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3)

生活中我们的场景知觉作用,往往不是受单一方面影响的。通常是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认知加工方式相互影响的,并且客观的场景刺激也作用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比如,有一个“13”的字样,如果单独来看,我们只觉得它可能表示的是数字13。如果将其放入A、13、C中,我们通过对象在环境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知识经验的作用,我们的大脑会将其加工为英文字母中的B。然而,如果将字样放入到12、13、14的场景中,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会根据场景中的背景,认为其肯定是数字“13”。

可见,相同的字样因受到不同的背景以及知识经验的作用,产生的认知结果是不同的。由于繁杂事物总会让人措手不及,场景认知这复杂的过程,免不了出现让我们发愣的“囧神”。

“囧囧”有神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看绘画的时候,常常被画中局部的区域所吸引。于是仔细研究起来这个花纹是怎么画的,用什么画笔才能画出如此精细的纹络。落在旁人眼中,我们看这幅画是那么专注,炯炯有神。过后旁人问起对画有什么认识,我们便支吾起来,忘记了整个画的什么,只是记得那局部的纹络。我们的炯炯有神,变成了“囧囧”有神。

这就是场景知觉“囧神”的作用。它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注意到了某些特定的区域,然后偏离了本来的行道,因小而失大。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场景知觉会决定我们的注意?其实,这取决于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当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其整体属性被大脑加工的反应。当我们觉知到某一事物,大脑便开始对这一信息组织和解释,并且越是能引起兴趣或记忆链接的信息,大脑处理得越是彻底,能引出许多不同的联系,所以我们就不自觉地专注起来。

生活中吸引场景知觉“囧神”的因素有许多,场景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比如颜色格外突出的事物,与周围风格截然不同的事物,对于觉知者来说,相对新鲜的事物等,都能较早地吸引场景知觉对其作用。另外,对于人自身来说,能引起自身需要动机的事物,原来就有目的、有兴趣的事物,以及相对了解的事物能产生较早、较持久的知觉注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盛夏时节,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围坐在一起喝下午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几片叶子翩翩飞舞。

音乐家闭眼聆听:“听,这声音就像交响乐中演奏的大河奔流。”

美术家抬头仰望:“看着绿油油的叶子,是色彩中多么纯正的生命之绿。”

舞蹈家看着落叶:“这飞舞的落叶,不正是舞蹈动作追求的自然随意之美吗?”

可见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使人们场景知觉的领域不仅不同,而且大大缩小,每个人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困扰。不过,如果场景知觉作用得恰到好处,便不再是“囧神”。就像是故事中的艺术家们,他们得到的是其艺术界的瑰宝,场景知觉的作用正帮助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需要的信息。

我们自己遇到场景知觉的“囧神”,是否自己也给别人带去“囧神”呢?从上文可知,场景知觉会受到客观和主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可以从客观因素下手,避免自己的“作品”被喧宾夺主。

你知道雕塑家罗丹的《巴尔扎克》吗?就是那个没有手臂的雕像。其实,本来罗丹为他雕琢了一双精致的手。作品完成后,他让三个学生欣赏,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对双手的表现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罗丹大怒,把雕像的双手砸掉,说:“这双手已经拥有独立的生命,不再属于这个雕像,有它只能破坏全局的效果。”罗丹本意是让大家欣赏整个雕塑的美,而双手却喧宾夺主,唯有去掉才能让大家看到整体。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自己的工作被自己做得支离破碎,比如学生时代写作文跑题,本来是要写一个人,然而写着写着却写成了东西,那个人成了铺垫、衬托,观者的场景知觉被那个东西给吸引去了。所以,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有一个中心,所做的事都应当为这个中心而服务。一旦突出的不是中心,无论如何完美,我们也应该像罗丹那样破除它。

◇分配性注意

根据注意的定义可知,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两个特点。那么,平时我们一边听报告,一边做笔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注意也有分配作用,但是这种分配注意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一心能否二用

古语说,“一心不可二用”。我国北齐的刘昼提出“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测试,得到的结果——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无一时俱成。

从生理和心理学来讲,大脑在同一时间内加工信息内容、数量都是有限的。因为当我们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候,全部的心力都要停留在那一件事物上,并且我们只能对一部分的信息保持注意。所以,我们无法同时关注两方面的事物。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同一时间内人们可以做着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例如,我们可以一边说话,一边观察周围的事物;开车的司机,一边观察着路上情况,一边控制着方向盘,脚下还踩着油门。那么,一心到底能否二用呢?

