了吗,是我不小心把牛奶瓶打翻了。无论我现在多么后悔,这瓶牛奶都不可能恢复原样了。我想说,如果我之前小心点,这瓶牛奶就不会打翻了;如果我将牛奶装进包里而不是随手放到讲台上,这瓶牛奶就不会打翻了;如果我今天不买这瓶牛奶,更不会发生打翻牛奶的事情。我现在这些抱怨和如果,除了让自己的情绪更加恶劣之外,还有别的作用吗?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在事情发生前做预测,做预防,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抱怨和后悔是最没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发生的事情里得到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你的哭泣毫无用处。”

这位教授的话可能非常普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我们改变不了,只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