事实上,注意是有分配能力的。它的分配能力可以让我们同时关注两件不同的事物,并且能够注意到事物的一举一动,有效地实施注意功能。此时,你或许会问:那“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实验为什么不能成功呢?这就是注意分配的一个特点。它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虽然分配注意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但是不同的人其注意分配的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情的注意分配能力也是不同的。注意分配能力低的人,表现更多的就是一心不可二用。

随机寻找20名受测者同时做注意分配实验,实验步骤很简单,在一台机器上按按钮——这台机器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半边是由左手操纵,有6个按钮组成的圆形,并且在每个按钮旁有一个指示灯。右半边是由右手操纵,一个发生器和三个按键,这三个按键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音域。首先让被试者熟悉操作步骤。先听声音,然后判断声音是低音、中音还是高音,并且按相应的按钮,直到按对声音才变更。然后左手练习,指示灯随机亮起一个,按下指示灯旁相应的按钮,此指示灯熄灭的同时随即亮起另外一个指示灯。

等到受测者熟悉规则,然后进行测试,声音和指示灯同时开始变化,受测者两手选择相应按钮。经过测试发现,有的人得分很低,意味着注意不能分配或者注意分配能力低;有的人的分数却偏高,证明其注意可以分配。但是每个人的注意广度不同,注意广度小的分配能力差,因而需要一心一意做事。

除了人自身特点对注意分配的限制,分配注意还受到另外三个重要的条件约束。

第一,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的性质、难度等,决定了注意分配的水平有所差别。如果我们同时进行多项难度比较大、比较复杂的活动,相应地,注意的分配就会很难。

乘坐公共汽车时,我们会看到公共汽车司机的旁边贴着“请勿交谈”的字样,这句话对新手司机来说特别重要。开车本来就需要眼睛、手、脚的并用,属于复杂活动,新手的操作熟练度不足,所以在开车时需要注意力特别集中,一旦有人与之交谈,他的注意就会分散,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而平时我们看电视,则是比较简单的活动,注意分配比较容易,所以与看电视的人交谈并不会引起注意冲突。

在智力和运动两种活动同时进行时,智力活动比运动活动受到了更加明显的影响,其效率大大降低,这是由于智力活动比运动活动需要大脑投入更多的注意,运动和智力两种活动同时进行,大脑对智力活动接收到的信息加工速度减慢,而对运动活动的影响无特别明显现象。如果有两种智力方面的活动同时进行,就会大大增加注意分配的难度。

第二,技巧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如果所有同时进行着的活动都是我们比较熟练的,注意的分配就会比较容易一些;如果所有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只有一部分是我们熟悉的,另一部分是生疏的,那么生疏的部分就要占用更多注意。而另一部分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也就是这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地照着书本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誊写。如果这时别人与你交谈,我们会停下笔表达想说的话,然后才能继续写。然而,现在的我们,看一行字就可以默写出,不需要看这个字有哪一笔,哪一画。此时有人与我们说话,我们也可以边写边对答如流,甚至还会一边写着字,一边别过头去看那个人。这就是活动熟练度对我们注意分配的重要影响——越熟练的事情需要的注意分配程度越低。

第三,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各自所需要的感觉通道。那个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故事恰好证明了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限制,那就是从事的几种活动,不可以是同时作用在同一感觉通道的活动。人的感觉通道就像是过桥收费站口,一次只能通过一辆车,所以同时作用在一个感觉通道的活动,总要分出先后顺序才能依次进行。此外,能增加注意分配能力的几种活动,需要有内在联系,这些内在联系组织合理,形成一种反应系统,注意的分配就能完成得比较顺畅。

在剧院看情景剧,一个场景中会有多人出现的场面,然而我们却时常只关注其中一个角色,而忽略了其他角色的活动。如果我们想关注别的角色,这时注意就会从另一个人身上转移,原本的人不再注意。这时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好两者之间的人物关系,他们与情节故事的联系,就能发现两个角色会同时在视野注意范围内。

注意分配亦是如此,弄清楚几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就容易同时把握活动的技巧,注意分配难度随之降低。

活用“分心术”

人人都想有分心术,因为倘若可以同时做两件事,就能事半功倍。然而,生活中却常常因为一心二用而事倍功半。怎样才能不在分配注意活动中被“囧神”附身呢?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分心术”了。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想要从事的几种活动是否是冲突的。比如我们既在喝水,又要说话,那得到的结果必然是话也没说出来,水也没咽下去,反而呛得自己咳嗽连连。这种冲突同时也表现为,活动是否输入同一个感觉通道,比如这边放着歌曲,那边播着广播,我们的耳朵是应该听哪一个?

其次,我们要熟练掌握所要从事的活动。我们从事的活动是否熟练?是否具备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

小时候我们学走路,大脑要注意在两条腿上,第一步应该迈出哪只脚,应该迈多大步子,脚应该落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是哪只脚,怎么继续向前走。至于路过的事物,我想已经很难出现在大脑中,被大脑识别反应周围是如此的美丽。

然而现在我们走路并不需要想怎么走,我们可以拔腿就跑,看着周围的事物,想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两条腿就像是自动行动一般,这样的自动化行为,使我们可以看景色,可以说话,可以听歌等。在工作中,从业老手往往可以边打电话边填写手中的报表,然而新手则需要一步一步分开进行,这就是活动熟练程度对注意分配能力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总结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锻炼自己的灵活性。尤其在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事情都是有关联的,我们需要从中找到衔接点,使几种活动不再是独立进行,这样注意分配范围会大大增加。注意分配问题与注意的转移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所以在联系注意分配的同时不能忽视注意的转移。

所谓转移,就是将注意由这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两件事能够灵活地相互转移,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注意相应的分配。一个大脑反应迟钝的人,很难一下子从事两件事,因为他需要一定时间去将大脑内容做一个切换,就像两种CPU的电脑,一个信息处理速度极快,而另一个处理速度很慢,如果让其处理两件事情,当然CPU快的所需的时间少。

锻炼大脑的灵活性,就需要多用脑,脑袋越用越灵活。同时,锻炼自己从事几种事情的能力,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循序渐进,我们的大脑就会变得灵活起来。

注意分配在工作中至关重要。不要哀叹自己不能一心二用,要相信熟能生巧。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就在注意分配,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分配注意的条件,避免进入拆了东墙补西墙的误区。

◇选择性注意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无数的刺激,有的刺激能被我们察觉,而有的却没有被我们注意到。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人类自己的选择性注意。

被选择的世界

世界是由无数种物理材料组成的,比如木、铜、橡胶、塑料等,然而磁铁却只对“铁”这一种材质做出反应。人就像是磁铁,我们从无数种刺激中选择出某种或几种的刺激作为注意,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性注意。它是指我们在相同的时刻下,只能注意特定的、有限的信息,而不得不忽略其他的信息。

在心理学界,对于选择性注意有这样一个研究视频:一共八个人,平均分成两组,各着黑、白两色衣服,两队之间接连相互传一个篮球,让被测者记录三分钟之内两队相互传了几次球。传球约一分钟之后,有一个身着大猩猩衣服的人从侧面走出来,在队员之间走动,甚至跑到镜头前向镜头招手,然后离开拍摄场景。

三分钟测试结束,被测者告知视频中所有传球次数,然而被问及是否看到黑猩猩,皆表示没有注意。再次回放录像,被测者看到穿插其中的猩猩,都觉得异常明显,纳闷自己为什么会没有看到。一开始被测者被告知要数传球次数,于是大脑把目光锁定在篮球上,选择性地注意篮球走向,而忽视了周围的环境。第二次看视频,被测者知道会有猩猩出现,于是注意偏向于观察猩猩。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所以一旦选择注意到某一对象,意识活动便开始针对这一对象进行工作。可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于是周围环境刺激便被或多或少地忽视。注意的选择性,导致了我们生活的不完整性。

这种不完整是相对的,对自身来说,被选择出来的世界是完整的,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则是存在缺陷的。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样的道理。

注意所做出的选择,基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客观环境刺激自身,决定注意是否选择该对象。先前在场景知觉里提到,场景中物体的独特性能引起觉知,注意的选择也会被其影响。比如在商店里挑衣服,放眼望去,我们最先被颜色鲜艳、亮丽的衣服所吸引。

其次,我们的感觉器官影响注意的选择。人的感觉器官有眼、鼻、耳、皮肤等,这些不同器官之间的感觉存在差异,有的人嗅觉特别敏感,于是容易注意到散发出气味的物体。相同的感觉器官,对不同事物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越低,越容易察觉物体。

总起来说,感觉器官越好越容易选择出刺激物去注意。就像一个视力正常和一个没戴眼镜的近视眼的人一同看远处的一个招牌,前者选择性注意到牌子上的文字,得知是什么详细内容,而后者选择注意到牌子的颜色,判断出是广告牌还是路标。